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物理必修1、必修2教材与教学要求分析长兴县教育局教育研究中心 周利琴学科指导意见的修改及增加的条目:必修1 (1)第一章第四节(学生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增加 7.会借助传感器测速度 (2)第四章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增加4. 会用力传感器研 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必修2 (1)第五章第八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修改⒊不要求分析与计 算两个物体联结在一起(包括不接触)做圆周运动时的问题 (2)第七章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修改⒉不要求用机械能 守恒定律求解两个及两个以上物体(包括需要确定重心的链 条、绳子、流体等)的问题 (一)必修1两处值得注意的教学思路1.极限思想的逐渐渗透2.怎样进行矢量的教学(1)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为了使描述精确些 ,可以把Δt取得小一些物体在从t到t +Δt这样一个较小的时间 间隔内,运动快慢的差异也就小一些Δt越小,运动的描述就 越精确可以想像,如果Δt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表示的是 物体在时刻t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做瞬时速度问题与练习2:体会Δt越小平均速度越接近瞬时速度P18)1.极限思想的逐渐渗透(2)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21 )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如图,测量D、G两点间的 距离后计算得出的是平均速度。
如果速度变化不很剧烈, 我们又不要求很精确,用这个平均速度粗略地代表E点的瞬 时速度,也未尝不可然而,如果把包含E点在内的间隔取 得小一些,例如图中的DF,那么根据D、F两点间的位移Δx 和时间Δt,算出纸带在这两点间的平均速度,用这个平均 速度代表纸带经过E点时的瞬时速度,就会更准确1.极限思想的逐渐渗透G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应用一:《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应用 (P31)1.极限思想的逐渐渗透跟老教材的数据处理方法不同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应用二:做一做:通过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7)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落下,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图由于 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 模糊的径迹石子从 A 到 B 的运动 能否按匀速运动处理?1.极限思想的逐渐渗透(3)推导:用v - t图象导出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 (P41)1.极限思想的逐渐渗透(4)探究:怎样计算变力做的功?(物理2,P16 )1.极限思想的逐渐渗透发 展要 求①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②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 体会近似处理的思想方法 ③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探究过程, 体会无限逼近的方法说明①不要求用极限的方法定义瞬时速度 ②不要求用极限的方法求加速度 ③不要求引入平均速率的概念 ④不要求用平均力计算变力的功和利用F-l图象 求变力的功;极限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
要让学生掌握用这种思想去分析问题方法 2.怎样进行矢量教学(2)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中发,向北走 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 ……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 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此时还不要 求得出这个法则,但要思考1) 位移: 指出它叫做矢量----大小、方向教学不宜一步到位)(4)给出矢量的定义强调两点:有方向平行四边形定则(3)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总结力的合成分解的法则2.怎样进行矢量教学(5)说一说一个物体的速度 v1 在一小段时间内发生了变化,变成了v2 ,你能根据 v1、v2 ,按照三角形定则找出变化量 v 吗? 为后面向心加速度的学习“搭台阶”2.怎样进行矢量教学指导意见:不要求会画速度变化的矢量图 (6)矢量概念的进一步运用2.怎样进行矢量教学指导意见:不要求掌握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方法 第一章第1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说明①不要求在三维坐标系中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 变化 ②不要求理解与掌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工作 原理 ③对运动描述的转换只要求参考系与物体运动方向在同 一直线上(二)必修1第一章教学要求第一章第2节 时间和位移 发展 要求掌握位移大小与路程相等的条件说明本章只要求一维情况下的位移矢量运算第一章第3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发展 要求①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②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近似处理的思想 方法说明①不要求用极限的方法定义瞬时速度 ②不要求计算多过程和多物体运动中需要联立方程求解的问题 ③不要求选用变速运动物体作参考系求解问题 ④不要求引入平均速率的概念第一章第4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基本 要求增加:⑦会借助传感器测速度。
发展 要求会合理选取计算瞬时速度时的时间间隔 说明①不要求了解电磁(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内部结构和技术细节 ②不要求理解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的原理 ③不要求理解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研究运动的原理第一章第5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发展 要求①会利用v-t图象计算加速度的大小和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②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说明①不要求用极限的方法求加速度 ②不要求引入平均加速度的概念 ③不要求讨论加速度变化问题1、加强对这些概念的比较,使学生在认识相近概念的共同性、 差异性和相互联系中,达到对每个概念的透彻理解2、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参照物、路程、时间、速度、平均速 度等概念,所以,本章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 又要根据高、初中知识之间的差异,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提 高和拓展三)必修1第一章教法建议3、本章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进行的第一个分组实验,由于浙教 版初中《科学》教材上没有实验误差方面的内容,高中 物理实验相对于初中实验要求上有较大的提高所以, 实验之前可以安排1课时,对学生进行实验常识的教育,如实验对物理学研究和物理学习的意义;实验的基本要 求;实验误差和有效数字,等等。
