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毕业论文答辩模板之十二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0354103 上传时间:2018-08-0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毕业论文答辩模板之十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经典毕业论文答辩模板之十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经典毕业论文答辩模板之十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经典毕业论文答辩模板之十二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经典毕业论文答辩模板之十二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毕业论文答辩模板之十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毕业论文答辩模板之十二(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xx山区的研究 汇报内容汇报内容一、绪论 二、概念内涵及理论基础三、现状及问题 四、集约利用影响机理五、集约利用评价 六、实证分析七、集约利用的对策研究 八、结论和讨论 研究背景n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式经营,在用地规模上,表现为总量失控、 扩展过快、建筑容积率低。另一方面,农村经济显著发展,不少 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领域,出现了大量“离乡进城”的农民, 大量旧宅基地处于闲置、废弃状态。n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土地资 源紧缺与村镇土地低效粗放利用并存的矛盾、农村建设用地与耕 地保护压力大的矛盾已成为当今广东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 瓶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个目

2、标为农村居民点的土地集约 利用提出了时代的要求 。n丰富和发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n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专项规划服务 n控制无序扩张,保护耕地 n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绪论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国内外研究评述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居民点演进机制及 规划管理 nFred Dahms(1998)对多伦多周边的小城镇外围的居民点的演进机制进行了分析。nMarlow Vesterby,Kenneth S. KruPa(2002)分析了美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的特 点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nMirko Pak and Valentina Brecko(1999)分析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

3、的变化对 农村居民点用地产生的影响; nSylvain Paquette(2001)以加拿大的魁北克为例,揭示了居民住宅模式与景观轨迹 的关系是社会机制和景观机制的综合作用,在保护有价值的生态景观的条件下鼓 励乡村再开发,一定要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村景观规划的作用,正确引导 农村居民和外来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nJerry Johnson et.al.(2001)等人采用了土地利用预测模型预测了在CRP计划支持 与否的情况下,研究区域 Three Forks在不同时期乡村面积及环境等状况,最后得 出结论CPR计划能在乡村人口增加的同时,有效地延缓甚至阻止乡村的扩张和保 护乡村环境。nFee

4、d Lerise(200l)以坦桑尼亚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其土地管理手段历史的基础上 探讨了如果村庄规划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及时的指导农村居民点土地利 用的开发活动,那么就会导致政府通过规划改善村民生活的计划落空,从而强调 了土地利用规划在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和开发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国内对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研究n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n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n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n集约评价以及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等问题上 n刘喜广、刘朝晖(2006)分析了1990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点管 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布局散漫、扩张无序、利用率低等,指出农村 居民点整理具有现势性,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

5、理要从组织机 构、资金来源和技术上入手,因地制宜进行整理。n石诗源、张小林(2006)运用统计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层次分析法 ,人均用地指标法和限制条件修正系数法分析江苏省农村居民点利 用现状。研究认为人均用地超标,理论潜力巨大,整理潜力受自然 经济等条件限制,区域条件差别显著,整理难度不一。n孙宇杰、瞿忠琼、蔡筱(2009)以江苏省南京市农村居民点为研 究对象,利用居民点用地的相关统计数据,总结分析了南京市农村居 民点现状及动态变化,并提出了相关对策。n张占录、张远索(2010)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详细汇总分析了目 前北京郊区宅基地现状、需求数量、需求原因等。根据逐项汇总 分析调查结果,提出

6、“宅基地换房”是目前最合理的居民点整理工程 模式,该模式能最大限度挖掘农村耕地整理潜力。研究主要集中在 北京、江苏或城郊区等经济发展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存在的 问题主要用人均用地面积指标反映。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n刘志玲(2006)等采用定性分析和统计分析,从自然、经济和社 会三方面研究了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的驱动力,得出结论 ,要控制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应该努力发展第二、三产 业,降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大力推进城镇 化。n石诗源、鲍志良(2010)得出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点密度、规模 、形状指数及用地扩展等特征存在差异;地形地貌、空间区位等自 然因素是农村居

7、民点景观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城市 化与工业化、政策措施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其发生改变的主要驱动 力;各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农村 居民点景观格局。n韩丹、冯长春(2010)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驱动力不同,可分为城镇化驱动型、规划政策引导型、混合驱动型 和尚未形成用地节约集约的起步型4种类型。n张建、程久苗(2010)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分析国内农村居 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力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认为农村居民点用 地变化驱动力研究将注重农村居民点内部不同类型和方式间流动 的诱导因素,借助3S技术,研究更加定量化;与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 相结合,

8、推进农村居民点生态环境的改善;考虑土地利用政策和政策 的跨区域相互作用。 o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我国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通常采用4种 方法: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李保全(2009)、户 均宅基地标准法(刘晓燕(2011)、农村居民点内 部土地闲置率法(贾玫(1999)和城镇体系规划法 (刘筱非(2004),相对越来越多新的测算方法,这 4种方法被称为传统测算方法,由于具有快捷简便的特 点而被广泛使用。自2004年以来,农村居民点整理潜 力主要侧重于新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对传统方法的应用 明显减少在新方法的提出这一主线中,从潜力构成角度 讨论整理潜力测算的居多,新技术

