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研讨(12月21)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949930 上传时间:2018-08-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研讨(12月21)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研讨(12月21)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研讨(12月21)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研讨(12月21)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研讨(12月21)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研讨(12月2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研讨(12月2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 复习研讨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 钱国利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n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 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n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 或自己口述由别人记录写下的。如:从文自传(沈从文)、 四十自述(胡适),是传主自己写的;毛泽东自传是美 国记者斯诺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冯至的杜甫传, 吴晗的朱元璋传等。n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 ,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选修教材中选的罗曼罗兰的 贝多芬传、格姆科夫的马克思传。n传记的类型很多,包括一

2、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 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传记,等等。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n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 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 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 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 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 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 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 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 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郁达夫什么是传记文学中的一段话:“新 的传记,是在记述一个活泼泼的人的一生,记述 他的思想和言行,记述他与时代的关系。他的美 点,自然应当写

3、出,但他的缺点与特点,因为要 传述一个活泼泼而且整个的人,尤其不可不书。 所以若要写新的有文学价值的传记,我们应当将 他外面的起伏事实与内心的变革过程同时抒写出 来,长处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一 死一生,择其要者,尽量写来,才可以见得真, 说得像。” 三、传记文本的阅读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生活经历。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 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 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物传记的特定价值。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 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

4、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 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 提出自己的看法。四、传记类文本的考查(一)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这里主要注重三种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分析能力。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文章,能够筛选出答题所需要的信 息并加以整合,是阅读文章的重要能力之一。在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这一能力点的考查常常是和 归纳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结合在一起的。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意思n归纳、概括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 整理的能力。一段文字内容很多,但其核心意思可以用 一句话或几句话进行概括。阅读中的概括题,往往都是 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

5、项概括。n海宁卷(3)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 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括。(6分)参考答案: 乡村教育的“甘”:游览青山绿水,饱 览美好风景,领略诗情画意,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 茁壮成长,桃李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 乡村教育的“苦”:环境艰苦、远离城市文明:又脏又 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斗终 生也不一定能够看到结果。 n江苏卷1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 主要因素。(6分)参考答案:16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 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涉猎广泛的阅读, 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独特的生活态度。n从上两个题来看,要

6、概括,首先得筛选信息,筛选有两 点需要注意:一是根据题干的要求,需要什么选什么, 指向要明确;二是筛选本身就是一个区分的过程,要选 出主要信息,屏弃次要的或者和要求无关的冗余信息。 )n归纳概括要注意这样几点:概括是否准确;概括是 否全面;分项是否恰当;语言是否简洁。 3对分析能力的考查(1)什么是阅读分析能力关于分析:曾祥芹先生在他的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一书中 有这样一段话:“分析”这个词,其拉丁语词根的意思是“把捆在 一起的东西分开”。在汉语里,这两个字更是形象地表达了它的 含义:“分”从八从刀,说文:“刀以别物也。”“析”从木从斤 ,木头旁边一柄“斤”,具有“劈木柴”的意味。简略地说,分析就

7、 是把一个整体的事物剖划为一个个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部分。有 了分析能力,事物在我们的认识里将不再是一个“圆咕碌碌的西 瓜”,而是可以区分为一个个不同的方面、层次、阶段等等。用 哲学的语言说,这是破除了事物的混沌整体的表象,思维走向了 丰富、细致、复杂。阅读上的分析能力,就是把文本中那些蕴含丰富的语言材料 “剖划为一个个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部分”的“剖一为多”的能力。(2)阅读分析题的解答例1:(2009福建卷13题)文章倒数第二 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4分)答: 这里说“格调”一词的内涵丰富,也就是要对 “格调”这一词语丰富的内涵进行分析。这一词 语所在的句子是“这正是他

