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第一至三章民法的基本原理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0178342 上传时间:2018-08-07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法总论第一至三章民法的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民法总论第一至三章民法的基本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民法总论第一至三章民法的基本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民法总论第一至三章民法的基本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民法总论第一至三章民法的基本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法总论第一至三章民法的基本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总论第一至三章民法的基本原理(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法总论厦门大学法学院第一章 民法概述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民法”一词是法律继受的产物,并 非我国固有的概念,它来源于罗马法的 市民法(jus civile) 。 各国在转译“市民法”一词时,采用 了与本国语言相应的词汇。在日本研究 西方民法理论和制订民法典时,把西方 国家使用的“市民法”一词,用汉字表 达为“民法”。这一用法后来传入我国 ,沿用至今。民法具有多重含义民法一词有着多种含义,对于民法 的概念必须分别从实质意义与形式意 义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就是指民法典。 民法典是按照一定的体系结构将各项 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加以系统编纂从 而形成的规范性文件。我国目前尚

2、无 民法典,因此并不存在形式意义上的 民法。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调整民 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包括民 法典、其他民事法律、法规。在我国 ,虽无民法典,但有一部作为民事基 本法的民法通则,以及大量单行 的民事法律和法规,因此,在我国不 存在着形式意义上的民法,但实质意 义上的民法是存在的。第二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通则第2条从民法的调整对象 和任务的角度,将民法界定为调整平等 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 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和。这一定义科学地揭示了我国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间范围和任务,从 而对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的界限 作了明确的划分。

3、民法调整对象的含义: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和财 产关系 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具有以下特点:一、非财产性。 二、专属性。 三、人格关系还具有固有性。 财产关系具有如下特点:一、民事主体在民法上的地位是平等的 。 二、等价有偿。第三节 民法的性质一、民法是私法 二、民法是市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三、民法是权利法 四、民法是实体法第四节 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一、民法与商法 二、民法与经济法 三、民法与行政法 四、民法与劳动法 五、民法与社会保障法第五节 民法的渊源一、宪法 二、民事法律 三、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法规、决议和命令 四

4、、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五、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六、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七、国家认可的习惯第六节 民法的适用一、民法的适用范围 1、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2、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3、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一) 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原则 (二) 新法优先于旧法原则(三) 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原则(四) 法律文本优先于法律解释规则(五) 强行法优于任意法二、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的本质和特 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市民社会和市场 经济的根本要求,表达了民法的基本价 值取向,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 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二、民法基本原

5、则的作用(一)民法基本原则是立法准则 (二)民法基本原则是行为准则 (三)民法基本原则是司法准则三、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民法上的平等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 ,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一 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民 法通则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 的地位平等。(二)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又称为私法自治原则, 是指民事主体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 内,自由地创设其权利义务,任何机 关、组织或个人均不得非法干涉。(三)公平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 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在民法领 域,公平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立 法者和裁判者在民事立法和司法的过 程中应维持民

6、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 ;二是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 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 间的利益均衡。 (四)诚实信用原则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 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 则要求民事主体必须“善意”地实施 民事行为,在民事活动中应尊重他人 利益,不得进行欺诈、胁迫,不得恶 意地损害他人利益或者放任他人合法 利益遭受损害,以诚实的态度行使权 利和履行义务。(五)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指当事人在行 使民事权利时,必须尊重公共利益和 社会公德,不得破坏个人利益与社会 利益的平衡,不得损害他人依法享有 的正当利益,否则,当事人的权利将 依法被限制、剥夺或承担民事责任。(六)公

7、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中公序,一般应当限定 为经由法律、法规的强行性规定,尤其 是禁止性规则建构的秩序。良俗指的是 善良风俗,一般认为是指为社会、国家 的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特 定社会所尊重的起码伦理要求。公序良 俗原则这也是一个授权性规定,也可以 象诚实信用原则一样直接适用。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由 民法规范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具有民事权利义 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调整的财产关 系和人身关系在民法上的表现。 民事法律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来理解: (一)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

8、法律规范调整 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 系 (二) 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 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三) 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义务为 内容的社会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一) 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的主体之间的 法律关系 (二) 民事法律关系大量的是民事主体自 主形成的法律关系 (三)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通常 是对等的、相互的三、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意义(一)法律关系分析的基础 (二)学习指南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指构成民事法律 关系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些因素是自 足的,具备这些因素就构成了民事法 律关系。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 要素。一、民事法

9、律关系的主体1民事主体当事人 2权利人与义务人 3单一主体与多数主体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 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 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事物。确切 地说,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 利和民事义务所由产生的事物,如果 没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权利 和民事义务就无所依托。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一)物 (二)行为 (三)智力成果 (四)人身利益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 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 有的民事义务。例如,买卖合同法律关系的内容即 双方当事人就相互交付货物和价款所 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第三节 民

10、事法律关系的发生、 变更与消灭一、含义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因一定 的民事法律事实出现,原有的民事法 律关系发生了变化。民事法律关系的 变更,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 容变更。二、民事法律事实(一)概念民事法律事实,是指引起民事法律关 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或客观现象 。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作用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 (三)民事法律事实的种类 A事件 不可抗力 时间的经过 人的出生和死亡 B行为 事实行为 民事行为 违法行为三、民事法律事实构成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简称“事实构 成”)是指有些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 、变更或消灭,必须因两个以上的民 事

11、法律事实的出现才能发生。 第四节 民事权利、民事义务、 民事责任 一、民事权利 (一)民事权利概念 民事权利:民事法律关系的一方要为或不 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 对于民事权利的本质,各国学者有各种解 释。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种: 意思说 利益说 法力说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1、财产权与人身权 2、绝对权与相对权 3、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 4、主权利与从权利 5、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6、既得权与期待权 7、原权与救济权(三)民事权利的行使民事权利的行使,是指民事权利主 体实现其权利内容的行为。 (四)民事权利的保护民事权利的保护,是指民事权利 受到侵害时,用民事保护方法防止或 减少权利受到侵

12、害,或使受到侵害的 权利得到恢复。民事权利的保护方法 分国家保护和自我保护两种。 二、民事义务(一) 民事义务的概念 民事义务,是指民事法律规范规定 或当事人依法约定,义务人为一定的 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 的法律手段。(二) 民事义务的分类1. 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 2. 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三、民事责任(一)民事责任的概念 (1) 制裁说。 (2) 后果说。 (3) 义务说。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合同义务或 法定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二)民事责任的特征民事责任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民事责任以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 侵害他人的民事权益为前提。 (2) 民事责任以一方当事人(加害人)补 偿对另一方当事人(受害人)的损害为主 要目的。 (3) 民事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在法律允许 的范围内协商。(三)民事责任的分类1. 合同责任、侵权责任与其他责任 2. 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 3. 无限责任与有限责任 4. 单独责任与共同责任 5. 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