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8张)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0070347 上传时间:2018-08-0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8张)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8张)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8张)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8张)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8张)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8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8张)(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7、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 者的人生态度。苏轼(1037 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四川 眉山人,北宋时期 著名文学家、书画 家。与父亲苏洵和 弟苏辙合称为“三 苏”,都被列入“唐 宋八大家”之中。海南儋州东坡书院位于宁夏银 川市城西承天寺 内,俗称“西塔” ,是西夏王朝的 主要佛寺。始建 于1050年,距今 已有900多年的历 史。塔通高64、5 米,异常俊秀挺 拔。 承天寺塔承天寺大雄宝殿找出生字,划分节奏。我会读!suqnzoxng遂寝荇藻柏bi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2、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我来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

3、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翻译接龙我会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 )解开衣裳打算睡觉,(看见)月光 照进门户,(便)高兴地起来走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 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 便)一起在院里散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澄澈 ,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啊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哪一个夜

4、晚没有月光?哪 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柏树?只 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的清 闲的人罢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 引发 “乌台诗案”。八月,被捕入狱。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 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 ),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 ,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民同乐 。 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 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

5、由:命运相同 。2、作者同谁一起夜游承天寺?两人 关系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张怀民; 志同道合的朋友 。3、作者所见夜景如何?找出描写 庭中月色的句子,并加以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 、透明。(正面描写)“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影子,静中有动,动中 有静,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清丽淡雅。 (侧面描写)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 )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亦未寝( )相与步( )但少闲人( ) 欣喜遗憾急切激动 喜悦闲适乐观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 的”“闲人”是指什么样

6、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 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的人。作者并未想做闲人,因为壮志难酬 ,无奈写悲诗,只不过是借月抒情,自 我排遣罢了。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显然与 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 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处处可寻,只要心 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 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这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体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 落寞,自我派遣的乐观。1、下面对划线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A2、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月3、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4、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 妙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回顾本堂课所学知识同学们,当你面对生活的 风雨坎坷时,请读一读苏轼的 文章,愿你们的心灵永远澄澈 明净,愿你们的人生更加豁达 从容!结束语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