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影像学和实验室证据对诊疗的意义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0611054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影像学和实验室证据对诊疗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影像学和实验室证据对诊疗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影像学和实验室证据对诊疗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影像学和实验室证据对诊疗的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影像学和实验室证据对诊疗的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影像学和实验室证据对诊疗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影像学和实验室证据对诊疗的意义(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影像 学和实验室证据对诊疗的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陈玉梅技术发展: 使得更加精准的诊断作为治疗起点成为可能C. Oria Morrissey. Curr Fungal Infect Rep 2013; 7: 51-581980s21世纪初未来 诊断技术有限 持续发热作为治疗 起点 影像学技术(CT等) 血清学检查(GM等 ) 分子诊断技术 (PCR等)经验性治疗诊断驱动治疗临临床标标准下呼吸道真菌:CT检查 至少存在以下三项之一致密、边界清楚的病变,伴或不伴晕征; 空气新月征; 空洞 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镜检发现 以下表现:气管支气管溃疡 、结节

2、 、伪膜、斑 块或结痂 鼻窦感染:影像检查 鼻窦炎,至少符合以下一项局部出现急性疼痛(包括放射至眼部的疼痛)鼻部溃疡 伴黑痂从鼻窦侵蚀骨质,包括扩散至颅内 中枢神经系统:符合以下至少一项影像检查 提示局灶性病变;MRI/CT检查 提示脑膜强化 播散性念珠菌病:此前2周内出现念珠菌血症,并伴有以下至少一 项肝/脾牛眼症眼科检查 提示进展性视网膜渗出IFD临床标准(2013版本)IFD微生物学标准(2013版本)直接检查(细胞学、直接镜检或培养) 1.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支气管刷标本、或鼻窦抽取液呈霉菌 阳性,显示下列中1 项: 呈现真菌成分提示为霉菌 培养检出霉菌(即曲霉、镰刀霉、接合菌或赛

3、多孢子菌)间接检查(检测抗原或细胞壁组分) 2. 曲霉病:(GM试验) 血浆、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脑脊液标本检出半乳甘露 聚糖抗原3. 侵袭性真菌病(G试验) : 血清-D葡聚糖检测阳性(除外隐球菌病和接合菌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分层标准粒缺伴发热发热未确定拟诊拟诊临临床诊诊断确诊诊临床、 影像学 特征- 粒缺伴发热 、广谱抗生素 治疗无效; - 其他阴性无非特征性临床或 影像学表现特征性临床或影像学表 现(如胸部CT:致密、 边界清楚病灶,伴或不伴 晕征;空气新月征和空洞 形成)实验 室 检查阴性- G/GM/PCR 或 -显微镜检 或 -培养阳性阴 性- G/GM/PCR 或 -显微镜

4、检 或 -培养阳性阴性- G/GM/PCR或 -显微镜检 或 -培养阳性- 组织 活 检或 -无菌部位 真菌培养 阳性 曲霉始终是血液科患者最主要的致病真菌 肺部感染是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主要部位 将HRCT检查整合入持续性发热待查(PFUO )患者的管理流程影像学在肺真菌病诊断上应用1.半侵袭袭性肺曲霉病(semi-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1)慢性坏死性肺曲霉病(chronic necrotizing pulmonary asp.CNPA) (2)坏死性曲霉性支气管炎(necrotizing aspergilosis bronchitis) 2.侵

5、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1)气道侵袭性曲霉病(airway invasive aspergillosis,AWIA):组织学 曲霉侵犯气道基底膜,通常没有或很少血管浸润和凝固性坏死。按定位细分 为: 气管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细支气管炎; 阻塞性支气 管曲霉病(?)。亦有按形态或宿主免疫状态分类者。 (2)血管侵袭性曲霉病(angio-invasive aspergillosis,AGIA):组织学改 变为霉菌侵犯肺的小到中等大小肺动脉导致闭塞,形成出血坏死性小结节, 或以胸膜为基底的楔形出血性梗死。CT特征包括:结节及其周围晕影

6、,以及 空气半月征或空洞。侵袭性肺曲霉病分类和病谱Silveira F, Paterson DL. Curr Opin Pulm Med. 2005 May;11(3):242-6 Franquet T et al. Radio Graphics 2001;21:825-837 Denning DW. CID 1998; 26:781-805气道侵袭性曲霉病组织学证明曲霉侵犯气道基底膜和细支气管,没有或很少血管浸润和凝固性坏死。 约占IPA的14-34%,发生于严重免疫抑制患者,部分 见于免疫正常者。 发生部位:发生部位: 气管支气管炎型气管支气管炎型( (大气道大气道) ) 细支气管炎型细支

