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619016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4.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一节 唤醒理论 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一、唤醒与情绪情绪(emotion)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 杂的概念。包含强度、形式两种属性。唤醒水平(arousal level )也称激活,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价则决定了情绪的 形式。 一定的唤醒水平总是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微弱平静持久的状态 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情,或称“心境”(mood)二、环境刺激与感觉评价(一)不定性与唤醒柏莱恩关于美学判断的研究认为:当环境的不 定性增加时,人的唤醒水平也随之提高,二者呈直线关系;然而人在环 境中的快感

2、度与环境的不定性却是呈倒U字型曲线关系。即完全确定的 无任何挑战的环境极少能引起和维持兴趣;但人们也不愿面临严重的挑 战或陷入糊涂的境地。具有中等的强度的环境是维持兴趣、诱发探索动 机的最佳环境,也是人们所偏爱的环境。(图4-3)(1)复杂性(complexity)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织的复杂性。(2)新奇性(novelty)环境中包含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注意的特性的程度。(3)意外性(surprisingness)人们所预期的环境未被证实的程度。(4)不和谐性(incongruity)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致的程度(图4-4) (二)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环境纬度:连贯性环境要素相

3、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着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对复杂性的偏爱:1:人偏爱复杂的刺激2:复杂性的含义:环境刺激过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有害的影响,但过多同样也会造成不良后果,这就意味着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理想。兴趣即探索或注意的时间,一般随对象的复杂性增加,呈单调增,直至过于复杂而不再探索,但喜好随复杂性增加而呈倒U曲线。复杂性被定义为极大可用信息率,可用信息指的是那些对感知者具有意义、因人而异的信息3:复杂刺激的组织:1:)无组织的复杂性2:)有组织的复杂性3:)协同的复杂性三、唤醒与绩效 耶尔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4、指出,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率,而且容易发生错误,只有在唤醒处于中等水平时(即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 平称最优唤醒水平。而达到最优唤醒水平需要最适宜的环境刺激,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环境刺激的复杂性与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人们产生最好的感觉评价,也是这一定律与环境刺激一感觉评价的关系恰好吻合的原因。第二节 环境应激 定义: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称应激物。应激包含主观反应和客观刺激两个方面:首先要看客观刺激的性质与强度是否有可能对主体

5、构成威胁或干扰;另外还要看主体的认知评价和承受力。因此也可以说,应激是主体应付环境挑战时出现的不平衡:当主体感到顶临挑战而应对能力不足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生理反应是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利最先提出的,一股称系统应激。行为和情绪反应是由拉扎勒斯提出的,一般称心理应激。 (一)生理反应塞利的研实证明,在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 ,他将这些反应概括为连续发生的三个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 段,总称为段适应症候群,简称GAS。 1警戒反应人的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两个分支: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也称植物神经或

6、 内脏神经),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当主体突然受某种环境 刺激需要全神贯注进行探索和认知评价时,交感神经兴奋,以帮助人进行感 觉判断。如扩大瞳孔获得更多的光刺激以便看得更清楚,扩张肺以吸收更多 的氧气,停止消化以便血液从胃流往肌肉,分泌更多的应激荷尔蒙促使身体 各方面变化作好迎战或逃跑的准备。2抗拒(或适应)阶段应激状态下的警戒反应是一个迅速而短暂的过程。之后,主体对刺激重新评价,并准备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此时在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下,心率呼吸速度和内泌均恢复正常,食物消化重新开始以便贮备大量的体能维持身体的高警觉状态,同时为进一步的应对作好准备。 3衰竭阶段如果应激持续过长时间,超

7、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体能衰减:感觉、知觉能力下降,肌肉力量降低,最终体能消耗殆尽以致死亡。塞利曾以白鼠为被试者,以低温为应激物进行实验室研究,发现白鼠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忍受寒冷,但持续几个月后,这些动物因体能耗尽而死亡。他以图48描述一般适应症侯群的三个阶段。 (二)心理反应并非所有应激性刺激都会引起警戒反应和抗拒反应。主体开始产生应激反应,必定是把某一刺激经认知评价为对自身构成威胁。也就是说,同样的刺激在某一情境中不会引起应激;而在另一情境中则可能引起应激这些刺激本身未变,但个人是否把它评价为威胁却因人因时而异。个人的认知评价取决于两方面:其一,个人心理因素,如智力、动机、知识或经验;

8、其二,对特定刺激情境的认知,如对刺激的控制感、预见性、即刻性(即离刺激发生还有多少时间)。个人有关的知识越丰富,控制能力(制止或逃避)越强,把该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可能性就越小,该情境引起应激的程度越低。一旦把某刺激评价为威胁,就会顺序发生塞利所说的警戒反应、抗拒反应。 在抗拒阶段,许多应对过程也包含认知过程,开始阶段仍伴有自主反应。这时,个人要全力以付、随机应变,选择自认为恰当的对策和行动:如信息探索,进一步评价应激物;排除、制止应激物;或采取逃避行为。 如果抗拒阶段的应对未获得成功,则加剧了“把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倾向,这种认知应变过程常伴随不同程度的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不良的情绪反应必

