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845633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经络(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v概念: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v一、主要功能v1.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v2.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v3. 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第三节 奇经八脉二、奇经八脉各自的循行及功能v(一)督脉:总督、统率v1.循行:v2.功能:v(1) 调节阳经气血“阳脉之海”。v(2) 反映脑、髓、肾的功能。1、督脉:奇经八脉之一,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和督促的作用,因此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2、循行路线:督脉共计28个穴位。督脉主要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以及头正中线上。顺着脊梁骨从下往上走,一直到嘴。脉气起于小腹内,与冲脉、任脉同源,出于会阴部,从尾骨沿着脊柱内上行,

2、到后脑风府穴处进入脑内,联络脑。三、督脉三、督脉-阳脉之海阳脉之海v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关系最为密切,一个在后脊正中,一个在其两旁,共同联系肾脏和脑。同时,督脉还与足少阴肾经和任脉联系,都与阴部、子宫肾、心关联;此外督脉还与喉咙有关。3、打通督脉和膀胱经,是防治众多疑难杂症的万能功法!v若对自己虚弱的身体无从改善,那就先从打通督脉和膀胱经开始!v为什么要从督脉和膀胱经入手呢?因为,这两条经脉可以调动人体肾脏的功能。v前面讲到,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也是身体抵御外界风寒的重要屏障,只要强壮膀胱经,我们的身体便固若金汤!但是,怎样给膀胱经提供能量呢?主要是靠肾,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只是一个通

3、道,本身无动力运行,需肾气的支持才能完成御寒,排毒的功能。所以你加强膀胱经的需求,也就是激发肾脏的供应潜能。v同样,督脉也是如此!督脉是诸阳之气,人体阳气借此宣发,是元气的通道!打通督脉,增加督脉的气血供应,就能激发肾脏的先天之气。v怎样打通督脉和膀胱经呢?方法很多,捏脊法、刮痧法、拔罐法、敲臀法等等。4、督脉的四个重要穴位 命门-强腰补肾壮阳v 位置: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跟肚脐在同一水平高度。v作用:壮腰补肾,温补脾肾,v可以治疗腰部虚冷疼痛、遗尿、腹泻、以及女性虚寒 性的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等v方法:用手掌擦命门,每天3分钟,直到有一股热感 通过皮肤向里渗透为止。 风

4、府-祛除头痛v位置:后发际正中以上一横指的凹陷中,顺着脖子后面正中间向上摸,到脖子和头交接的地方有个凹陷的地方即是此穴。v作用: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头晕等,以及高血压 引起的头痛、眩晕、颈椎病引起的颈部神经,肌肉疼痛等都有很好的作用!v点按风府穴,或沿前额的神庭,头顶的百会穴、风府穴按揉,会瞬间缓解。 百会-降压穴v位置:将大拇指插进耳洞中,两手的中指朝头顶伸直。然后像是环抱头顶似的,两手手指按住头部,两手中指指尖相触之处,即时百会穴。v作用:百会有“三阳交会”之称,即是三阳经与督脉、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v其功能是开窍醒脑,回阳固脱,升阳举陷。主治头痛、晕眩、中风失语、

5、癫狂、泄泻、健忘、不寐等。现在治疗中风记忆力下降时都要选百会穴。v降血压:手掌紧贴百会穴呈顺时针旋转,每次做36圈,可以宁神清脑、降血压。v美发:将食指或中指按压在百会穴上,逐渐用力深压捻动或轻柔和缓的揉动,然后用空拳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三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头皮的抵抗力,减少脱发短发,起到美发的作用。 神庭-安神醒脑不眩晕v位置:神庭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一寸为一横指)v作用:对头痛眩晕、失眠、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有很好的疗效v方法:用两手的食指或中指的指肚交替从印堂穴向上推至神庭,并在印堂和神庭上加重力度点按,可以安神定志,治疗失眠,心悸、缓解疲劳。v(二)任脉:担

6、任、妊养v1.循行v2.功能:v(1) 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2) 任主胞胎-调节月经,促进生殖功能,与妊娠有关。3、任脉的五个重要穴位 关元-第一性保健大穴。v位置:人体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下方四指处,就是此穴。v作用:关元穴,同时为任脉穴位、小肠募穴和足三阴会穴,所以足三阴、小肠、任脉这些经行部位发生的疾病都有疗效,有培补元气、肾气、暖下元的作用。对各种妇科病、男科病均有很好的疗效。v古人说此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从古至今,此穴作为人体保健大穴,与足三里齐名。 气海(丹田)-人体性命之祖。v位置:身体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下1.5寸,可以先四指并拢取脐下三寸(关元穴),中点即

7、是气海穴,又称丹田(另说在两肾之间中点)v作用:丹田穴与人的元气相通,是元阳之本,真气发生之处,是人体生命的动力源泉。此穴能鼓舞脏腑经络气血的新陈代谢。使之流转循环自动不息,生命得以维持,故又有“性命之祖”之称,又称为“十二经之根”,“五脏六腑之本”。又因为丹田是呼吸之门,又是任、督、冲脉所起之处,全身气血汇集之处,又称为“气海”。如果“气海”充实,则百病可治,永葆强壮。 神阙(肚脐眼)。神是心灵的生命力,阙是君主所在的城池的大门,神阙又有命蒂之称,神阙有任、带、冲三脉通过,联系五脏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气血阴阳发生异常,可以借刺激神阙穴来调整全身,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状态。指压保健:中指隔衣

8、放在肚皮上,力度最好有一定的压迫感,又不太难受,自然呼吸100次以上,每天睡前按压一会儿。履腹保健:速绕肚脐履腹,右转30圈,左转30圈,每天若干次!v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即上身前面正中的骨头最下缘和肚脐眼连成的中点! 中脘穴中脘穴-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作用:中脘穴,即是任脉的穴位,也是胃的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地方,还是腑会,所以对六腑(胃、大肠、胆、三焦、膀胱)的疾病尤其是胃病有很好的疗效。它的作用又可总结为健脾和胃,通腑降气。按中脘穴可以防治胃痛、腹痛、腹胀、反胃、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及泄泻等疾病。“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还可减肥!掌按、按压

9、即可。 膻中穴(中丹田)位置:膻中穴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的中点又称中丹田。丹田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作用:膻中穴是心包募穴 (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肠等作用,能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任脉穴位,个个是保健要穴!v(三)冲脉:冲要v1.循行部位v2.功能:v(1)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v(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冲为血海” 。

10、v(四)带脉v1.循行v2.功能:约束纵行诸经,调节脉气;主司妇女带下。v(五)阴阳跷脉v功能: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v(六)阴阳维脉v功能:维络诸阳诸阴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v一、经别v别行的正经(离、合、出、入)v生理功能:v1.加强表里经在体内的联系v2.加强体内外、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v3.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v4.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v5.加强足经与心脏的联系v二、别络(十五、十六别络)v功能:主导细小络脉,维系表里两经。v三、经筋v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v四、皮部v十二经脉之气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经络学说的应用(一)阐释病理变化1.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二)指导疾病的诊断1.循经诊断2.分经诊断(三)指导疾病的治疗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2.指导药物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