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第五章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597587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8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学第五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社会保障学第五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社会保障学第五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社会保障学第五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社会保障学第五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学第五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学第五章(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社会救助与管理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救助的含义和特征 (一)社会救助的含义v社会救助国家与社会面向贫困人口与不 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 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二)社会救助的特征1.最低保障性保障陷入生存困境的社会 成员维持最低生活 2.按需分配只有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才 能得到救助 3.权利义务单向性受益者享受单向的权 利 4.全民性强调公平,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二、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低收 入群体及不幸者所提供各种救助项目所形 成的一整套制度体系。 (一)生活救助 (二)灾害救助 (三)失业救助(四)住房救助v2003年,民政部、建设部发布城镇

2、最低收 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v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 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实施方式: 1.实物配租 2.租金补贴 3.对租住在现有公房内的“双困”家庭实行租 金减免 4.房屋置换(五)医疗救助2003年,民政部发布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 助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v(六)教育救助 2004年,民政部、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 做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 的通知v(七)法律援助 1996年,司法部设立“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 ”和“中国法律援助中心”案例v位忠县籍农民工从年月起在 重庆忠县江霞超市上班一年多。由于对相关 法律法规不熟悉,他们一直没能和超市签定 劳动

3、合同,没有得到任何加班工资,也没有 办理养老保险,面临着“无钱过年”的困境。接 到投诉后,忠县法律援助中心立即指派3名律 师承办此案,并认真收集了相关材料,向当 地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维护农民工们的合 法权益。 v面对法院庭审,江霞超市仍然拒绝支付位民工 应得的工资,还私下组织工作人员转移已被法院查 封的财产。对此,援助律师和法官积极做双方当事 人的工作,终于促成双方达成协议,由江霞超市一 次性补偿位农民工养老保险金、未签定劳动合 同双倍工资、节假日加班工资和被拖欠的工资共计 元,并在忠县人民法院当庭兑现。一位 刚拿到元加班工资的农民工高兴地说:“多 亏了法律援助,让我们终于拿到过年的钱了!

4、(八)扶贫开发我国扶贫开发的方式方法v劳务输出v小额信贷v以工代赈v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一、社会救助的对象与救助标准 (一)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自我保障有困难而且确实需要国家与社会给予 救助才能摆脱生存危机或困境的社会成员。 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在救济对象上各有不同的 划分和偏重。但是一般都对救助对象进行调 查以确定是否给予救助。 我国社会救助的对象: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的社会成员灾民: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陷入困难的社会成员“三无”人员: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社会成员(二)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方法v1.市场菜篮子法通过包括衣食

5、住行的一整套生活指 标来划定贫困。v2.恩格尔系数法通过家庭食品支出的比例,食品支 出高则生活差。v3.国际贫困标准法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的平均收 入水平来确定最低标准。v4.生活形态法被调查者认为生活无法达到社会文 化可接受的状态二、最低生活保障(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1.我国城市低保建立的背景 2.我国城市低保的发展历程 (1)试点阶段(1993.61995.5) (2)推广阶段(1995.51997.8) (3)普及阶段(1997.81999年底) (4)扩面阶段(1999年底2003年底) (5)完善阶段(2003年底至今)3.我国城市低保的基本框架(1)保障对象 持有非农业户口

6、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 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 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2)保障标准的确定与调整v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 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 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 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 (3)资金来源v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 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 专款专用。 (4)运行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具体由各级人 民政府民政部门制定政策,负责行政管 理。(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1994年山西率先试点。 200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 立农村最低生

7、活保障制度的通知1.建立农村低保的目标和总体要求v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 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 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v总体要求: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按属地进行 管理。各地要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 状况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同时,要做到制度完善、程序明确、操作规范、方 法简便,保证公开、公平、公正。要实行动态管理 ,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要 与扶贫开发、促进就业以及其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生活性补助措施相衔接,坚持政府救济与家庭赡 养扶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

8、,鼓励和支持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生产自救,脱贫致富。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v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 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 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 执行。v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 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 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 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 村居民。3.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v申请、审核和审批 v民主公示 v资金发放 v动态管理 4.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v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 地方各级人民

9、政府要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 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根据保障对 象人数等提出资金需求,经同级财政部门审 核后列入预算。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 予适当补助。 三、农村五保制度主要是对农村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抚养,无维持 正常生活的劳动能力,无正常经济来源的老 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在吃、穿、住、医 、葬以及未成年人教育等方面给予生活照顾 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一)农村五保制度及其发展 (二)农村五保制度的基本内容案例v县乡村有3个组,106户,601人,耕地面积620 亩,距县城13公里,交通方便,土地较肥沃,经济 居全县农村中等水平。该村有

