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归园田居9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50607011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9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9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9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9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9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归园田居9(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画像陶渊明画像陶渊明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一名潜,字元亮,寻阳柴桑(今江 西九江)人。他生活在东晋后期,这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 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作过太守一类的 官,但到陶渊明时,家境已经没落,因此他从小就过着贫困的生 活。他少年时曾有过豪放的生活,志向远大。他接受了儒家的用 世思想,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他曾写道: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忆 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少年好 学,知识渊博,诗、赋、文写得都非

2、常出色。但由于政治黑暗, 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这就是他仕途不通和 悲剧的原因。 萧统在陶渊明传里写道:“亲老家贫,起为 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这里记载了陶渊明 29岁时初仕为江州祭酒。但由于“不堪束职”,时间不 长便解职回家了。后来他又于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 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 回了家。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给,再加上孩子多, 生活没有办法。亲戚和朋友都劝说他出去作官,他的 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见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荐,于 是被任为小县之令。那时正值战乱,他害怕到远处任 职,而彭泽县离家不远,俸禄又足够他酿酒,他就在 彭泽县任职。他任职后,给

3、家里送一服役的人,并写 信说:“家里生活十分困难,现在送给你们一个服役的 人,帮助你们耕种田地。他也是人呀,请你们好好待 他。”年底,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 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 乡里小儿!”即日解经去职。后来,他写了 归去来辞这篇传世之作。诗人在序文里交代 了写作原因。他十分坦城地讲,就任县令,是 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这就 是说,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 混迹官场了。辞中叙述了他辞官的决心和心情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 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4、知来者 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反抗。但 文中有些乐天知命思想是不足取的。这篇文章语言清 新朴素自然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感情真实充沛,富有抒情意味。宋代著名作家欧阳 修曾赞扬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中写道:“误落 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流传下来的诗歌大约有一百二十多首,另外 还有散文、辞赋多篇。其中田园诗是陶诗的重要部分 ,内容描写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俗人情。 如四言时运、五言归园田居等。这些田园诗 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逸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 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

5、艺术上,他追求诗歌语 言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 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为古典诗歌开辟了田园诗的 新境地。同时,诗人还写了一些咏怀、咏史的篇章, 这些诗通过对自己一生经历中的种种感受、体验和对 历史的缅怀,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对黑暗的现实具 有批判意义。与田园诗相比较,这类诗更富于政治性 和现实性。陶渊明的辞赋散文 ,数量不多 ,但思想 、艺术上都有独特的成就。像桃花源记、归去 来辞、五柳先生传,直到今天仍是传诵的名作 。 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6、表达了诗 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 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 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 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注释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 首,这是第三首。 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道狭:道窄。 沾:沾湿。 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解说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他不愿在黑暗 的官场中生活,回到了农村田园。这首诗 便描写了他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动的生 活。劳动十

7、分艰辛,露水打湿了衣衫,但 诗人说: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才是最珍贵 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8、但使愿无违。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试题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

9、了获得好收成。 D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 ,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 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 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 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B谢谢观赏!; http:/ 嘉信盈泰正规美原油开户平台 duh38exc 堂彩。”蝶宵华也彬彬有礼欠身答谢:“承谢大少吉言。”便举步进后台去。苏明远也入看席。厅堂不大,挑高作三丈,周围 一圈小楼阁,垂着珠

10、帘给有头有脸的女眷们。其中一帘后头,留给苏家女眷。明秀还跟福珞在后头说体己话,帘下只坐着宝音 。堂会上侍奉的丫头相引,说了韩姑娘正坐在那里,苏明远便在帘外入座。女眷出门,原该有人陪同、帘外守护才合适。年长 女性亲戚是最好,至亲兄弟姐妹也使得的。毓笙与苏明远一个府门里住着,苏明远帘外陪坐,说得过去。相隔有尺许,说话还 是听得见的,同别的帘间就隔得远了。别人最多只能看见他们在说话,绝听不见他们说些什么。宝音连头也没回,低道:“幸 而我没猜错。”她芙蓉花,送往重阳席上、也送去风吟坊。苏明远往外头去问,那就不是问家中人,而是问风吟坊的那位。蝶 宵华一代名伶,今天这个堂会排了名字、必定要参加,知道并不难

11、。要截苏明远,也竟不如来此处守株待兔。苏明远慢慢道: “我想起他曾说过芙蓉花主四字,故要问问。”宝音倒不知这项就里,只是见苏明远奔出去,猜着总与蝶宵华有关。听了 备细,便知苏明远果然疑得太重了,想蝶宵华不似胡嚼舌根之人,心思之重却不下于韩毓笙,苏明远这样质问他,他怎么会开 心?两个美人儿岂不就要闹起意气来。凭宝音听闻的情份,他们闹也闹不久的,回头和好了,想这趟不愉快都是因为韩毓笙, 岂不要把怨气转到毓笙头上?宝音还有求于苏明远呢,不敢担怨气,竟不如先挡住了。“现在想想,”苏明远不好意思的笑道 ,“他知道好歹,果然没理由嚼你的舌根,想是别人传的,我再去问问。好笙妹,亏你拉住我。”瞧,瞧,这么快就

12、转过弯来 了。亏宝音见机得快,把人家的怨气转为了感激。“也是听你被传,着了急了。”苏明远又道。呃,这个这话不能乱说, 谢大少!换了别的不晓事姑娘,难免就想歪了,宝音泼辣绝情,作了鬼也是绝情的鬼,自不会听一句朦朦胧胧的话,就飘飘然 自作多情起来。“其实我与蝶老板我可怜他实在生得太美,怕他被人欺负,故护着他。”苏明远复道,“他又聪明,我时 常心绪乱了,找他说说话儿,当他是个朋友,你别多想。”这个么,宝音还真没多想。不,是没有必要多想。左右他们断袖分 桃也好,坏的又不是宝音的名声,苏大老爷着急,宝音不着急。他们要是清清白白呢,宝音也没什么好处,左右不打算嫁给他 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有什么好想?因要讨苏明远的好,她顺着他说道:“毓笙明白。譬如良宵有妖精踏月来访,解语生香, 怜之重之,人情自然。若只管往邪处想,岂不糟蹋了这份情谊?”苏明远释然:“天幸笙妹妹知我!”这话越发的乱来了。她 知不知他,有什么要紧呢?除非他在乎她的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