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55707 上传时间:2017-08-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81 年,我国开始在普通高中开展计算机教学。之后,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印发和的通知 (教基司199451 号) 、 关于印发的通知 (教基厅199717 号) 、 关于印发的通知 (教基200035 号) ,2003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了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计算机课程已经转向信息技术课程。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是第一个全国性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的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

2、足我国实际,拓宽国际视野,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 (粤教基200447 号)精神, 结合我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一、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

3、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表现如下:1、基础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它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2、综合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

4、,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3、人文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将以前所未有的态势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会随之发展和进步。二、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 “标准”中指出了五点,即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1

5、、 适 应 时 代 发 展 、 顺 应 国 际 潮 流 , 把 信 息 素 养 的 培 养 放 在 首 位 ; 明 确 提 出“提 升 信 息 素 养 , 培 养 信 息2时 代 的 合 格 公 民 ”。在从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最关键的转型在于从关注计算机素养的培养转向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多数已经完成了这一转型,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也在逐步向这一方向迈进。2005 年以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高中学生的“零起点”问题也将逐步消失;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将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我们应坚持的根本理念和实际教学活动的总

6、目标。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 学 生 在 信 息 的 获 取 、加 工 、 管 理 、 表 达 和 交 流 中 , 掌 握 信 息 技 能 , 感 受 信 息 文 化 , 增 强 信 息 意 识 , 内 化 信 息 伦 理 , 培 养 创 新 思维 , 提 高 实 践 能 力 。基 础 教 育 肩 负 的 主 要 使 命 是 提 高 全 民 族 的 素 养 , 高 中 阶 段 是 基 础 教 育 的“高 级 ”阶 段 , 直 接 影 响 着 我 国公 民 的 基 本 素 质 形 成 。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重 要 特 点 之 一 , 就 是 既 要 强 调 基 础 性

7、又 要 强 调 时 代 性 ; 作 为 信息 时 代 的 教 育 , 高 中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 显 然 有 责 任 更 有 能 力 承 担 提 升 学 生 信 息 素 养 、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进 程 , 培养 信 息 时 代 合 格 公 民 的 任 务 。 在 信 息 素 养 的 培 养 方 面 , 以 打 造 基 础 , 提 供 人 生 发 展 的 基 石 为 要 旨 , 在 技 术能 力 培 养 方 面 , 不 片 面 追 求 技 术 的 “深 ”, 而 是 结 合 高 中 生 的 身 心 发 展 特 点 , 综 合 反 映 信 息 技 术 应 用 发 展 和适 度 的

8、前 沿 动 态 , 以 激 发 学 生 对 新 技 术 追 求 和 未 来 生 活 的 向 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 切 实 全 面 提 高 公 民 素养 , 迎 接 信 息 时 代 国 际 竞 争 的 需 要 ; 是 我 国 经 济 建 设 和 社 会 发 展 对 人 才 培 养 的 基 本 要 求 ;通过信息技术本体与信息文化相结合的学习,形成信息社会所应该具有的伦理、道德、法律、法规;与学生当地生活、生产相结合,体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为学生职业选择、生涯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2、 课 程 的 实 施 为 契 机 , 努 力 创 造 条 件 , 为 孩 子 营 造 良 好 的 信 息 环 境

9、 , 为 他 们 打 造 终 生 学 习 的 平 台 。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学科群,广义地说,信息技术应该涉及包括计算机和网络在内的多种通讯媒体、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非常专业化的深度与广度,也并非是高校计算机课程的简单下放,而是需要综合反映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内容,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关键的问题是要强调利用各种条件创设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营造和谐的信息氛围,为改善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注重基本的技术思想与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初步具备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造平台。信息环境建设的内容,包括技术层面的软硬件建设、过程层面的各种信息活动的

10、开展、观念层面的信息文化观念的建构等多方面的工作。信息环境建设的主体应该包括家庭、社区、学校等多方力量,特别是要引导高中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共同建设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环境。信息环境建设的目的,是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健康、安全、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及其技术。3、关照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为各地实施留下弹性空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从教育观念上实现了国际接轨。因此,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改中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科目、每一个模块都应

11、该渗透的思想。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而言,受软硬件、师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差异很大,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同一学校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新课标的理念是,一方面,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不同起点水平,在课程标准中留下一定的弹性空间,以利于各地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国家鼓励地方自己开发教材、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在具体教学及其评价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另一方面,又要倡导“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想象力等一

12、般能力;通过各种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处理与交流信息等特殊能力;强调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通过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拓展性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有更大空间。34、 强 调 问 题 解 决 , 倡 导 创 新 实 践 ; 把 信 息 技 术 与 学 生 的 日 常 生 活 、 学 习 紧 密 结 合 起 来 。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过程与信息问题的解决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问题解决,信息技术将失去意义;离开了信息技术,产生于信息时代的问题也将难以解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的解决,也是本次课改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结 合 高 中 学 生 的 生 活

13、、 学 习 实 际 设 计 问 题 , 在利 用 信 息 技 术 解 决 问 题 的 过 程 中 , 掌 握 信 息 技 术 解 决 问 题 的 思 想 和 方 法 ; 在 运 用 信 息 技 术 解 决 问 题 的 过 程中 , 要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想 象 力 和 创 造 力 , 通 过 创 新 实 践 发 展 学 生 的 个 性 。信息技术课程更要强调高中学生能够主动地将所学内容应用于自己的学习活动、日常生活,直接体现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工具的意义,并认为,应用的过程,正是学生信息素养切切实实地继续提高的过程。5、鼓励积极表达,强调交流与合作;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有特色的教学。信息

14、技术教育中的交流,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学活动本身所进行的交流,其二是基于信息社会所涉及的交流的模式、内容、方法、途径、效率等多方面内容。由此,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交流强调在实际的交流活动中,建构点到点与点到面、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实时与非实时、纵向与横向、跨空间与跨文化等多元化交流。信息技术教育中所说的合作是一种教育意义上的合作,教学过程中鼓励更多的伙伴关系、合作学习与研究,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孤立学习与研究。其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从个体主义,把个体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的教育观,转变为融合的生态式教育观。信息技术教育要实现交流与合作,其前提条件是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使得每个学生都成为信

15、息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从过程到方法,都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为主要活动方式的;高中学生多数已经处于“后青春期” ,思想观念与各种能力也已经逐步趋于成熟,他们既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这样的需要;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鼓励高中学生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倡导学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结合生活、学习的实际,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思想、反思自我,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设计切合实际的活动组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把传统的孤立学习转化为新

16、型的共同学习。高中信息技术,应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进行多元化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高中信息技术,还应该是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进行多样化交流与合作的新空间。三、准确把握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1、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思路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中课程区别于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每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接近的若干科目组成,每个科目由若干个必修与选修模块组成。设置学习领域旗帜鲜明的反对学科本位思想,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在这种课程结构下,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个科目,与通用技术共同归属技术领域,这种划分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技术领域课程的共性,将其单独列出,又说明,其具有不同于一般通用技术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突出的体现为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即培养信息素养,尤其是,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大众教育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信息技术课程同语文、数学课程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