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第四章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0603508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4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第四章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第四章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第四章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第四章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第四章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第四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第四章(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 语法在语言系统中相对比较稳定,不容 易变化,与文化的心理层次联系密切, 因此,研究汉语语法的文化蕴涵,其实 就是研究分析由汉语组织结构所反映出 来的古代汉语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所形 成的认识和观点。这种认识和观点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深层结构的核心地段 ,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所谓结构方式,是指按一定的方式把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语言单位组合成一个新的语言单位。 例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语词素组成一个 汉语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语词组成一个 汉语词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语词组组成 一个汉语句子。这些组合的过程都属于结构方

2、 式讨论的范围。各民族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语 言的结构方式上头相应表现出极大的差别,这 一节,我们讨论汉语结构方式的特点,并通过 它来探寻造成这些特点的汉民族文化的特征。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一、汉语三级一贯结构体制体现了汉民 族的思维特质 所谓汉语结构三级一贯制,指的是汉 语从词到词组,从词组到句子,其结构 是基本一致的。郭绍虞先生在汉语语 法修辞新探中指出:“在汉语语法中, 词、词组和句子基本相同这一点,是其 他族语所不具备的。”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地震 他哭 他哭了! 如果我们从文化角度来看,那么,这个 词、词组和句子结构三级基本一致的汉 语语法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呢?第

3、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首先,汉民族社会农业型的自然经济产生了 崇尚简约实用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规定并制 约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 宇宙进行思考,所提出的宇宙模式也往往异常 简约。例如老子,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的宇宙模式,尽管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 展示宇宙活动过程的整体性、运动性和和谐性 规律,但就其结构方面而言,却是非常简约的 。所以以简驭繁是古代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一个 重要原则,汉语结构的三级一贯制、便是这种 尚简实用的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表现。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其次,由于农业生产而使古代汉人对季 节变换十

4、分敏感。也由于汉民族居住的 是季风地带,四季轮转十分突出,所以 汉民族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一种以 月令为代表,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文化 图式。这种文化图式逐步凝结为一种循 环往复的程式,汉语结构的三级一贯制 便是这种思维特质的体现。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以上两条是产生汉语结构方式特征的文 化因素,它具有规定和制约的功能。汉 民族文化决定着汉语语法的产生和类型 ,决定着汉语语法的发展和变化。汉语 结构的三级一贯制反映了汉文化尚简观 念和轮转循环的文化思维模式便是一个 例证。 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我们说汉语结构的一致性,其排列次序 从词到词组,从词组到句子,这是从相 对小的语

5、言单位往相对大的语言单位反 复类推,因此,整个汉语整体的结构便 呈现出一个最大的句子层套住小点的词 组层,再套住更小的词语层,造成一个 以简驭繁的分层系统。这些分层系统以 其结构方式的一致性而构成一个和谐的 整体系统。从词到词组,从词组到句子 三级一贯制的语法有利于表现汉民族这 种文化特定的程式。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如果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汉语的结 构事实完全不是先有词语的复合方式, 而后再推之词组,推之句子。上古汉语 的词语以单音节的单纯词为主体,复合 词只占小部分比例。而在甲骨文和上古 古籍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在句子层面上和 词组层面上普遍使用的主谓宾结构、动 宾结构、偏正结构和

6、并列结构。在现代 汉语中已经固定为双音复合词,不少在 古汉语中却是由单音词组合而成的。例 如: 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学问在先秦两汉古籍中,“学问” 是由单音词“学”和“问”组成的动词性联 合词组,有学习和问难两重意义。孟 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 驰马试剑。”中古以后,“学问”凝结成一 个词,当“知识”、“学识”讲。在现代汉 语系统中,它是由词素“学”和“问”按联 合方式组成的名词。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牺牲在古代汉语中,“牺牲”是由 单音词“牺”和“牲”组成的名词性联合词 组,指称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家畜。左 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近代由词组

7、“牺牲”引申出捐 弃义,名词性联合词组也逐渐凝固成动 词。在现代汉语系统中,它是由词素“牺 ”与“牲”按联合方式组成的动词。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中国在先秦的古籍中,“中国”是 由单音词“中”与“国”组成的偏正词组, 指京都或泛指中原地区。诗大雅民 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古以 后,“中国”的指称范围慢慢固定为指历 代王朝当时所辖的疆域。偏正词组也渐 渐凝固为一个词。在现代汉语系统里,“ 中国”是由词素“中”与“国”按偏正方式组 成的名词。 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北面在古代汉语中。“北面”是由单音词 “北”与“面”组成的偏正词组,义为脸朝北。因 为古代君主是脸朝南而坐

8、,臣下便要脸朝北朝 拜,所以,南面便会有君临天下的意思,北面 便会有称臣归顺的意思。孟子万章上:“ 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朝之。”以后,从“ 脸朝北”渐渐引申出表示方位的北边儿的意思 ,偏正词组也逐步凝结成一个词。在现代汉语 系统中,词素“面”与词素“东、西、南、北”按 偏正方式组成方位词。 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宣言在古代汉语中,“宣言”是由 单音词“宣”和“言”按动宾方式组合而成 的动宾词组,有发表议论的意思。国 语召公谏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 于是乎兴。”在现代汉语系统中,“宣言” 已凝固为一个词,由词素“宣”和“言”按 偏正方式构成名词。 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9、地方在古代汉语中,“地方”是由单音 词“地”和“方”组成的主谓词组,义为土地方圆 。战国策齐策:“今齐地方千里。”在现 代汉语系统中,“地方”凝固为名词。 复音词是在汉以后大量发展起来的,在现代 汉语词汇系统里,复音词已经占了主要的位置 。以上词组演变为词的例子可以说明:汉语以 造句法和词组组合法作为自己的构词法,因此 ,汉语词语也特别地丰富。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二、汉语意合准则反映了汉民族的认知方式 汉语的组合以达意为结构准则,即相关的 语言单位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表达一个完 整的意思,偏重意会,略于形式。汉语的这个 结构特点已为中外语言学者普遍接受。王力先 生指出:“中国语法