8、的一生的格调”,处 于文章的末尾部分,是对上文的总结、议论, 因此“格调”的内涵应该从全文中分析、概括。筛选信息首先要抓关键语句。前文有关键句 子:一是“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二是前 一段的“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 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如果能够抓住这两处 ,问题就好解决了。钱钟书的格调是“静”,而“ 静”又体现在品格修养和治学两个方面,上面的 两个小句子,正好把“格调”剖一为二,前一句是 说他治学上的在寂静中苦读,后一句是说他人格 上的刚毅坚卓。答案示例: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 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 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 终

9、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 要条件。(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n再如2009辽宁卷(3)题:作者说:“达尔文确 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 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n回答这道题,首先要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即把 达尔文发表进化论的过程看做一场革命,而达尔 文进行的这场革命的特点是“温和”的。如何理解 “温和”,在这个句子之后的一段话中,有所交代 。在“不仅还”这个复句中,就包含了两层 意思,一是“他这么久地拖延自己的工作”,一是 “故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分 析清楚这两句话的意思问题就解决了。参考答案:达尔文故意拖延发表自己的观 点

10、,是因为他认为当时发表的时机还不成熟; 达尔文有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唯物观的注 意,而在当时这是比进化论本身更加异端的思 想;达尔文从来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只把 自己的工作严格局限在科学研究的框架内。n2009辽宁卷(2)题:在作者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 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答这个题只要注意到第四段开头的“他为什么等 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一句的提示,顺着这个提示 往下看,注意这一段最后“通常的解释就是这需要 时间”一段话,注意第五段“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 29岁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一段话,再注意到第 六段“这些笔记中包含了最深刻的传统了”一段话, 把

11、这几段话分别加以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达尔文虽然满意自己的理论, 但他的理论还需要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明 ;他发现进化论时才29岁,那是他还没有专业 地位,担心发表他的理论会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 业;他的进化论理论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唯物 主义,而这一点会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n2009海宁卷(2)题: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 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 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贫苦农 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苦状况,加深了他对 乡村教育的认识。n江苏卷17题:从全文

12、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 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答: n这是一个矛盾而又统一的说法,是相对立的两 方面因素的相互融合。这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的 因素,又集中体现在传主一个人身上。n参考答案: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 宁静、低调处世;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 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将自己对现实人生 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n概括与分析两种能力一般是难以分开的,是结合 在一起运用的。因为阅读中的概括题一般不是把 分条的几点概括在一起,而是从几方面进行分条 概括,所以就需要先分析,后概括;分析题一般 也是分出几点之后,要对每一点进行概括的。(二)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三)对探究能力

13、的考查n1.对探究题的认识n课程标准实验版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 国统一考试大纲中把“探究”界定为“指对某些 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 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 级”。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 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009福建卷14题: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 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 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 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答: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2009广东卷21题: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 意图是什么?(6分)(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4、2009辽宁卷(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 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 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 解和看法。(8分)答: 2.探究题的解答(1)观点的确立有的探究题只给出一个探究的范围,没有 明确的观点,做题时首先要依据文本得出观点。例如:2009福建卷14题:文章的结尾说:“ 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 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 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 分) 答: n从考纲要求的能力上看,这道题考查的是“从不 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 代精神”的能力。从传记类文本阅读的角度

15、看, 是探讨传记所表现的传主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之间的关系。(这里并没有明确的观点。可以看 做有关系,也可以认为没有)从题干上看,时代 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成为大师是有密切关系的 ,所以可以得出“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 关联”的观点。n如果就“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 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这句话反问一下,钱钟书所在 的时代是寂静的吗?当然不是。所谓的寂静,也只是钱 钟书本人。文章中说:“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 ,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即使是身处困境 ,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 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 法想

16、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这是正面写钱钟书。“ 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 是心不在焉。”这是从反面衬托钱钟书。所以可以得出 “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的观点。也可以得出“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 对人才的影响”的观点。参考答案(探究要点):人才的成长与时 代有着紧密的关联。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 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成为大师的关键在 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如有其 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n再如:2009辽宁卷(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 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 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 分)n答: 这是针对一个可以做多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