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特色应用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0162138 上传时间:2018-08-07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灸法的特色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灸法的特色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灸法的特色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灸法的特色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灸法的特色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灸法的特色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灸法的特色应用(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灸法的 特色应用中医实用技术黄山市中医院针灸科胡若松绪 言v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 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 、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 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 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v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运用各 种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病的方法 ;灸法是采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穴位治病的方 法。由于二者都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 到治病的目的,常配合使用,所以合称为针灸。第一章 经络总论v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内 经关于经络的记载

2、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 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 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v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指经脉,犹如途 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 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v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v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过经气 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协调和相 对平衡。v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

3、化及其与 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章 腧穴总论v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本写作“输”,或 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 思,言经气所居之处。v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 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 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 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v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

4、部位。腧穴与经络、脏 腑、气血密切相关。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 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说明针灸通过经脉、气血、腧穴三者的共 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经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 定的脏腑,故腧穴经脉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 )v经脉循环:起于中焦,向下 联络大肠回绕胃口过膈属于 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 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沿 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 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经肘 窝入寸口,沿鱼际边缘,出 拇指内侧端(少商)。手腕 后方支脉,从列缺处分出, 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 大肠经相接。 v脏腑

5、经脉病候:咳嗽气喘气短、咳血咽痛, 外感伤风,循行部位痛麻或活动受限等。 v主治概要:主治外感、头痛、项强、咳痰喘 等证。 十二经脉 二、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 )v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末端(商阳 ),沿食指内(桡)侧向上,通 过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 进入两筋(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 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 方,并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 前缘,上走肩端(肩髃),沿肩 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 再向下入缺盆(锁骨上窝)部, 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v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 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 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 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 与足阳明胃

6、经相接。v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咽喉 肿痛、齿痛。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 冷麻木等 v主治概要: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 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十二经脉 三、足阳明胃经(共45穴)v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 到鼻根部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 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 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口腮后下方, 出于下颌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 ,经上关,沿发际,到达前额(前庭)。v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 ,进入缺盆部,向下过膈,属于胃,联络 脾脏。v缺盘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 进入少腹两侧气冲;v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

7、下到气冲会合 ,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 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 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v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 进入足中趾外侧;v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分出,进入足大趾内 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v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 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 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v主治概要: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 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十二经脉 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v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末端 (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 白肉际,经第一跖趾关节向 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 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

8、经膝 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 属脾络胃,过膈上行,挟咽 旁系舌根,散舌下。v胃部支脉:过膈流注于心中 ,与心经相接。v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 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 肿胀,厥冷。 v主要概要: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 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十二经脉 五、手少阴心经(共9穴)v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 ,过膈,联络小肠。v“心系”向上支脉:挟咽喉上行, 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 位)v“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 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上臂 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 经的后面,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 内,沿小指内侧至

9、末端(少冲) 交于手太阳小肠经。v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 、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v主治概要:主治心、胸、神经病及经脉循行 部位的其他病证。十二经脉 六、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 )v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 少泽),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 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 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 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 向下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食管 过膈达胃,属于小肠。v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 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v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 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 太阳膀胱经。v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 目黄、颊肿、咽喉肿痛、

10、肩臂外侧后缘痛等 。v主治概要:主治头、项、耳、目、喉咽病、 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十二经脉 七、足太阴膀胱经(共67穴 )v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上额交 会于巅顶(百会)。v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部。v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 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 肩胛部内侧,挟脊柱,到达腰部 ,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 ,属于膀胱;v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 腘窝内;v后项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 下,经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外 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 中。从此向下,出于外踝后, 第 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 阴),与足少阴经相接。v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

11、,疟疾, 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 项、背、臀部及下肢循行部位痛麻等。v主治概要: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 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 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 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十二经脉 八、足少阴肾经(共27穴)v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之下 ,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 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向上行 于腿肚内侧,经股内后缘, 通过长强,属于肾脏,联络 膀胱。v肾脏部直行脉:从肾向上通 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 着喉咙,挟于舌根部。肺部 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 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 经相接。v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 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

12、心包经相接。v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 、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 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证。v3主治概要: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 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十二经脉 九、手厥阴心包经(共9穴 )v经脉循行:起于胸中,出属 心包络,向下通膈,从胸至 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v胸部支脉:沿胸中,出于胁 肋至腋下(天地),上行至 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 太阴和手少阴经之间,经肘 窝下行于前臂中间进入掌中 ,沿中指到指端(中冲)。v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 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 手少阳三焦经相接。v主治病候:心痛、胸闷、心惊、心烦、癫狂 、腋肿、肘臂挛

13、痛、掌心发热等。v主要概要:主治心、胸、胃、神志病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十二经脉 十、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 ) v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末端 (关冲)上行于第四、五掌 骨间,沿腕背、出于前臂外 侧尺桡骨之间,经肘尖沿上 臂外侧达肩部,交大椎,再 向前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 ,络心包,过膈,从胸至腹 ,属于上、中、下三焦。v胸中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 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直 上至额角,再下行经面颊部 至目眶下。v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耳 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 到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 接。v主要病候: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 耳聋、喉咽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 肩臂肘部外侧痛等。

14、v主治概要: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 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十二经脉 十一、足少阳胆经(共44穴 ) v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 ),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 ,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 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 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 经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环 跳)。v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 耳前,到目外眦处后向下经颊部 会合前脉于缺盆部。下行腋部 侧胸部,经季肋和前脉会于髋关 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 足阳明和足太阴经之间,经腓骨 前直下到外踝前,进入足第四趾 外侧端(足窍明);v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 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 (大

15、敦)与足厥阴经相接。v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目外 眦痛、缺盆部、腋下、胸胁、股及下肢外侧 、足外侧痛等。v3主治概要: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 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十二经脉 十二、足厥阴肝经(共14穴 ) v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 毛部(大敦),经内踝前向 上至内踝上八寸外处交出于 足太阴经之后,上行沿股内 侧,进入阴毛中,绕阴器, 上达小腹,挟胃旁,属肝络 胆,过膈,分布于胁肋,沿 喉咙后面,向上入鼻咽部, 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 脑的部位),上出于前额, 与督脉会合于巅顶。v“目系”支脉,下行颊里、环 绕唇内。v肝部支脉:从肝分出,过膈 ,向上流注于肺

16、,与手太阴 肺经相接。v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 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v主要概要;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腧穴的定位方法 v骨度分寸法v自然标志取穴法 根据人体表面所具的特征的部位作为标志,而定取 穴位的方法称为自然标志定位法。人体自然标志 有两种:v 固定标志法:即是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 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人的五官、爪甲 、乳头、肚脐等作为取穴的标志。v 活动标志法:是依据人体某局部活动后出现的隆 起、凹陷、孔隙、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曲 池屈肘取之。v手指比量法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由于生长相关律 的缘故,人类机体的各个局部间是相互关联的。由于选取 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可分作以下几种。 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 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和背部取穴。 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 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取穴。 横指同身寸法:以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