10、只以达意为主”。洪堡德说 :“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那里,要你 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虑,然后才 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 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 。”汉语的这个结构特点反映了汉民族区别于 西方民族的独特的认知方式。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由于汉民族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安定、 富庶的地理环境,所以在人与大自然的 关系上,很早便出现了一种融洽、统一 的文化心态,以后并逐步发展为对中国 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观把人与大自然看作一个整体 ,融通为一,这样,天是人化的自然, 人是自然的人化。这种认知方式是一种 简单的直观外

11、推的模式,它逐步形成为 依靠主体在其经验范围内体悟意会的传 统思维方式。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中国古代,这种思维方式对汉民族文化的各个 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艺术方面说,中国 传统的审美意识讲意境,讲以神统形;从科学 方面说,中国式的智慧相信经验的可靠性,不 相信推理的可靠性,更注意结果,而不注意过 程,讲得鱼忘筌,得意忘象。所有这些都是中 国古代传统思维方式的表征。汉语结构讲意合 ,讲达意为主,讲默想了悟、同样也是中国古 代特殊的认知方式的一种表征。下面我们用实 例具体说明汉语意合法如何以传统思维方式为 基础来传递信息。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意合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以“

12、达意为主 ”,用语义因素作为语言单位相互联系的 主要手段。只要语义相关,合乎汉民族 的文化事实和认知习惯,就可以组词造 句,产生一定的语言结构。请看吕叔湘 先生在谈到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时所举的 例子和分析: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同一个“跑”字,“跑街、跑码头、跑江湖 、跑天津”是说在哪些地方跑来跑去“ 跑买卖”是为什么目的而跑,“跑警报”是 为什么原因而跑,“跑单帮、跑龙套”是 以什么身分而跑,“跑马”是让马为自己 跑,“跑腿”是自己为别人服务、“跑电、 跑水”是拦不住某种东西跑掉,“跑肚”是 拦不住肚子里的东西跑掉。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动词和宾语的关系确实是说不完的,几

13、个难于归类的例子:“报幕”、“谢幕”、“等门” 、“叫门”、“跳伞”、“冲锋”、“闹贼”、“赖学” 、“偷嘴”,这里的动作和事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您说! 比如“谢幕”,要把其中的意思说清楚还真不 简单:“闭幕之后,观众鼓掌,幕又拉开,演 员致谢”这不太罗唆点儿吗? 总的说来,汉语是比较经济的。尤其在表示 动作和事物的关系上,几乎全赖“意会”,不靠 “言传”。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动作与事物的关系是语言结构内在的一种语义关系, 上述的语词就是以这种关系作为联系手段而实现组合 的。在外部形式上,它们的组合不借助介词、连词的 帮助而以意义支点来支撑整个结构,直接组合的语言 单位之间有很大的

14、跳跃性。作为信息的发送者,他必 须以经验范围内的体悟为基础,把意义指派到各个支 点上;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他也得依靠经验范围内的 体悟作为基础,把各点上的意义贯串起来。这就是王 力先生所说的“达意为主”。吕叔湘先生所说“全赖意 会”,“不靠言传”,以及洪堡德所说的以纯粹的默想 代替一部分语法。可见意合法之所以能够使用语义作 为主要的联系手段,是因为这种结构方法是建立在汉 民族特殊认知方式的基础之上。吕先生所举是词语和 词组层面上一些例子,有关句子层面的例子下面我们 还会讲到。(l)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秋兴八首之八)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 行) (3)御

15、河,景山,白塔,大桥,虎妞,肚子, (老舍骆驼祥子) (4)老刘在家养病,每天练气功,晒太阳,中 午家里没人做饭,只好吃食堂,吃晚饭才回家 享受天伦之乐。(蒋子龙退休之后)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意合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用语境手段来控 制语义,做到人详我略。按照汉民族的表达意 识,语言形式与语境在表达过程中是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对 立统一的,但汉民族似乎更注意其统一平衡的 一面,因此在意合法中把语境作为传递信息的 重要依靠和条件,让信息接受者凭藉语境条件 来体会意义支点负载的隐含意义,只有这样才 能实现上述所说的把意义支点支撑的语词贯串 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

16、意思。例如: 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语境条件-在行驶的市内公共汽车上, 乘客拿着钱向售票员说。 语言形式一-“三张南京大学。” 在例的具体情景中,语言形式传达的信息 是:我买三张到南京大学的车票。由于语境条 件提供的信息是交际双方共知的,所以意合法 只取接收者的未知信息:“票数三张”和“到达 站南京大学”作为意义支点,语境控制着这个 意义支点。因此,信息接受者可以通过语境与 语言形式的结合来体悟话意。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 特征 语境条件一-汉民族的节俗,除夕夜,一家人要在 一起吃团园饭。闽南风俗,席上烧一旺旺的火炉,叫 吃围炉饭,象征团圆、兴旺。 语言形式“围炉饭,我一定回去。”例的语境 条件是以汉民族文化背景为内容的内隐性语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