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做好孩子中小学的衔接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0691435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中小学的衔接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中小学的衔接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中小学的衔接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中小学的衔接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中小学的衔接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中小学的衔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如何做好孩子中小学的衔接(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长如何做好家长如何做好 孩子中小学的衔接孩子中小学的衔接一、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一、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 1、教育孩子要比任何工作都难。 法蒙田:“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 困难的学问。” 德康德: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如何 “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 苏高尔基:“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 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 伟大的公共事业。”2、科尔曼报告:影响孩子成绩的主 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 要不是学校的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 背景。 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父母决定 的! 3、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 。 生了孩子,你就

2、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命业”。父 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 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 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 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 4、中国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 。 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大多是“跟着 感觉走”,忽视教育科学和儿童成 长规律。 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 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 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 。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13岁前后,改变孩子一生的关键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 、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 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发展 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 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 功倍

3、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 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 至将永远无法弥补。1、人的三大发展关键期: 3岁、6岁、13岁。 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来说,13岁, 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结束小学的学 习生活,进入中学继续求学。 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 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已经结束儿童期, 进入了少年期,并即将踏入青年的初 期。 从孩子的生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 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跨入一个高速 成长的阶段青春期。 从教师的感受方面讲,13岁前的小学生, 往往更遵从学校的规矩、听从教师的管束 ,可塑性很强;13岁以后的中学生,若其 已经养成了顽劣的学习态度、不良的学习 习惯,往往会令人

4、束手无策。 从父母的感受方面讲,13岁以前,孩子的 思维方式很简单,父母的思想通过简单的 转化,就可以转变为孩子的思想;13岁后 ,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强,不听管教、 我行我素,往往是他们标新立异的方式。2、教育一般只在孩子16岁之前起作用 ,16岁之后只能看孩子个人的造化了。 “本以为孩子上了中学,就会改掉马虎的毛 病,而事实却是,他粗心大意的毛病愈演 愈烈。“ “孩子小时候,就不爱说话,我也没太在意 。现在,连读篇课文,他都磕磕巴巴的。“ “小学的时候,在我的强迫下,孩子还能学 习点。而今,我一说该学习了,他就嫌我 烦,成绩更是一落千丈。“3、小初衔接,你准备好了吗? 1215岁,是孩子成

5、长的独 立关键期,这一阶段又叫心理 断乳期、青春叛逆期、发展危 险期。 4、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反面 例子) 秩序规范关键期(26岁)。儿童行 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 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 会改变。这就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古训“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狼孩 和猪孩)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 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 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 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 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 的缺憾。

6、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 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这一阶段 也叫心理断乳期、青春叛逆期、发展 危险期。这一阶段,孩子与父母吵架 、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的最多。5、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 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 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 。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 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 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差异一:学习任务差异大策略: 1、让孩子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 2、作业书写要认真、整洁。 3、作业记录本保证不落下作业。 差异二:责任感要求差异大 由于学生家长对孩子近乎全方位

7、的关心呵 护,导致孩子的责任意识缺乏。与小学相 比,中学教学学科种类多、内容覆盖面广 ,课堂教学密度大,刚入学的初一学生如 果仍从兴趣出发,只是重视自己喜欢的课 程或是自己喜欢的任课教师的课程,就会 给以后的学科不平衡埋下不良的种子,造 成严重偏科现象。 差异三:学习方法差异大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加 强记忆,学生的思维方式停留在形象直观 阶段,学习方法较为单一。到了初中不仅 学科增加了,而且内容也深化了,部分科 目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分 析、运用。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要求从原来 的感性思维逐渐向抽象理性思维过渡。 小学课堂教学内容少

8、,主要以 老师讲为主,留给学生的自由 支配时间多,中学课堂教学任 务多课堂密度大,留给学生自 由支配时间少。 差异四:心理要求差异大 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较为紧密: 课间、自修时间、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 的组织与参与等等,教师几乎都与学生紧 密相处。小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 去告老师。”但是到了初中,教师对班级的 管理更强调学生自治 策略: 1、要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 2、家长要实现从陪练到教练的转变 3、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 予鼓励 4、多交益友。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 定要注意把好孩子的朋友关,让孩子多和品德好 、学习好的孩子交往,远离那些喜欢动粗、满口

9、脏话、迷恋网络游戏的孩子。孩子之间的影响是 潜移默化的,也要注意管理好你们家的电话,不 要让它成为孩子整天问作业、问题、聊天的工具 。尤其是对于女孩子的管理更要上心,由于生活 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女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到 了初一应该更加明显,严防早恋问题。 5、一定要保持家庭和睦。 6、家庭教育中要重视从五年级向初一过渡 的暑假中孩子心理上的平稳过渡,既不能 放任自流,也不能是填鸭式的补习。 三多一少 即教师多、书本多、课程多 ,班主任和家长管得少 三、给家长的建议 1、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母亲的工作是 天使的工作) 人们常说“见其母,知其子“,这并非 是没有道理的。国外某教育机构,通 过研究也表

10、明:母亲的素养如何、教 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未 来,乃至一生!2、父教力度决定孩子高度(父亲的 肩膀是孩子通向社会的桥梁) “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 。孩子年龄越大,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 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 ,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 父教缺失会让孩子终生缺钙。对于男人来 说,做父亲也应该是事业的一部分。父亲 会给孩子权威感、纪律感、约束感。没有 父教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的机会。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 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 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 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

11、爱50%,父性之爱 50% 初中 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3、先有夫妻之间的幸福婚姻,才可 能有孩子的幸福成长。 婚礼是下一代教育的开学典礼 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 传”:一个是先天遗传;一个是后 天遗传。 父母的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 好的和谐温馨的充满书香的家庭环 境。 4、慎重对待“吃饭的习惯”。 中国民间的经验是:“要想小儿 安,三分饥和寒”。不要让孩子 吃得太饱,吃好就行了。吃得 太饱,胃就会大脑争营养,造 成大脑缺氧,影响大脑发育。 5、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 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 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6、一定要管

12、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一只手”:指责甚至打骂孩子;“一只 眼”:只看孩子的考试成绩。其实一个 孩子,如果情感不好,个性不好,道 德不好,人际关系不好,就是学业再 好,也是很难有什么出息的。 “一根筋 ”:不顾一切,一条路要走到黑。 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中国家长 的三板斧:夸、骂、打。 7、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 。溺爱的结果是伤害。“溺爱”的严 重后果就在于,一个孩子很可能一 直“长不大”,一直无法“社会化”, 最终成为一个“超级婴儿”。8、不要在孩子面前非议老师。 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 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 军。 9、千万别错过孩子的黄金阅读期。 一个人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 史。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让孩子 书包里多点“太阳”。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 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 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 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 着人的灵魂。” 共勉:你可以不是天才, 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 每一个天才的背后,都有伟大父母 的“巅峰家教智慧” “永远没有所谓天赋神童,而只有 意志坚强的家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