世界民族之声 音乐教案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716584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民族之声 音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世界民族之声 音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世界民族之声 音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世界民族之声 音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世界民族之声 音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民族之声 音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民族之声 音乐教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 世界民族之声日本印度尼西亚五木摇篮曲03 67 13 6 07 1 1 33 34 3 3 0134 6 46 3 43 1767 6 17 6 43 6 6 0日本音乐特点:1、在两千多年以前日本就开始和中国音乐文化进行交流, 我国在隋唐传入日本的乐器及曲谱对日本形成很大的影响 ,其中最有影响的应该算筝和琴。2、典型日本韵味味儿旋律 ,是由于特殊的五声音阶(do 、mi、fa、la、xi)而形成。3、日本民族音乐常常蕴含了浓浓的物伤情结 。尺八:日本的一种传统木管乐器,由中国唐朝时 传入。尺八是竖吹的乐器,以其长度一尺 八寸得名。尺八是笛子的一种,到唐代才 出现尺八,后来传到日本,

2、成为日本古典 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尺八在日本的成型 时间为江户时代,最初是日本佛教普化宗 为演奏佛教音乐的乐器,明治时代以后开 始广泛普及。 箫:吹孔气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民间的吹 管乐器,又称洞箫,以竹制作。历史 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 。 三味线:是日本的一种弦乐器。 起源 一般认为起 源于中国的三弦,大约成形于15世纪左右 。中国的传统乐器三弦经过琉球王国(现 在的冲绳),产生了早期的冲绳“三线”, 之后传到日本本土,逐渐成形。注意:在 日本传统音乐界中,也直接称“三味线”为 “三弦”,而把中国的民族乐器“三弦”直接 音译称为“三弦”。但在中文中由于只采用 汉字会将二者混淆,因此

3、一般只称日本的 民族乐器为“三味线”。 三弦:又称“弦子”,我国传统弹拨乐器。柄很长弦 三根,音箱方形,两面蒙皮。三弦的音量较 大,音色浑厚,变化的幅度较大。分小三弦 与大三弦两种。北方各种大鼓、单弦等曲艺 ,多用大三弦伴奏,南方的弹词类曲艺、昆 曲等剧种和丝竹类器乐合奏,多用小三弦。日本筝:中国唐代的筝,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传 到日本。现代日本筝基本沿用了唐代的制 式。其文化烙印与唐代精神一脉相承。大 正年间以来,日本筝也有所创新,其中就有适于演奏现代音乐的二十弦筝。 筝:是一种长方形的多弦多柱乐器,春秋战 国时期已流行于今陕西省。它的外形近 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 面或近似于平面

4、。筝的头部有缓缓而落 的筝脚。在木制箱体的面板上张设筝弦 。在每条弦下面安置码子,码子可以左 右移动,用来调整音高和音质。 印度尼西亚:有大大小小13000多个岛屿组成,有“千岛之国”之称。其中最大的岛有爪哇、 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伊里安岛等。属热带海洋气候,盛产橡胶、 椰子、棕榈油等。印尼是一多民族的国家,共居住着100多个民族,近代又长期成为 荷兰的殖民地,由于种种原因,印尼音乐的形态多种多样。在印尼人民的生活中, 音乐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鹦鹉印尼音乐特点:印尼歌曲是以优美的旋律、徐缓 的节奏和独特的风味,将人们带 进了梦幻般美丽的南洋风光中。 它与印度 中国、阿拉伯等国和

5、地 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过密切 的交往,近代曾长期为荷兰的殖 民地。由于地理、民族和历史的 原因,使得印度尼西亚存在着多 种多样音乐形态,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爪哇岛和巴厘岛的佳美兰 音乐。巴基斯坦:传统音乐可以分成古典音乐、 宗教音乐和民俗音乐三大类。巴基 斯坦的古典音乐和北印度古典音乐 基本相同,属于印度斯坦音乐的体 系。美丽的国土 阿拉伯国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所组成 的国家,它们使用同一种语言阿拉伯 语,有共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 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有些国家虽非 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但长期以来与 阿拉伯国家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 、文化、宗教联系,并加入了阿拉伯国家联盟,也被称为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舞曲阿拉伯音乐具有浓郁的 神秘色彩,旋律优美,充满 了大量的变化音,节奏是以 阿拉伯诗歌音节的长短律动 为基础的。阿拉伯音乐对世 界音乐的影响是巨大的,波 斯音乐,西班牙音乐,中国 回族宗教音乐,新疆音乐, 北非音乐,甚至希腊,土耳 其等音乐中莫不渗透着阿拉伯音乐。 旋律一 日本音乐旋律二 印尼音乐旋律三 巴基斯坦音乐旋律四 阿拉伯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