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疆2018版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884097 上传时间:2018-08-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 疆2018版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 疆2018版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 疆2018版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 疆2018版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 疆2018版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 疆2018版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 疆2018版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2017-20182017-2018 学年度(上)高三第一次月考学年度(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9 分) 。古代姓氏浅谈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氏族都会有一个本氏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

2、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3、,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 ,武王为“姬发” ,周公为“姬旦” ,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 ,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4、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 “氏” ,还是合称“姓氏” ,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 2 -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赢政” ,刺杀赢政的“荆轲” ,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 ,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

5、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出于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目的,我国母系氏族时,每个氏族便有了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也是该氏族内部全体成员的姓。B由于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所以当时的姓都从“女”字旁,如姬、姜、姒、妫、姚、好等。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当时同姓的人不一定同氏,同氏的人则一定同姓。D “氏”产生的原因有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一些成员甚至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6、( ) (3 分)A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 ,武王为“姬发” ,周公为“姬旦” ,是不了解先秦时期姓氏应用规则造成的。B先秦时期,女子称姓,这表明姓是母系社会时期的产物;男子称氏,则说明是父系社会时期的产物。C春秋时期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在氏的方面,他们的始祖分别为庆父、叔牙、季友;在姓的方面,他们可能有同一始祖黄帝。D战国时代,姓氏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如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姓氏应用不分男女;同姓不一定同祖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是两个同中有异的概念,其共同点为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B对先秦姓氏制度的运

7、用规则,晋以前的人们掌握得较好,能正确使用姓与氏,估计到晋时就变得模糊了。- 3 -C战国时代,由于姓氏合流后的新姓多自以前未必同姓的氏转化而来,因此同姓不同祖的现象普遍存在。D新的姓氏制度,一直延用至今,说明它比旧的姓氏制度更加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制度必将有新的变化,会更加完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

8、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这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的命运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

9、,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 壮游 三吏 三别 北征 秋兴八首 ,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

10、“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 4 -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可是,他的诗作却

11、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

12、人咀嚼得百味丛生。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通过详细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 三吏 三别北征 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D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

13、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5从文章第段看,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5 分)6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温金海:弘扬经典诵读承传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留下的文化精髓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精神文明瑰宝。 ”随着中华文化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2001 年,身在商海的温金海先生以其公司名义和个人名义,先后向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彩虹工程”捐款 10 万元和 15 万元,支持经典诵读活动。自此,他开始投身于“儿童经典诵读工程” 。“俗话说,种瓜

14、得瓜,种豆得豆。当前社会出现了一些乱象,这与几十年前的教育有关,教- 5 -育与一个人的行为、心态、价值观有直接关系,到今天,我们要心平气和地面对,尽最大的可能去改变。 ”认识到推广人格教育、弘扬经典文化的重要性,温金海先生索性将公司交予他人打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文化经典诵读公益活动中来。2003 年,温金海先生以“先求人格,后求卓越”为办学理念,专门创办了文化经典诵读的幼儿园,诵读弟子规 三字经 千字文 论语 道德经等。之所以在幼儿园里展开推广,他有着与明末教育家陆桴亭一样的看法,“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染,则多悟性,

15、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十五岁前,使之熟读。 ”他特别提出,要为孩子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比如唱念背诵,以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拓展知性悟性,陶冶情操,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同年,他组建公益性质的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不断组织力量,“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火种传播到全国各地,向全国各地开展导读的贫困学校、希望小学赠送课本等。 ”2004 年,他举办了首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开幕当天,上千名三岁到十三岁的儿童齐聚一堂,诵读了大学 老子等,使文化经典徐徐地推向开来除此之外,还有每年一届的经典翘楚榜等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文化经典的诵读与教学中,需深谙“诗、书、琴、艺、

16、画”的教师才能有效任教,这成为当年推动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最大困难。为解决教学难的问题,温金海先生又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专门培养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基础和传统艺术修养的专业教师。经过温金海先生十年精心培育,曾受到过传统文化熏陶的孩子,相比同龄人道德素养、中文水平更高;长大之后,懂得谦和礼让、自我规范,具有高雅的审美观。从中,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后继有人的欣喜。如今,由他倡导文化经典诵读的幼儿园已扩至五家。每天,从园区传来诵读经典篇目的稚嫩的声音,抑扬顿挫,声声入耳在他的推广之下,仁义、礼乐、谦敬、诚信、忠孝、中正、清廉、和谐、荣辱、自律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良好品质,正开花结果,慢慢地在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身上呈现,正所谓,有因必有其果。与此同时,在内地,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亦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1998 年 6 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式在全国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