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7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0604902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6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7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7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7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7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7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7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7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 20172017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冲刺试题(四) (含解析)(含解析)本试题分第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分钟。钟。第第 I I 卷(阅读题共卷(阅读题共 7070 分)分)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

2、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沦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

3、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

4、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屈原九章中- 2 -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

5、十分活跃。“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摘编自骆玉明、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1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这一名称至迟在汉代前期已经出现。它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如孔子游楚时听到的当地小孩所唱的孺子歌。B“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C由于屈原的离骚

6、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而汉代人普遍把楚辞称为“赋”。D“楚辞”是一种诗体,而楚辞是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集,由西汉末年的刘向辑录。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B楚辞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但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它需要用类似古希腊史诗“吟唱”的特别声调来诵读。C楚辞虽然脱胎于楚地歌谣,但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它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D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屈

7、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创作的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受。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为了与汉赋区别,我们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而汉人因为楚辞“不歌而诵”,称它为赋,这也并不为过。B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但不应属于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C从楚辞中可以看出诗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使楚辞与诗经朴质的体式有所不同。D楚辞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除受巫教等楚文化外,同时还受到不同文学体式以及形成时代的影响,但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 3 -【答案】1B 2B

8、3D【解析】1试题分析:“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错误,楚辞有时使用四言体。文章第五段“屈原九章中菊颂全用四言句。”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 B 项过于绝对,混淆范围。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 分)思乡,为什么不回家?雷 蕾1990 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 90 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深沉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张学

9、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马思聪 1912 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1 岁时去法国,1928 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优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

10、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加了励志社乐队。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是上世纪 40 年代末

11、50 年代初。“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周恩来)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4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 20 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曾说:“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他拒绝申请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他晚年花费大量精力创作的歌剧热碧亚,也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给

12、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说:“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思乡曲结尾的追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1987 年 5 月 20 日,马思聪辞世。他的夫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题为“思乡”。(有删改)相关链接: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的工作环境。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文化大革命”)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马思

13、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思乡曲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深沉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部分变奏,展开,以激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第三部分用更加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新浪博客)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思乡曲催人泪下,这是因为曲子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抗战时期人们对故乡深沉的怀恋之情。B新中国建国之初,在周恩来的信任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也是他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C马思聪认为,“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发生的悲剧远远超过了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幸,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

14、D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了马思聪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了他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音乐大师的伟大人格。5写张学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为什么说“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C 5表现了张学良思念家乡的深沉和痛苦,从侧面表现(渲染)了思乡曲的艺术感染力。奠定了文章凝重感人的基调。引出下文对思乡曲作者马思聪事迹的叙述。 - 5 -6抗战时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北平和平解放后,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并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作出了重要贡献。虽受政治迫害被迫流亡国外,但始终心系祖国和祖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并为民族音乐的

15、发展默默奉献。临终前依然在创作思乡题材的作品,一生对祖国忠诚不渝。学#【解析】点睛: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此题在文章的开头,注意从内容上分析反应传主的情感,从结构上分析奠定情感基调和引起下文的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太湖碎锦范烟桥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

16、、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 6 -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