9、然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导致对健康不同程度的危害。当全部应对能力消耗殆尽,则进入第三阶段的衰竭期。幸运的是,常常在情况未发展到如此糟糕之前便出现了转机,原因可能如下:其一,当某种令人反感的刺激长时期作用时,随着对刺激的神经生理敏感性降低,人们对它的反应会越来越弱而变得适应;其二,随着有关的知识与经验越来越丰富,控制感加强,在认知方面把应激物评价为威胁的倾向越来越少,可以说这是经过学习的适应,个人与环境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新的平衡。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达到适应或平衡,个人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图49)。二、应激物的种类 按冲击强度和影响范围,应激物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背景应激物。(一)

10、灾变事件灾变事件是势不可挡的应激物,如自然灾害、战争、重大技术事故等。这些事件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往往是突然发生,几乎或不可能预先警告;具有强大的冲击力,需要当事的人们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波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导致的问题(1)焦虑 (2)退缩或麻木 (3)抑郁 (4)与应激有关的身体症状(5)无泄愤对象的气愤 (6)回归 (7)梦魇灾变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浩劫,但同时也对人类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促使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人类必须用广义的道德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只顾我们这一代的生存还要考虑后代的生存;不仅

11、只顾人类的生存,还要考虑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环境的承受力。自然灾害表明:自然环境出现了过分的不平衡,这其中有我们人类的过错,我们应该学会与自然交流,时时根据自然反馈的信息修正我们的行为。我国1998年夏季发生的长江与嫩江百年一遇的全流域特大洪水,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态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使我们认识到改变对自然的态度维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个人应激物个人应激物指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其冲击性强弱不等,有的以相当于灾变事件的强度向个人能力挑战,有的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烦恼。问题在于这些事件无休让而又无法摆脱许多大大小小的不幸或者不顺心加在一起,有可能把人拖累得疲惫不堪,甚

12、至被彻底拖垮。因此,西方有句谚语说:“最后一棵草会压垮骆驼背。”为了研究生活事件的应激后果,心理学家霍姆斯和拉赫对一系列生活事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被试者们的排列整理出生活事件量表(见下页)。也称社会再调整等级量表。表中每一生活事件都赋予一定的分值,然后用这一量表对一般人进行跟踪观察。结果发现,积分300分以上的研究对象中,80的人在被观察后一年内罹患重病。一般来说,一年之内积分150199分为中等生活危机,200299分为较严重生活危机,超过300分为严重生活危机。处在严重危机之中的个人,随着积分的增加病情会加重,包括呼吸疾病、心脏病,甚至猝死。(三)背景应激物背景应激物指的是持续重复的日常干

13、扰,如工作压力、每天上下班赶路、拥挤、噪声、空气污染等。其挑战性和强度不如灾变事件和强应激性个人应激物,但由于日常生活中难以躲避,这些稳定持续的刺激潜穆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状态,长期的情绪状态形成了个人的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健康、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长期不良的心境会干扰人的正常思维,损害人体免疫功能,常常构成事故的隐患、重病或大病的诱因,其后果也不可忽视。在经济发达的日本“斯多累时”(stress)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背景应激物与环境决策、环境设计与管理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其中许多可以通过合理的环境设计与环境管理得到控制与缓解。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活与

14、工作环境,有利于人们减少不必要的应激,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应付其他挑战。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 任何事务都存在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应激也同样如此。首先,应激具有唤醒作用,恰当的唤醒水平可以维持较高的任务绩效。其次,塞利和拉扎勒斯的研究表明,应激是一种全身心的唤醒与激活它不仅唤醒和吸引人的注意去应付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机体组织的活力和免疫系统的战斗力。只要应激物最终被控制,就有益于个人的成熟使入学会更好地处理下一个应激事件。从这种意义来说,适当的应激是保持生命活力和增强个体生存能力的必要条件,应激所付出的代价是为增长能力交纳的学费,长期的养尊处优和锅散放荡会使人降低正常的适应能力。第三节

15、 环境行为关系的其他理论 就个体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除了唤醒理论和环境应激理论之外, 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如环境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 行为约束理论等。尽管这些理论看起来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但有利于我 们从多种角度了解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一、环境负荷理论 (一)梅拉比安提出,可以用向个人传递的信息量对环境加以描述,他 把这一概念称为环境的负荷(environmental load)。高负荷的环境就 是传递大量感觉信息的环境;低负荷的环境就是刺激信息量较少的环境 。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等的环境中,高负荷的环境比低负荷环境具有更 强的唤醒作用。 梅拉比安认为,环境信息从三方面影响环境负荷

16、:强度、新奇性和复杂 性。强度即感觉刺激的绝对值,如播放音乐的分贝值越高,环境负荷也越高 ,唤醒效果也越强。新奇性指对所接收到的环境信息熟悉的程度,任何陌生 的事物都比熟悉的事物需要分配更多的注意和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这 种注意和认知努力导致更高的唤醒。复杂性也会引起与新奇性一样的效果, 环境包含的不同信息越多,认知过程就需要付出越多的努力。1、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2、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3、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4、环境负荷理论认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 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出现超负荷现象。所以,按环境负 荷理论的观点,刺激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到行为。避免定向注意 疲劳症状(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导致注意减弱)的出现。(二)信息负荷:如果说环境负荷指的是环境的特性,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