7、气管炎型( (中气道中气道) ) 支气管肺炎型支气管肺炎型( (小气道)小气道) 气道侵袭性IPA典型CT表现A和B. 密集的丛状或小叶中央性微结 节, 支气管条索状影(白箭)伴小 支气管扩张(黑箭头)。C.支气管周围不透光阴影和实变(黑 箭)。一般认为本病专门见于严重粒缺患者,现在也注意到它同样 可见于其他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 组织学改变为霉菌侵犯肺的小到中等大小肺动脉导致闭塞, 形成出血坏死性小结节,或以胸膜为基底的楔形出血性梗死。 CT特征包括结节及其周围晕影空洞和空气半月征:空洞内容物为梗死肺组织,通常出现 在中性粒细胞恢复阶段,提示预后较好。楔形实变血管侵袭性曲霉病SOT与粒缺患者I

8、PA的临床和影像学SOT(n=27) 粒缺(n=35) P值值 临临床 发发病时间时间(天,中位数,范围围) 71(611491) 24(478) 0.001 ANC 5280(66024800) 0(0700) 0.001 激素应应用 25(93%) 13(37%) 0.001 发热发热 6(22%) 28(80) 0.001 MV 24(89%) 18(51) 0.002 先前RRT 19(70%) 9(26) 0.001 影像学 AWIPA支气管周围实变围实变 8/26(31%) 2/27(7%) 0.03GGO 10/26(38%) 2/27(7%) 0.007 AGIPA大结节结节

9、9/26(35%) 18/27(67%) 0.02块样实变块样实变 7/26(26%) 18/27(67%) 0.04晕晕征 2/26(8%) 15/27(56%) 0.001空气半月征 0/26(0) 6/27(22%) 0.01曲霉感染: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胸部CT: 致密、边界清楚病灶,伴或不伴晕征(halo sign); 空气新月征 (Air-crescent sign) 空洞形成 (Cavity)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 中华内科杂志2013年 第52卷第8期第704-709页微生物学间接检测指标 GM: 检测半乳甘露聚糖,对曲霉感染诊断特异 性强,假阳性反应可以在青霉菌属中出现;部

10、分 含青霉烷砜衍生物的抗菌药物可以诱发阳性反应 ; G试验: 检测(1,3)-D-葡聚糖,在很多真菌中都 可以出现阳性反应,但在隐球菌、接合菌、毛霉 、根霉呈阴性反应(G和GM试验)分别被列入真菌诊断 和治疗的指南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 美国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霉菌病研究组(MSG)批准用于真菌诊 断。 中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血清学检查方法(间接证据) J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2008,61:S1, i3 Clinical Infection Diseases2008;46指南对抗真菌治疗的疗效评价 G试验作

11、为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断的指标 G试验和PCR检测结果不能作为念珠菌感染的疗效指标 GM试验作为疗效判定的指标*BG检测与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 BG检测与GM检测 敏感度67%vs38% 特异度90%vs100% 感染曲霉种类的影响 抗真菌药物应用的影响 抗生素应用的影响J. Clin. Microbiol. 2008.published online联合应用检测方法,可提高IFI诊断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在高危的血液科患者中,G试验和GM试验都能用于IA的检测,如果联合 G和GM试验,则能更有效地排除假阳性11 Pazos C, Pontn J, Del Palacio A. J Clin

12、Microbiol. 2005 Jan;43(1):299-305 2. Hope W W, Walsh T J, Denning D W . Lancet Infect Dis. 2005;5(10): 60922.G-G+GM-没有真菌感染 的迹象真菌感染, 但 不一定是曲霉GM+GM 可能是假 阳性曲霉感染概率 较较大v对于易发生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GM试验和PCR可作为真菌感染筛选试验2联合组织培养和CT检查可提高诊断曲霉菌感染的敏感率和特异性2 2013版(第四版)的内容中华内科杂志2013年8月第52卷第8期未确定IFD症状及影像微生物结果发热非特异症状非特异症状特异 症状特异 症状预防经验 治疗诊断驱动治疗目标治疗拟诊临床诊断确诊确诊诊断治疗策略无IFD2013年版确诊临床诊断拟 诊无IFD症状及影像微生物结果发热临床 标准临床 标准诊断2010年版确诊经验性治疗 & 诊断驱动治疗经验经验 性治疗疗诊诊断驱动驱动 治疗疗地位定义明确 被广泛接受和指南推荐定义明确 尚未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开始时间更早稍晚起始标志以持续或反复的发热为 抗真菌 治疗起点基于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 、真菌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 结果治疗 精确度治疗缺乏特异性,30%左右的 粒缺发热患者存在过度治疗可 能治疗更有针对性,但存在漏治的 可能性,效果取决于指导治疗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