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48-10群体1群体特征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863459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48-10群体1群体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组织行为学48-10群体1群体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组织行为学48-10群体1群体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组织行为学48-10群体1群体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组织行为学48-10群体1群体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48-10群体1群体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48-10群体1群体特征(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本讲学习目标掌握群体的概念,区分群体类型明确群体行为特征及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阐述群体的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群体的定义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 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共同 的奋斗目标。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 合在一起的集合体。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群体的特征:1.有规范2.有联系3.有目标4.有结构个人加入群体的原因 上梁山2. 留学生会3. 志愿者组织4. 党派5. 上学个人加入群体的原因 上梁山2. 留学生会3. 志愿者组织4. 党派5. 上学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3.尊重和认同需要4.

2、权力需要5.实现目标需要群体分类1.按组织方式:正式群体:由组织正式确定的、具有明确的组织方式、工作 方式和任务目的的群体。表现为命令型、任务型。非正式群体: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 形成的。表现为友谊情感型、利益型、兴趣爱好型。 2.按规模:大群体 中群体 小群体组织行为学研究侧重于小群体,一般认为57人的群体效率可能最高 3. 按开放程度:开放群体(成员常换)封闭群体(成员稳定 )4.按观察者不同:实属群体(成员所在的) 参照群体(向 往的、比较的)5.按群体人员的构成分: (1)同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 专业与个性上的相同或接近。(2)异质结构群体。指

3、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 力、专业与个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群体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形成阶段,它以群体在目的,结构,领导方面存在着大量的 不确定性为特点。当群体成员把自己视为群体的一分子思考问题时,这 一阶段就结束了。(王伦) 第二阶段: 群体成员虽然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却抵制着群体对个体所 施加的控制,进一步,存在由谁控制群体的问题上发生冲突。这一阶段 结束时, 群体内部出现了比较明朗的领导层级,群体成员在发展方向上 也达成了共识。(晁盖) 第三阶段: 规范阶段。群体进一步发展了密切的群内关系, 同时也表现 除了内聚力。当群体结构比较稳定, 群体成员也对那些正确的成员行为 达成共识时, 这阶

4、段就结束了。(宋江) 第四阶段: 执行阶段, 此时群体的结构发挥着最大作用,并得到广泛认 同, 群体的主要精力从互相了解认识进入到了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上。 (打恶霸,征方腊) 第五阶段: 存在于临时群体,解散阶段,人们不在关心工作业绩而是善 后适宜。(散伙)群体发展的阶段间断-平衡模型 1、 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2、 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3、 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第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正好发生在群 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4、 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5、 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6、 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第三

5、节 群体的特征一、群体角色一、角色 每一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 这就是角色。 不同角色对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群体角色的种类 1、自我中心角色(王明) 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 自己的成员。包括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 逃避者。 2、任务角色(毛泽东) 包括建议者、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评价者。 3、维护角色(周恩来) 包括鼓励者、协调者、折 衷者、监督者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二)以任务和维护角色为维度可将群体分为四种 类型: 1、任务群体(抢险敢死队) 成员们扮演任务角色 的多而扮演维护角色的少。 对应付紧急情况很合适 。 2、团队群体(超市柜组员工) 任务角色

6、和维护角 色者很多。对于长期目标来说,团队群体是最有绩 效的。 3、人际群体(参加喜宴的客人) 成员们扮演维护 角色的多,任务角色的少。 4、无序群体 (农贸市场顾客)多数成员只顾自己 ,很少关心任务及人际关系。二、群体互动分析社交关系图(分析群体之间的关系脉络)1、 社交网络:一群特定的个体中存在的一系列特 殊联系 2、 簇:存在于社交网络之内的群体 3、 规范性簇:正式群体 4、 自发性簇:非正式群体 5、 结合体:为短暂目的而暂时结合的簇 6、 小集团:更长久且存在友谊关系的非正式群体 7、 明星:关系网最密的人 8、 联络人:联系两个以上的簇不属于任何一簇的 9、 桥梁:属于两个以上簇

7、的人 10、 孤立者:没有联系的人三、群体规范(一)规范的一般特征 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 规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规 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1.具有约束作用 2.具有指导作用 3.通常逐渐形成和改变 4.具有灵活性(曹操割发)群体规范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A.绩效方面的规范B.形象方面的规范C.社会交往方面的规范D.资源分配方面的规范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二)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 1、梁山泊;刘、关、张 2、山东老乡,山东足球队,国家队 3、去干活,去游玩 4、兵出国界 5、罢工,怠工 6、共产党军队,国民党军队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二)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 1、个体特

