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之顾炎武11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915355 上传时间:2018-08-04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4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史之顾炎武1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史学史之顾炎武1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史学史之顾炎武1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史学史之顾炎武1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史学史之顾炎武1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学史之顾炎武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史之顾炎武1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顾炎武的史学一、顾炎武与日知录 (一)生平简介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 字忠清,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江苏昆 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 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明崇祯十二年 (1639),27岁的顾炎武“感四国之多虞 ,经生之寡术”,放弃科场进取,究心经世 致用之学,倾力进行天下郡国利病书 和肇域志的纂辑,共成40余帙。明亡 家破后,他参加了苏州、昆山的抗清战争 。顺治十四年(1657),他只身北游,足迹 大河南北、太行、关中各地,遍历关塞, 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广交豪杰,一边游 历,一边著述,“身涉万里,名满天下”。 50岁以后笃志经史。顾炎武于经史、舆地、金石、

2、音韵、诗 文均有深湛的造诣,一生著述繁富,天 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为其早年著 作,日知录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著 述。 1682年2月15日(清康熙二十一年正 月初九日)病逝。(二)日知录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 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 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 也已矣”。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 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不包括黄 侃校记增加的2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 ,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 地、艺文。 四库全书总目则分作十五类, 即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名义 、古事真妄、史法、注书、杂事

3、、兵及外国事、 天象术数、地理、杂考证。这两种划分都有其价 值。前者重视了日知录的经世意义,抓住 了其主要的方面,并说这书只有宋元时期 的名儒能做出来,明朝三百年来没有这样 的书,将来治国者采用其说,会大有益于“ 世道人心”,如果仅叹服其考据的精辟,文 辞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书的本意。后者 则偏重其学术意义,划分虽更为细致却不 免得其体而遗其神,评价也与前者相左, 盛称顾氏考据之学而贬低其经世思想,认 为“其说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顾炎武自言著述日知录 的宗旨说:“别著日知录 ,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 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 ,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 治古之隆。”撰写日知录 ,“意

4、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 ,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 王”。这说明,日知录是 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 其意在经世致用,内容大体分 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 而核心则是“治道”。二、顾炎武治史特点1、以“引古筹今”为治史之旨,特别注重总结 历史兴亡得失,考察历代治世通鉴。对于历代江 山兴衰之由、各朝政理成败之因,他从官方吏治 、法制人材、财用赋税、道德风俗等各个方面一 一进行了透辟的分析和广博的考辨,所论所析, 无不体现了其“探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 计”的治史宗旨。2、讲求经世致用,从日知录的具体内容 中,也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日知录中,顾炎武偏重于记载颇具有现 实意义的政治、经济、风

5、俗、学术文化等历史问 题。身处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深感明中后期以来 文人空言误国的弊病,对一味奢谈心性的风气提 出了尖锐的批评。因此,虽然日知录内容丰 富,涉及面很广,但总地来说,主要是政治、经 济、风俗、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要点 ,一来要抓历史的重要问题,二来便于表达经世 思想。如谈政治问题时说:“人主之所患,莫大 于唯言而莫予违。” 这就是针砭封建君主专制问 题。3、重视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广泛搜寻史料, 还特别注重实际考察与调查,以考辨史料的正确 与否。炎武治史注重证据,正如梁启超对他的评价那 样:“论一件事必举证,尤不以孤证自足,必取 之甚博,证备然后自表其所

6、信。他搜集的史料范 围极广,举凡经史子集、章奏文册、笔记杂录、 方志谱牒、文物古迹、金石碑刻、遗闻逸事、民 俗传说等等,无不涉取利用。这从日知录广 博的内容以及翔实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这 一点。 顾炎武的历史考据,能广泛地搜寻史料,能广 泛地涉猎古今历史,贯通百家。在治史过程中 ,对于人物事迹、地方沿革、时事态势、礼制 职官、国典朝章、掌故文博、学术道义等诸多 问题进行考证。他平日手不释卷,并且勤于抄 书,“有所得辄记之”,史籍所记载的,有信史 ,有野史,有传说,而某些历史的真伪,往往 在它们之间。顾炎武对此一一进行考证。历史 事实纷繁复杂,史书中错误记载颇多,顾炎武 对于此类问题,旁征博

7、引,严加辨明。4、十分注重实地考察与调查。为了取得书 本以外的实证资料,顾炎武踏遍青山,足迹遍 及北方各省。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说顾炎武 “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 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因此,日知录 中的有些论据与材料,不是本之书本,而是 调查所得。如河渠条说:“予行山东巨野 、寿张诸邑,古时潴水之地,无尽寸不耕,而 忘其昔日之为川浸矣。”因为是亲历其境调查 ,所以才能言之如此之凿凿。5、卓越的“史识”顾炎武在治史上的卓越识见,主要体现在他的历史 哲学思想上。一个人的世界观,他在哲学上的观点立场 ,总是牵引这个人生平一切活动的总枢纽,不管这个人 在这一点上是自觉的或者是不自觉的

8、,也不管他对哲学 这个学科兴趣大还是小。从事人文科学的活动家,在这 一点上尤其摆脱不掉。这一点在近代是如此,在古代虽 然程度纵有差别,但基本上仍然如此。然而,顾炎武名 气虽大,迄今为止人们对他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思想的 研究,却远未深入。同学术界对王夫之、黄宗羲二人研 究盛况相比,他是太遭受冷落了。其实顾炎武在哲学上 仍然是一整套的,这无论在日知录的条条中,或者 在他与友人的信札中,都表现得很明朗,很定型,使人 一接触就立刻感到那是顾炎武本人而不是别人的观点立 场和方法,只不过他在这方面的话少些,简括些,不像 船山那样地汗漫其辞罢了。而日知录则能充分地体 现他的历史哲学思想。三、顾炎武的史学思想

9、顾炎武的治学,志在治国平天下,故其史学思 想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政治、经等方面济思想。 (一)政治思想1、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他有句名言:“保国者,其君、其相肉食者谋 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意在削 弱君权、呼吁民权的言论。2、地方自治论 他觉得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地方有官而无自 治权。当官者为君而不为民,百姓治生而难发挥 积极性。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他主张辟官、莅政 、理财、治军四权,“一归于郡县”。3、注意官吏问题他在日知录中多处谈到封建官吏制度和官 吏素质问题。官吏是否称职,这是有关政治成败 及政治好坏的大问题。顾炎武察觉到封建吏治之 腐败:“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被畔;使断狱 则不中

10、,分财则不均。”故顾炎武认为,废天下 之生员,则官府之政清,百姓之困苏,门户之习 除,用世之材出。他主张人才的选举,按地方政 区人口而推举人才的选举法,另加诸生经考试而 录用。可谓具有民主性的创意。(二)经济思想1、主张“富藏于民”,同时强调发展地方经济。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 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 圣人者 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已成一人之公而天下 治。强调县官与县民发展私产的积极性,以发 展地方经济,保证地方稳定,从而有利于封建 统一。这与其地方自治思想一致,在当时是有 进步意义的。2、主张改进赋税制度反对官府苛捐杂税,“兴利”而“害民”,揭露“ 借火耗之名,为巧取之术”。还反对田赋征银 之法,主张“天下税粮,当一切尽征本色”。这 说明顾炎武反对官府巧取豪夺,希望减轻人民 的负担。3、注意社会问题,积极主张改革。 “法不变,不可以救今。已居不得不变之势,而 犹讳其变其实,而姑守其不变之名,必至于大 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