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4农业中的土地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182792 上传时间:2018-08-07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4农业中的土地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农业经济学4农业中的土地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农业经济学4农业中的土地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农业经济学4农业中的土地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农业经济学4农业中的土地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学4农业中的土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4农业中的土地(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四 章农业中的土 地第四章 农业中的土 地 v第一节 土地概述v第二节 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v第三节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第一节 土地概述一、土地的概念与分类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 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 植被等一切自然条件。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有的情况下,土地 仅指地球上的陆地表层,或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 面。第一节 土地概述v 由于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和用途的多样 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往往是千差万 别的,但我们仍可按照其共性和差异性, 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千差万别的土地划分 为各种类别。第一节 土地概述v土地分类的标准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满足不同

2、的 分类需要。v按地形可把土地划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 原;v按土壤质地可划分为黏土、壤土、沙土等;v按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可划分为国有、集体所有或私有 ;v按土地特征可分为耕地、森林、草地、内陆水域及其 他土地等;v按土地用途可分为农用地、非农用地及未利用土地,第一节 土地概述二、土地的特性土地具有一系列与其他物质相区别的特性。土地 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 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类对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 ,在人类诞生之前尚未对土地进行利用时,这一特性 是不存在的。第一节 土地概述v(一)土地的

3、自然特性v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v 所有其他生产资料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通过人 的劳动可以创造和增加相同生产资料的数量。惟独土 地这种生产资料是自然形成的,既有不可再生性。v 人们可以改变现有土地的形状、物理化学性质及 用途,把荒山、荒地、河滩、海滩、沼泽等改造成良 田,但不能创造出比原有面积更多的土地。第一节 土地概述v2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土地总是与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相联系,不像其他生产资料可根据需要而转移其存在 的位置。土地的这一特点是形成农业生产区域化的客 观基础和进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由于土地位置不能移

4、动,为改造和利用土 地所进行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一经与土地结合,便不 能分离。所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决策绝不能草率, 必须重视长远规划,讲求投资的长期效果。第一节 土地概述v3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v 其他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等,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往往会被质优价廉 的新产品所取代,或者在生产过程中逐渐磨损 、消耗以至报废。v 而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只要合理利 用,对农作物起培育作用的土壤肥力不仅不会 耗竭,反而会不断提高,成为永续利用的生产 资料。第一节 土地概述v4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v 所谓土地生产力就是指土地生产农产品的 能力,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的空

5、间分布有 明显的差异性及成土母质中的矿物元素分布不 均匀,即使在两块相近的土地上投入同样的活 劳动和物化劳动,其产出也不尝完全相同。第一节 土地概述v造成土地生产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种:v 一种是不同区位的土地自然肥力各不相同 ;v 另一种是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土地生产力 存在差异。v 生产力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土地的经济价 值、利用方向和经营方式,在农业生产中不应 忽视土地的自然特点是自然赋予的,与人类对 土地的开发利用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在进行 农业生产时必须注意土地的上述特点和意义。第一节 土地概述v(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v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量

6、越来越大,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v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v 一方面表现为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不平衡;v 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某些地区和某种用途的土地权 属地价、地租等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v 它迫使人们珍惜土地,节约利用土地和集约经营 土地。第一节 土地概述v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v 土地位置的差别造成其用途不同和生产力 的差异,人们在利用土地时,必须根据土地自 身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适 宜性进行区位选择,发展最适宜的生产项目, 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一节 土地概述v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v 同一块土地往往有多种用途。一旦开发利用投入 某项生产之后,要改变其利用方向则十分困

7、难,还会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v 就农业用地来看,造成其用途改变困难原因在于 : 一是农产品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土地利用 方向无法在不适宜的季节中间改变;v 二是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地质量有特殊要求,短期 内迅速增加或减少适合某种农产品生产需要的土地是 较为困难的。v 这就要求在确定土地的用途时,必 须慎重考虑,作全面长远的规划,避免人 、财、物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v 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也决定了农 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农业生产不能 迅速地适应市场价格的变动进行调整。第一节 土地概述v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v 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在一定面积的 土地上,连续追加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时,

