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变函数第一讲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0694788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变函数第一讲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复变函数第一讲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复变函数第一讲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复变函数第一讲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复变函数第一讲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变函数第一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变函数第一讲(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名称复变函数 教 材复变函数(四版)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 编 总 学 时40学时教师姓名张炜课程简介对 象复变函数(自变量为复数的函数)主要任务研究复变数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具体地就是复数域上的微积分。主要内容复变函数的积分、级数、留数、共形映射等。复数与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学习方法复变函数中许多概念、理论、和方法是实变函数在复数域内的推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在学习中要善于比较、区别、特别要注意复数域上特有的那些性质与结果。背 景复数是十六世纪人们在解代数方程时引进的。 为使负数开方有意义,需要再一次扩大数系,使实 数域扩大到复数域。但在十八世纪以前,由于

2、对复 数的概念及性质了解得不清楚,用它们进行计算又 得到一些矛盾,所以,在历史上长时期人们把复数 看作不能接受的“虚数”。直到十八世纪, J.DAlembert(1717-1783)与L.Euler(1707-1783) 等人逐步阐明了复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澄清 了复数的概念,并且应用复数和复变函数研究了流 体力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复数才被人们广泛承认 接受,复变函数论才能顺利建立和发展。复变函数的理论基础是十九世纪奠定的。 A.L.Cauchy (1789-1866)和K.Weierstrass(1815- 1897)分别应用积分和级数研究复变函数,G.F.B. Riemann (182

3、6-1866)研究了复变函数的映照性质。 他们是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人物。经过他们的巨大努 力,复变函数形成了非常系统的理论,且渗透到了数 学的许多分支,同时,它在热力学,流体力学和电学 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多的应用。二十世纪以来,复变函数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理论 物理、弹性理论和天体力学等方面,与数学中其它分 支的联系也日益密切。虚部 Im(z) = y .(real part) (imaginary part) 复数的模 判断复数相等定义 z1=x1+iy1与z2=x2+iy2的和、差、积和商为:z1z2=(x1x2)+i(y1y2)z1z2=(x1+iy1)(x2+iy2)=(x1x2-y1y2)

4、+i(x2y1+x1y2)2. 代数运算 四则运算四则运算z1+z2=z2+z1;z1z2=z2z1;(z1+z2)+z3=z1+(z2+z3);z1(z2z3)=(z1z2)z3;z1(z2+z3)=z1z2+z1z3 .运算规律复数的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与实数相同)即, 共轭复数的性质共轭复数的性质3.共轭复数定义 若z=x+iy , 称z=x-iy 为z 的共轭复数. (conjugate)& 1. 点的表示& 2. 向量表示法& 3. 三角表示法& 4. 指数表示法2 复数的表示方法1. 点的表示点的表示:A 数z与点z同义.2. 向量表示法A oxy(z) P(x,y

5、)xy称向量的长度为复数z=x+iy的模或绝对值; 以正实轴 为始边, 以 为终边的角的 弧度数 称为复数z=x+iy的辐角.(z0时)辐角无穷多:Arg z=0+2k, kZ,把其中满足 的0称为辐角Argz的主值, 记作0=argz。A z=0时,辐角不确定。 计算 argz(z0) 的公式A 当z落于一,四象限时,不变。 A 当z落于第二象限时,加 。 A 当z落于第三象限时,减 。 oxy(z)z1z2z1+z2z2- z1由向量表示法知3. 三角表示法4. 指数表示法引进复数的几何表示,可将平面图形用复数方程 (或不等式)表示;反之,也可由给定的复数方 程(或不等式)来确定它所表示的平面图形。例1 用复数方程表示:(1)过两点 zj=xj+iyj (j=1,2)的直线;(2)中心在点(0, -1),半径为2的圆。oxy(z)Lz1z2z解 (1) z=z1+t (z2-z1)(- 0为半径的 圆 | z -z 0| 0, 对任意 z D, 均有zG=z | |z|0)是单连通的;0r|z|R是多连通的。单连通域多连通域多连通域单连通域作业P31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