10、五保老人7人(其中 入住乡敬老院2人,散居5人),占全乡35个五保户 的20,五保户人数居全乡7个村之首。v谈起农村五保户的供养问题,乡、村、组干部纷纷 叹气。一是筹粮难。按该市制定的原则,县供养标 准:每人每年发给生活费800元,每人每年供稻谷 300公斤,及时为其治疗疾病。如村3组38户, 178人,组员年户平均负担五保户口粮395公斤, 人均84公斤,该组有5户组员举家外出打工,多 年未提供五保户口粮,直接影响了在家农户的交粮 积极性。 v组里每年都要请人担着箩筐,由组长陪同, 三番五次入户讨要,一旦粮筹不起来,就没 有了五保户的吃。二是保生活费难。免收农 业税及附加后,由于县、乡财政紧

11、张,无力 全包,村组又无资金来源,散居五保户的生 活费很难足额按时保证,直接影响了他们的 生活质量。三是保医难。多数五保户体弱多 病,散居五保户药费由组负担,集体包不了 ,组员又不愿出钱,致使五保老人患病吃药 难,大病住院治疗更难。 四、灾害救助v灾害救助作为社会救助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可以帮助陷入困境的灾民获得衣、 食、住、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从而摆脱生 存危机,同时使灾区的社会发展尽快恢复正 常化、秩序化。(一)灾害救助的方针 v灾害救助工作包括三大部分 :防灾:防灾是指人民对易发生灾害地区,在灾害发 生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和间接措施 。抗灾:抗灾是指为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

12、 在灾情出现时,不惜一切代价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采取各种措施,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 到最低的限度。 救灾:救灾指灾害已经形成,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 灾后,政府迅速组织力量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安排 灾民生活,动员人民群众支援灾区,恢复灾后人民 生活和生产等各种活动的总称。 v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 、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助和扶持”。把救灾与防灾、 治标与治本、救灾与扶持生产自救、救助与合作保 险、无偿救助与有借有还、扶户与扶片相结合。(二)灾害救助的内容v1.救助灾民生命v2.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v3.安抚灾民情绪,实施精神救灾v4.帮助灾民确立自行生存的能力。五、

13、流浪乞讨人员救助2003.6国务院通过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 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主要面向生活无着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目的 是经常化地为一些救助对象提供临时性救助 。 2006.7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救助管理机 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 构基本规范的通知1.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 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2.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管理办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 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3.救助人员的申请与受理v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 等基本情况并将随身携带物品在救助站登记 ,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v

14、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及 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对不属于救助对象 的求助人员,应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不予救助通知书 经核实,您求助时提供的信息不符合救助条件要求,具备以下情形: 自身有能力解决食宿。 经甑别属于虚构流浪、其他事实,骗取救助。 享受申请救助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 拒不提供或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 我站依法决定不予救助,您可以在15日之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 申诉。 求助人签字: 办理人签字: 备注:救助管理站 年 月 日4.救助的内容v(1)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v(2)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v(3)对在站内突发疾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v(4)帮助与其亲

15、属或所在单位联系v(5)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所在单位 的,提供乘车凭证案例v“我们救助站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昨日,宜昌市救助站的刘站长电话连线民政 部副部长时说出了自己在救助站工作遇到的 问题:“救助制度由原来的强制型收容遣送改 为现在的关爱型救助管理制度,保障了流浪 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但实际工作中, 这些流浪人员宁愿在街上乞讨,也不愿意接 受我们的救助,就是我们带着车子和食物去 接他们,他们也不愿意来。” v2003年8月,国务院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 救助管理办法),1982年5月发布的城 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政府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政策由强制式的收容 遣送向关爱式的救助保护转变。但救助管 理办法实施后,街头乞丐“不减反增”,少数 城市社会治安状况出现较大波动。一些城市 管理第一线的实务工作者对救助管理办法 的实施产生质疑,认为“自愿救助”尚不适应 中国实际。 第三节 社会救助管理一、社会救助管理模式v(一)中央政府集中管理型v(二)地方政府分散管理型v(三)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层管理型二、社会救助管理的程序受理申请开展家计调查进行审批发放保障金三、中国的社会救助管理v民政部主管v财政部v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救助v卫生部:医疗救助v教育部:教育救助v司法部:司法救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