8、在 达到一定阶段之前,产量会随投入的增加而不 断增加。v 但是当投入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每增加 一单位的投入所能新增加的产量会越来越少, 最后会减少为零,甚至成为负值。西方经济学 中把这种具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土地报酬(收益 )递减规律。第一节 土地概述v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v 各个生产部门对土地利用的后果 ,不只是影响本部门的经济效益,而 且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生态环 境和经济效益。v 土地的自然经济特点,决定了土地利用不 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 经济问题。v 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 资源,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既要研究由土地 占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所引起的一系

9、列生产关系 ,又要研究土地这种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的合 理配置及开发利用等生产力合理组织问题,掌 握土地利用的客观规律。第一节 土地概述v三、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必须 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马克思指 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 源泉。”第一节 土地概述v(一)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是解决好“三农”问题 的一项根本性措施v 在一切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 人类进行生产活动,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 资料,它是人类社会最珍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也 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物质财富。劳动和土地是物质财 富的两个原始形成要素。土地对一切物质财富的生产 ,都是不可缺

10、少的必要条件,即一切物质财富的生产 都离不开土地,而土地在农业生产中却具有更重要的 意义。在农业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核心,是农业 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第一节 土地概述v 农村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问题始终是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v 中外农业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 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从本质上讲都是在农村土地资源 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基础上实现的。v 当前,全国上下广泛关注的“三农”问题,农村经 济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其重要的诱因在于农村 土地问题,尤其是耕地问题。选择合理有效的农村土 地资源配置体制,尽快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 效率,应当成为WTO背景之下我国农村经

11、济改革、发展 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政策目标选择。v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土地家庭 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 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 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种权利” 。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 食安全”。这是党中央针对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 的突出问题,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v 近些年来,农村土地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农民 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切实保护好 耕地,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稳定, 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全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我们 党的执政地位。第一节 土地概述

12、v(二)、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是实现我国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v 当前,全国上下关注的严重危机和影响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五大问题,即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 、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其核心问题是资源问题,在 资源问题中根本问题又是土地问题,尤其是耕地问题 。v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正确认识土地问题,尤其是耕地问题,合理 开发和保护土地资源,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已成为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只有做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我国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实施。v 首先,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土地资源 的保护和开发。2002年全球所有

13、的可食用干物 质约为248亿吨,其中98%是在陆地上生产的 ,海洋和陆地水域产量不到2%,占世界膳食供 给量8%的动物产品也间接地来自于生长在陆地 上的植物。v 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粮食的供 给只能立足于国内生产,更准确地说只能立足 于国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v 其次,中国农村要增加收入、消除贫困,最主要还 是要依靠土地这个“财富之母”。统计资料表明: 200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5.63元,其中来自于 第一产业的收入为1167.79元,占全部纯收入的47.17% ,其中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总额的31.24%;来自 第二、第三产业收入为586.87元和572.10元,分别

14、占 全部纯收入的23.71%和23.11%。v 可见农村收入大部分还是来自土地生产。况且,农 村第二、三产业大多都离不开土地的产出物作为加工 和服务对象。特别在目前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农村地区 ,由于乡镇企业及第三产业普遍不发达,农民的收入 更主要来自于农业,来自于土地及其持续利用。v v 再次,生态环境的良胜循环也离不开土地资源的保 护和开发。土地本身就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子 系统,在一定限度内,土地生态系统能满足人类对资 源环境的利用以及对废弃物的处理能力等的需要。但 土地生态系统有一定的承载范围,如果超出这些范围 就会造成环境破坏,降低系统生产能力,从而危害人 类。v 黄土高原地区曾经是

15、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所 谓“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就是古时对陕西一带 的自然风物的描述,如今的黄土高原严重沙化、荒漠 化,成为环境破坏的典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土 地的长期不合理开发和利用。v v(三)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保护和开发土地资 源的必要性v 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是我国的 一个基本国情。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2000年中国耕地是世界总耕地的9.1%,人 口是世界总人口的21%。v 也就是说,我们要用9.1%的耕地,养 活21%的人口。面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必须认真贯彻“十分珍惜 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始终把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当作一个战略问题 ,全国发展的第一问题抓好。 在现实国情的情况下,我们在保护和开发土地资 源问题上,务必立足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立足于当前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立足于国家 与社会稳定发展,深刻认识和理解实现土地资源可持 续利用的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v(四)黑龙江农业大省地位要求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 土地资源v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多,均 居全国首位,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 生产基地。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 省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00亿公斤,届时提供的商品粮 要满足全国新增三分之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