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胆中医治疗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707584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瘀胆中医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瘀胆中医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瘀胆中医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瘀胆中医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瘀胆中医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瘀胆中医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瘀胆中医治疗(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瘀胆中医治疗 瘀胆症属于中医学“黄疸”范畴 ,其主要特点是肝内胆汁淤滞。患者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减退, 皮肤及巩膜黄染,胸胁隐痛,脘腹痞 胀,尿黄,有或曾有大便灰白色。 对于本病的认识源于内经,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溺黄赤安 卧者,黄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 水,目黄者曰黄疸。”这是对黄疸病 名与症候的最早论述。 灵枢论疾诊尺篇较详细描述 了黄疸病的临床表现,“寒热身痛, 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 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 不嗜食。” 幼幼集成卷四黄疸证治曰:“阳 黄证其证必身热烦渴,或躁扰不宁, 或消谷善饥,或小便热痛,或大便秘结, 其脉实而有力”。 伤寒论辨阳明病

2、脉证并治有 叙:“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腹微满。”“不能食而 胁下满痛,面目皆黄”。均对黄疸的 症候作了精辟的论述。 关于黄疸病位最早的记载应为 伤寒论:“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 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 两阳相 熏灼,其身发黄。”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 身必发黄”。说明黄疸与太阴、太阳 、阳明有关。 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篇 强调指出:“脾色必黄”,进一步肯定 了黄疸的病位在中焦,直到景岳 全书黄疸言:“胆伤则胆气败,而 胆液泄,故为此证。故凡黄疸之病 必究肝胆。 肝开窍于目,黄疸主于肝胆,是 以目黄为黄疸之要目”,黄疸与肝胆 的病位关系由此确立

3、。“湿热入血致 瘀发黄”是瘀胆的主要病机。 历代医家对黄疸的治则治法主要 集中在利小便、攻下、清利湿热、活 血化瘀、温阳散寒等方面。这对后世 中医界治疗黄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本病的治疗,针对湿热为本 ,瘀血为标,湿热入血致瘀的基本病 因病机,提出治疗应以清、利、凉、 活为大法。 古人云“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 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 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愈遏郁则 愈缠绵,愈缠绵则愈胶结,治之之 法,务使湿热两分”。 当然清热之法有清气分与血分 之别。利湿,是指利小便,“治湿不 利其小便,非其治也”。也包括必要 时通利大便,以逐瘀热。 凉,是指凉血,清血中之热, 叶天士曾言入血

4、恐耗血动血只需凉血 散血。 活,是指活血化瘀。研究表明 ,活血化瘀有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 肝细胞修复的作用,湿热由气及血, 同时运用四法,标本兼治。 针对“湿热为本,淤血为标,湿 热入血致瘀”为肝内胆汁瘀积的基本 病因病机的中医指导思想,并结合 现代药理学研究,治疗肝内胆汁瘀 积以清利湿热,凉血散瘀为基本治 法。 一基本方:茵陈、赤芍、金钱草 、郁金、大黄等。其中茵陈苦寒,归肝、胆、脾 、胃经,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为方中君药,为治本之药,亦为历 代医家治黄要药。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 热结黄疸”。别录:主通 身发黄,小便不利”。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 热凉血,化瘀止痛,亦为方中君药

5、 ,与茵陈相使为用,为治标之药。 赤芍凉血散瘀,退血中瘀热, 使热与湿离,湿热胶结得解,湿邪 易去,与茵陈清热利湿合用,标本 兼治。 本经记载:”主邪气腹痛, 除血痹,破坚血,寒热癥瘕,止痛 ,利小便”。 药性论云:“治肺邪气,腹 中痛,血气聚集,治胁痛败血,主 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 腹坚胀,消瘀血”。 萃金裘本草述录云:“利湿热 ,利大小便,散瘀血,解烦热。” 更有论赤芍为肝家血分要药者 ,本草经疏缪希雍:“木芍药色 赤,赤者主破散,丰通利,专入肝家 血分,故主邪气腹痛”。 其主除血痹、破坚积者,血瘀则 发寒热,行血则寒热自止。血痹癥瘕 皆血凝滞而成,破凝滞之血,则痹和 而癥瘕自消

6、。 凉肝故通顺血脉,肝主血,入 肝行血,故散恶血,逐贼血。营气 不和则逆于肉里,结为痈肿,行血 凉血,则痈肿自消。 药品化义贾所学云:“赤芍, 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泻肝火。盖 肝藏血,用此清热凉血。以其性禀寒 ,能解热烦,校内停之湿,利水通便 ”。 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 胆、肾、膀胱经,功效除湿退黄,利 尿通淋,解毒消肿,为方中臣药,与 茵陈相须为用,加强清利湿热退黄之 功效。 王安卿采药志云:“治反胃 噎膈,水肿臌胀,黄白火疸,疝气阴 症伤寒。”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 、肝、心经,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 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其既能清 利湿热,亦能活血化瘀,与郁金共为 方中佐

