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50597574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5.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主要目的核心内容权权力与义务义务双方关系历历史 作用积积极消极联联系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如以占卜决定国家大事 )。 2. 以血缘关系为政治关系的纽带(以血缘关系分配 政治权力)使家与国结合为一体。 3.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设置 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最高统治者尚未 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 宗族关系在夏朝就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商朝在此基础上形成宗法制,西周又在完善宗法 制的基础上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分封制也始 于商,西周大规模实行,早期政治制度具有相对 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秦朝中央

2、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 内容和特点 1. 形成原因 (1)经济上: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 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 证生产发展。 (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 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 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2. 内容 (1)确立皇帝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为维护皇 帝的尊严,规定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 诏”,所用玉印称“玺”。规定全国的政治、经济、 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 控制、发给。 (2)建立了

3、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 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 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兼理 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 有诸卿。 (3)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 方行政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 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主要职 责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比较商朝的相和秦朝的相商朝的相秦朝的相相同点不同点比较商朝的相和秦朝的相商朝的相秦朝的相相同点都是辅辅佐君主处处理国事不同点 可决定天是否能 继续继续 掌权权,相的 职

4、职位可以世袭袭, 说说明王还还不能集 权权。是皇帝任命的,可随时时 撤换换,职职位不能世袭袭。 3. 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 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 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 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 中央集权制度。比较分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分封制郡县县制不 同 点共同点比较分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分封制郡县县制不 同 点盛行时时期划分基础础长长官和中央政府 的关系作用共同点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 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 的等

5、级序列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 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 型对比秦朝三公九卿制与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相同点不 同 点对比秦朝三公九卿制与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相同点不 同 点时时代内部 结结构 丞相 组组成 和地 位(1)都是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 (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盛行于唐。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 、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 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 集决策、审议、行政为 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 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 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由于三省的长官 都

6、是宰相,使相 权一分为三,从 而加强了皇权。比较隋唐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两者的地位和职权都不同。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 令的草拟、决策; 而元朝设置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是全国 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 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 元代因其取消了 尚书省和门下省,在中央只设立了中书省 ,其职责略同于唐朝时代的尚书省,主要 职责是总领全国各行中书省的政务。比较内阁与军机处 同:同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 政要务,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异: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也不是中央决策机关,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 机构,但军机大臣只

7、能“跪受笔录”,将皇 旨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比较宰相制度与内阁制度 宰相的权力是由政治制度赋予的,拥有决 策权,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而内阁的权力则建立在皇帝个人授权的基 础上,以侍从咨询为主,无决策权,实质 上是君主强化的产物。比较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的区别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 策权。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 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 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 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 的政体形式。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 于防止专制独裁。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

8、西藏是宣政院直辖地,西藏地区设 宣慰司,由宣政院统一管理。 宣慰司: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不由宣政院统一管理。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较点分封制郡县县制行省制不 同 点盛行时时代和中央政 府关系 作用和影 响 相同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 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2)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 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 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3积极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 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

9、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 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 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 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僚队 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4.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 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从地方到中央。 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孝廉到重门第 到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步统一。 从本质上看,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 要手段。古代监察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形成发展历程 (1)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发展于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

10、侯王和地方高 官;东汉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 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 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生效,使知州和 通判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强化于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其中,明太祖设 立的锦衣卫负责监察官民的不法行为,直接由皇 帝指挥,东厂、西厂直接由皇帝控制。2评价 (1)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 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 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 手段。 (2)封建社会监察制度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封建社会

11、的 衰落,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越发突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1)积极作用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 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 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 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的发展。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1)原因 根本原因:封建经济分散性,使得割据政权能独立存在。 重要原因:中央集权措施不得力,割据势力恶性膨胀。 (2)实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3)表现 汉初出现了七国之乱,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来进一步发 展为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藩镇问 题始得解决。 (4)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逐渐加强。 (5)影响 积极方面: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有利于稳定政局,推动社会经 济的发展。 消极方面: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的绝对依赖和 服从,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