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材料.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0427368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某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某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某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某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材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某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材料某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材料*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夏都”、“钧都”、“药都”之誉,既有以大禹治水、宋钧官窑遗址、药王祠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又有以钧瓷艺术、颍河景观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既有风光秀丽的大鸿寨、白沙水库自然山水文化,又有丰富多彩的名人文化、传说典故文化、古迹名胜文化、民间工艺文化、姓氏文化等。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文化遗存随处可见,文化底蕴积淀丰厚,这为*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经济的加速融合,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兴市

2、”战略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为深度把握*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探索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日前,我们对*市文化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希冀对发展和壮大全市文化产业有所裨益。盘点:势头良好、潜力巨大近年来,*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开拓文化市场,提升文化消费水平,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XX 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125404.7 万元,同比增长 52.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 5.8%,同比提高 1.1 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 387493.3 万元

3、,同比增长 49.5%。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一是文化设施建设日臻完善。XX 年以来,在巩固完善群众艺术馆、乡镇文化站等基础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先后建设了新广播电视发射塔,开通了 MMDS 微波传输系统,建成了有线电视站 20 个,实现了广播和有线电视的全覆盖和村村通。投入 2 亿多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三馆一中心”等文化工程,目前,图书馆新馆、科技馆已建成并交付使用,其中图书馆新馆设 14 个功能部室,并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科技馆一期布展已经完成,正在进行二期布展的有关工作;宋钧官窑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经封顶,XX 年 5月可对外开放;体育中心已开工建设,并将成为展现城市魅力的标志性建筑。

4、在靓丽的城东新区广场矗立的科技文化苑市雕,作为反映夏禹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成为*又一标志性建筑。目前,*市共有文化机构 200 余家,其中:图书馆 1 个,群艺馆 1 个,科技馆 1 个,文管处 1 个,影剧院 1 个,乡镇文化站 26 个,农村文化大院 168 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 1 个。二是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市文化市场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图书发行、印刷广告、广播影视与音像制品、互联网信息服务、文艺表演、文化旅游和艺术教育等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群体。目前,*市各类文化生产经营单位达 1000 余家,其中:出版物发行零售单位7

5、3 家,印刷经营单位 11 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单位 27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136 家,歌舞娱乐场所 47 家,直接从业人员达 9000 余人,年产值 18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17.5 亿元,上缴利税 2.2 亿元,成为*市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产业体系初露端倪。三是文化产品市场日益繁荣。经过多年的培育和管理,*市文化产品市场已经形成多格局、多体制、多种类的文化经营网络,并初步形成了包括图书市场、音像制品市场、工艺美术品市场、文化演出市场、电影放映发行市场、电信服务市场、网络服务市场、旅游产品市场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市场体系。*市现有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服务单位305 家,

6、 从业人员 1200 余人,其中娱乐场所 58 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136 家,农村 16 毫米电影放映队 71 个,国有新华书店及个体零售书店 45 家,书报亭 28 家,印刷复制企业 11 家,软件经营单位 1 家,社会性总投资 0.9 亿元。四是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市现有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2 处,不可移动文物 60 余处,馆藏文物 10000 余件,珍贵文物近 XX 件。有大禹遗迹、夏文化遗址、钧官窑遗址、画圣吴道子故里等人文遗迹 300 多处,其中标志*“华夏第一都”悠久历史的瓦店遗址和代表“瓷都”历史的钧官窑遗址、扒村钧窑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初

7、步认证的发源姓氏 21 个,郡望姓氏 19个,关系密切的衍生姓氏 60 个。形成了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画圣文化、黄帝传说、姓氏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和“五区一线一园一带”旅游线路,彰显人文特色的文化旅游日渐浓郁。成功举办了钧瓷邮票首发式,连续举办了六届药王孙思邈文化节暨中医药交易大会、四届中国钧瓷文化节暨钧瓷精品展,以及国际*方山溯源恳亲大会、画圣吴道子祭拜典礼等活动,弘扬了人文特色,带动了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五是文学艺术弘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市文学方面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和艺术类的美术、书法、摄影以及剪纸、葫芦烙画、泥塑等民间文化得到较快发展,全