7、使药,助茵陈、赤芍加强治疗 作用,使得湿有所去,热有所泄,瘀 有所破。 本经曰:“大黄主下瘀血、 血闭、寒热,破瘢瘕积聚、留饮宿 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 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医学启源云:“其用有四:去 实热一也,除下焦湿二也,推陈致新 三也,消宿食四也。” 本草纲目:“主治下痢赤白, 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 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轩歧救正论药性微蕴“除三 焦湿热,心下痞满”。 郁金辛、苦、寒,归肝、胆、 心经,功效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 ,利胆退黄,凉血。本品既入气分, 又走血分。 本草衍义补遗:“治郁遏不能 散”。本草备要:“行气,解郁, 泄血,破瘀,凉心热,散

8、肝郁” 。 现代研究表明,茵陈、赤芍、郁 金、金钱草、大黄等合用利胆退黄的 作用,亦有提高免疫功能、升高淋巴 细胞转化率的作用。基本方:以赤芍、丹参、葛根、 瓜蒌、茵陈、丹皮、秦艽、当归为基 本方。丹参味苦、微辛、性微寒。归心 肝经,色赤入血,可升可降。活血祛 瘀,养血安神,凉血消肿。本经 :“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 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 品汇精要:“主养阴血,除邪热 。”葛根味甘辛,性平。归脾胃经, 轻缓气和,升散微降。别录:“ 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 痛,胁风痛。”纲目:“散郁火。” 瓜蒌皮味甘、微苦,性微寒。归 肺胃经,体轻宣散。清肺化痰,利气 宽胸,散

9、结消痈。药笼小品:“能 和肝阳,开胸涤痰。” 丹皮味辛、苦,性微寒,归心肝 肾经,清香散泄,入血分。本经 :“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 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 疗痈疮。” 秦艽味苦、辛,性微寒,归胃、 肝、胆经,清香透散,可升可降。祛 风湿,通经络,清虚热,利尿退黄。 药性论:“利大小便,瘥五种黄 病,解酒毒,去头风”; 当归味甘、辛、微苦,性温,归 肝心脾经,香郁行散,可升可降。补 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日华子:“治一切风,一切血,补 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 。” 且现代药理研究丹参、葛根、瓜 蒌皮、丹皮、秦艽、当归均有一定的 保肝降酶利胆,改善肝纤维化的作

10、用 。加减:凉血活血重用赤芍,仅为 基本治法,并不是每个病人都需将上 述药物全部列入方中,应视病情轻重 、病人证型而加减,为了便于临床应 用,将加减法列后。 a. 有心下停饮者,可与苓桂术甘 汤并用。一般只取其中桂枝之温化气 ,茯苓之平走下,以消饮液,甘草味 甘有滋腻之弊,弃而不用。b有中焦虚寒者,可与理中汤并 用。一般只取其中党参、甘草;若系 老年人,即使无中焦虚寒,伍用少许 干姜,以佐赤芍之凉性,可减少胃脘 不适。c.有阳明腑实者,可与承气汤并 用。一般只取大黄、元明粉;若胃脘 胀满,可以莱菔子代替厚朴或枳实。d有皮肤严重瘙痒者,可加凉血 祛风止痒剂,如丹皮、牛蒡子、浮萍 、连翘、薄荷、绿

11、豆、蚕砂。e.有精神紧张、夜寐不实者,可 重用丹参至30g。f有汗闭者,可重用葛根至30g ,适当配伍解表发汗之品,如有表寒 者用小剂量麻黄,体虚者可用生黄芪 。g.有呕吐者,可加少许生姜或姜半夏 。h有夹湿热者,可加少许清热利 湿之品,一般用黄芩15g、白茅根15g 即可。但有黄腻苔者,应辨清虚实, 若系脾胃虚寒,湿久化热,当针对病 因论治,不可一见黄腻苔,即投以大 剂苦寒之品。i有出血倾向者,可并用三七、 水牛角粉,尤其是对慢活肝高黄疸, 用之尤宜。水牛角苦咸寒,清热凉血 解毒。j有冷球蛋白血症而引起的关 节痛。瘀斑、皮疹等合并症者,可加 茜草(重用)、秦艽、豨莶草。 k.有肾功能损伤蛋白尿者,加益母草 、牛蒡子。 总之上述用药需在辨病辩证的基础上 加减才会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