8、征。成员智力越高,越不愿建立和遵循规 范。 2、群体的构成。 同质群体比异质群体更易确认规 范。 3、群体的任务。 若任务较常规,清楚,则规范易 形成。 4、地理环境。 成员们工作地点近,则易形成规范 。 5、组织规范。 若成员不赞成组织规范,则发展与 组织相对抗的规范。 6、群体的绩效。 成功的群体将维持现有规范并发 展与其一致的新规范。群体规范的功能1、学生守则,假设无学生守则2、做的好或差怎样区分 3、有些事情不能做4、做错了怎么办群体规范的功能1、群体支柱2、评价准则3、约束4、行为矫正群体诱导与控制强化群体规范的原则 1.(向群体成员)解释规范与愿望的一 致 2.奖励(遵循者) 3.

9、帮助(成员怎样做) 4.成员参与建规范 5.驱逐不遵守者群体诱导与控制消弱群体规范 1.联合志同道合者 2.讨论自己的观点与计划 3.防止新群体内部分歧 4.坦言自己的所做作为,不怕压力 5.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群体规范建立的方式1.主管或同时声明 2.群体历史上的特殊事件 3.最初的做法 4.过去延续下来的做法群体规范分析法目的:改进群体的工作效率 三项内容 1.明确规范内容 P160 图 2.编制规范剖面图 3.进行改革四、地位地位指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 注意: 1.地位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工龄、资历、头 衔、实权等。 2.地位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依赖于组织的内 部人事晋升政策。 3.

10、获得地位取决于什么因素会影响群体的绩 效。取决于能力和成就会促进绩效。五、凝聚力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可划分为: 自然凝聚力:人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每一 个人都需要别人,这就是团结的自然凝聚力。 工作凝聚力:群体所承担的任务和通过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 对群体成员都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领导凝聚力:成功而有威望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在 一个群体中,领导经常和群体成员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群 体所承扫的任务,需要领导去组织、指挥,需要成员来执行、 完成,因此,领导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情感凝聚

11、力:群体成员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 间彼此了解,就可能建立融洽、接纳的人际关系,群体就有一 种吸引力。显然,这种吸引力是以情感为基础产生的情感凝聚 力。五、凝聚力(一)影响群体的凝聚力的因素 1、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 当群体成员拥有相似的 态度时,群体的凝聚力强。 2、外部的威胁。外部威胁的存在可以增加凝聚力。 3、群体规模。小群体比大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 4、奖酬体制。以群体为单位奖酬比以个人为单位奖 酬,会导致更高的凝聚力。 5、班组的组合。 以人际吸引、价值观和目标的一 致为基础组成的班组有较高的凝聚力。 6、与外界的关系。与外界隔离的群体有更高的凝聚 力。 7、群体的绩效。

12、一个成功的群体更易发展凝聚力。 8、领导作风。领导者具有民主作风的群体有较高的 凝聚力。五、凝聚力(二)凝聚力的作用 1、满意感。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有更大的满 意感。 2、沟通。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相互沟通的机 会更多。 3、生产率。凝聚力高低与生产率的关系不确 定,还要取决于对成员是积级诱导还是消极 诱导。 4、群体意识。高凝聚力群体易形成群体意识 。六、规模(一)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 不适当地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以下问题: 1、群体资源的总量随群体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但这 些资源不一定都是有用的资源。 2、群体成员不同点增多,因而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 发挥。 3、成员参加活动和得到锻炼、壮大的机

13、会减少。 4、群体人数越多,越需要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 成员的活动。 5、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6、群体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会降低。六、规模(二)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 主张奇数的人认为:发生意见分歧时,可采取投票 表决方式解决。 主张偶数的人认为:意见分歧的双方势均力敌时, 应进一步协商,既使问题和得到解决,又避免人际 关系的紧张。(三)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任何工作群体都应有其最佳人数,也有其上限和下 限。 这取决于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和工种、不同的机 械化程度及工作的不同熟练水平等因素。凝聚力与生产效率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体的内 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的诱导,才能有助 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高内聚力积极引导低内聚力积极引导低内聚力消极引导对照组高内聚力消极引导时间生 产 率沙赫特 实验:组织凝聚力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第一,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 生产率,而且凝聚力高的组织生产率更高; 消极的诱导明显地降低了生产率,而且凝聚 力最高的组织生产率最低。 第二,凝聚力高的组织,若组织规范规定的 生产标准很低,则会降低生产率。 第三,对组织的教育和引导是关键的一环, 不能只靠加强成员间感情联系来提高组织的 凝聚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