学科指导意见增加:7.会借助传感器测速度 4、本章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 (1)以质点为代表的理想化方法; (2)以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为代表的近似方法; (3)以比值定义法为代表的数学方法; (4)以平均速度为代表的等效代替方法,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使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适用条件,提 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5.本章还突提出了两个基本的理想化模型:质点 、匀速直线运动等都是理想化模型由于学生刚刚学习高中物理,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对 较低,对科学方法也有一个从体验到认识,再到运用 ,以及逐步积累、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在本章教 学中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 理想化模型方法的教育应 当重点放在质点概念的教学上第二章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展 要求①能根据图象说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能根据小车速度变化的情况预测图象的基本特点说明不要求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四)必修1第二章教学要求第二章第2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发展 要求①能用v-t图象描述物体运动规律 ②能根据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并计算物体的加速度说明①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不作要求 ②不要求运用v-t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章第3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发展 要求①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探究过程,体会无限逼近 的方法 ②会用v-t图象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说明①追及、相遇问题不作要求 ②不要求理解光电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技术原理 ③不要求用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分析解决问题 ④不要求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第二章第4节 自由落体运动发展 要求①知道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的差异 ②体会实验在物理问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说明只要求解决一个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问题第二章第5节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基本 要求①了解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思路和方法 ②知道伽利略在力学上的主要贡献 ③认识伽利略利用斜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蕴含的思想 方法发展 要求初步领会“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和合理外推“ 的科学研究方法说明不要求掌握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进行实验研究的具体细节(1)本章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利用实验来探究一种运动的 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 行实验→获取数据→处理数据(作出图象、分析图象)→得出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可结合获取数据过程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教育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式,位移与时间关系 式的导出均利用了第一节实验探究中所得到的v-t图象,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评价,注意科学推理的过程,理解 其物理意义,避免把物理公式简单理解为数学表达式五)必修1第二章教学建议关于图像(3)匀变速直线公式(包括自由落体运动公式)的运用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有很大作用,但学生能力的提高 要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步到位在应用运动学规律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逐步使学生明确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基 本方法和步骤,并注意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矢量性、公 式选择的合适性和结果的合理性4)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蕴含丰富的物理思想,是方法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建议让学生找一些课外资 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积极创设情景,采用“溯源法”引 导学生体会伽利略“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和合理外 推”的研究方法,激发科学的探索精神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 2、展现了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的一般步骤 1、倡导新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3、以科学实验检验科学假说的正确与否,是他及后人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取得重大成果的源泉 第三章第1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说明:①万有引力与重力的相互关系本章不作要求②四种相互作用的分类及研究进展不作要求③不要求掌握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六)必修1第三章教学要求第三章第2节 弹力发展要求:①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会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 形变②理解劲度系数的物理意义 说明:①多个弹簧的串、并联问题授新课时不作要求第三章第3节 摩擦力发展要求:①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②理解相对运动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③能够分析生活中既常见又较简单问题中的摩擦力 说明:①不要求引入静摩擦因数②不要求判断不在一直线上做相对运动时的滑动摩擦力方向 ③不要求掌握滚动摩擦产生的原理④不要求掌握影响流体阻 力大小的因素 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发展要求:①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②知道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③会大致判断合力大小与两分力夹角之间的关系 说明:不要求用计算法求解两分力成任意角度时的合力 。
第三章第5节 力的分解发展要求:①掌握力的正交分解法,分析简单的日常生活和生产 中的问题②能运用三角形定则定性分析简单的动态变化问题 说明:①不要求用相似三角形知识求分力②不要求用求解斜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③复杂的动态变化的问题不作要求1.基本概念要透彻(七)必修1第三章教学建议例12.受力分析要过关3.实验体验要重视4.思想方法要渗透(假设法、整体与隔离法)例2例5.重视学生的数学基础(直角三角形知识)弹力与形变的 关系的实验第四章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发展要求:①区分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角度的不同②区分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科学漫步中出现) 说明:①不要求区分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②不要求分析非惯性系中的运动情况 (八)必修1第四章教学要求第四章第2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发展要求:①体验实验探究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思路、制 定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②初步认识数据处理时变换坐标轴的技巧③体会如何根据物理规律设计实验,体会如何依据规律转 化测量值④会对实验误差作初步分析 说明:不要求运用a-F图像和a-1/m图像分析与解决问题 第四章第3节 牛顿第二定律发展要求:①认识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力之间的正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