9、支撑角度讨论的最少 。研究发展呈现“4化”的特点:测算机理更加科学化, 测算方法更加多样化,测算深度更加深层化,测算体 系更加系统化。从内部因素到外部因素,从静止指标到 动态指标,从潜力内涵到整理模式,测算指标日益完善, 体系日益系统,并且注重运用现代技术。n陈莉(2007)从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模式、效益评价、潜力分析、集约利用度的 计算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n马佳(2007)分析影响集约利用的因素,针对影响集约利用的不同方面建立农村 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然后自下而上地对获得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 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并将相关研究从理论的层面引向实践的探索,通过 案例研究促进对农

10、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深入理解。n李昕(2008)以河南长葛市为例从影响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角度出发 ,选择土地集约利用约束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3个项 目层,建立了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n孟令娜(2009)初步建立了基于GIS辅助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 支持方法;论文的开展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以济南市乡镇级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 利用评价为实证研究,验证了评价指标、方法等的正确性,初步提出了农村居民 点土地集约利用挖潜的模式。n欧志强、张方林(2006)提出农村土地节约集约管理必须要着力要从四个方面解 决:规范公路沿线用地管理,解决公路沿线

11、用地无序难题;完善农村临时用地的管理 ,解决此类用地管理缺位难题;制订农民异地建房办法,解决农民跨村越乡建房难 题;制订集体土地交易政策,解决宅基地黑市交易难题。n朱蕾(2005)在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点 用地整理的主要步骤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农居点用地的整理措施。n姚旻辰、李佳、李建亮(2008)等着重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存在的难点、农村 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适合西部山区自身条件的整理对策。集约评价及整理模式国内外研究评述 n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农村居民点 用地进行了研究,给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提供了很多有用信息

12、和参考价值,有许多理论和方法 上的创新,主要研究平原地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如北京、浙江等,主要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 和模式等研究比较多,对人均用地面积等单一指标研 究居多,针对驱动力、集约评价及潜力分析作独立研 究比较多。n创新:本文针对山区等落后地区采用综合性指标,通 过多学科综合研究,并尝试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 统计分析,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进行统一考虑,分 析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与空间位置的关系。相关概念o 农村居民点 o土地集约利用 o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n可持续发展 n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n规模经济 n系统论 n区位理论 n 农村城镇化理论n人居环境理论 理论基础山

13、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现状 o从卫星遥感图像判读,广东居民点 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平原,沿海 丘陵台地区的海积冲积平原和山区 的河谷冲积平原以及山麓洪积扇上 ,具有沿江河、沿公路、沿山麓分 布的特点。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 据,在广大的丘陵和山区,居民点 主要占用良田和土地等级较高的园 地,一个自然村分散成3至10个居 民点,其中约1/4是零零星星的单 家独户,仅有不到26的村庄编制 了规划,居民点在各地星罗棋布。 在丘陵山区,一户一点较普遍,多 选址在交通沿线,居民点内部土地 闲置和房屋破烂废弃现象普遍,土 地利用效率低。o根据广东省山区五市 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 ,除了2003年由于 部分城市进

14、行宅基地 整理回收出现居民点 用地面积减少外,基 本上全省农村居民点 面积是持续增长的o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农村人口大幅减少, 农村居民点的反向增 加使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超标。 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存在的特 点 o 总体规模反向增加,且占用大量耕地 o 人均用地水平高,土地利用率低 o “空心村”现象普遍 o 有序性差,布局散乱 o 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 缺乏4 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影响机理n自然地理环境体现为地形地貌、自然灾害、生态保护等n经济环境 体现为交通通达程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程度、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等n社会环境 城乡二元制主要体现在居民点闲置率,

15、村庄规 划及宅基地管理则主要体现在建筑密度、容积 率等建筑指标。考虑到土地集约 利用指标之间的可借 鉴性,在建立农村居 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 指标体系的建立中适 当的选择性参考城市 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的指标,同时考虑农 村居民点与其的差异 性,结合山区的农村 居民点集约利用现状 以及影响因素,选取 适当的标准,并根据 指标间的关系结合农 村居民点的利用进行 组合分层。形成农村 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评 价指标体系如图:指标无量纲化 n指标值越大评价越-正向指标;n指标值越小评价越-逆向指标指标权重确立 n根据9个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构造两两比较 的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n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

16、准则的相对权重,计算几何平均值 ,归一化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为避免其他因素对判断矩阵的干扰, 在实际中要求判断矩阵满足大体上的一致性,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说明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 n同理,得到农村居民点总体评价指标体系指标 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及权重值。 集约利用空间自相关 结果显示,Morans I=-0.7,表示空间要素较为分散,处于分团聚 集状态。Z值为-1.55,不具有明显的统计特性。连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 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区域为镇和镇,其他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从 分布格局看,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值区和低值区交叉布局 ,趋于分散的状态;从空间区位上看,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禾洞镇和集 约利用水平最低的永和镇均位于北部,没有聚集特征。因此各镇间农村 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没有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各自以镇中心向外辐射 ,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对 策研究 n结合山区实际落实及细化村庄规划 n积极推进不同村庄整理模式 n加强宅基地管理,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 规定 n集约利用激励机制 规模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论文答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