8、市省级以上书协、作协、摄影协会等会员 50 余人,各类文学艺术人才达到 200 余人,每年都有一大批作品在省市刊物上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效果明显,*药会、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钧瓷烧制技艺和大禹神话传说被评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药会、钧瓷烧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星航钧瓷有限公司钧瓷窑炉博物馆被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反思:认识缺位、发展滞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还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

9、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缺位。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意识落后以及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对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二是管理职能交叉。文化产业不仅涉及文化管理部门、旅游部门,还涉及民族宗教管理部门、规划和建设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支持。而实际工作中,文化产业市场被分割为多头管理:文化部门管理演出娱乐音像网吧服务市场,广电部门管理广播电视市场,体育部门管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民族宗教部门管理民族宗教人士和宗教场所等。管理机构职能划分过细,互相交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难于协调统一,形成合力。

10、三是产业基础薄弱。对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小、质量低、步子慢、效益差,相当一部分文化产品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市场开拓不力、竞争能力差,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四是人才与科技制约明显。由于缺乏既懂文化或对文化的内涵有深切理解、又懂经营管理的双料型文化人才,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管理水平普遍偏低,文化产品生产总体上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积淀丰厚的文化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使巨大的资源优势迟迟不能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强大的文化优势迟迟不能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五是体制机制与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11、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国有文化单位经营普遍缺乏活力,创新能力不足,现代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组织方式没能得到充分应用,并缺乏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建设的激励机制。六是产业发展政策滞后。目前,*市没有出台关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且信息统计制度不健全,无形中制约着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破解:解放思想、战略推进当前,*市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省区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阶段,提升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规

12、律,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努力构建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制定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规划。要积极发挥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引导等功能,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协调和领导,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发展规划要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围绕“大文化”格局营造发展环境。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政府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支持其发展。要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

13、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等,逐步使文化政策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要通过各种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利用价格机制、税收机制、信贷机制和收入机制的调节作用,理顺文化市场运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管理部门还要积极向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争取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努力实现政策突破。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保证每年增幅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对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予以必要经

14、费保障,并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广场文化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电影放映 2131 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精品艺术创作等专项经费。要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鼓励民间资本多种形式进入文化领域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发展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发挥全市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谋划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不断增加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重塑文化产业的发展主体。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进行分类改革。城市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和社区、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仍应作为事业单位管

15、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在财政收支两条线的前提下对文化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并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考核、激励、约束制度。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要加快改制步伐。重新配置国有文化资源,组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有实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研究制订分离负担的有关政策,使改制企业轻装走向市场;落实资产管理关系,把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要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发展股份制的文化企业;同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之间通过联合、重组、产业联盟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提升企业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提升文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整合

16、开发夏都、钧都、药都、画乡等历史人文资源为重点,深度挖掘积淀丰厚的夏禹文化、钧瓷陶艺文化、中医药文化、画圣文化等特色文化,彰显文化魅力,提升文化品味,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推动优势文化资源与飞速发展的经济有机链接,与市场经济接轨,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如通过高层次论证策划,以老城区现有 10 处古建筑为基础,开发夏禹文化广场,以此为平台积极筹办夏禹文化节,力争使其成为华夏民族寻根祭祖的国家级庆典盛会;在挖掘整合古陶瓷文化资源基础上,以神垕古镇为基地建设钧瓷文化产品生产园区,并规划建设 3 个国保级瓷窑遗址博物馆,形成独有的古陶瓷发掘研究基地,以古陶瓷文化为纽带,以三馆一区为框架,带动钧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和钧陶瓷产业发展;依托孙思邈医药文化节,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做大传统医药经济,做强医药产业,并逐步带动会展经济、旅游经济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组建文化产业集团,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发挥文化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建设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