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地方戏曲1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844707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其他地方戏曲1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其他地方戏曲1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其他地方戏曲1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其他地方戏曲1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其他地方戏曲1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其他地方戏曲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他地方戏曲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目录: 黄梅戏 越剧 评剧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种,发 源于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流域 (上至皖鄂交界的大别山地区,下至安 徽安庆宿松、岳西、太湖、望江、潜山 、怀宁、安庆市区、枞阳、桐城及安徽 池州在内的广大皖江流域),并最终以 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 、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怀腔或府调等,现 主要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 。黄梅戏的定名与源头 : 黄梅戏的最早源头是来自湖北与安徽交界的大 别山地区(目前此观点较为普遍)。清朝乾隆 时期,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大别山采茶调传入 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 结合,并用

2、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 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 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 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 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代表作: 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 、夫妻观灯、打猪草、纺 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黄梅戏剧照越剧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 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 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 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 上海、江苏、福建等江

3、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 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 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 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 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服装: 20世纪20至30年代绍兴文戏时期,受上海京 剧衣箱制度影响,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 开始分开。主要演员穿“私彩行头”,由主要演 员负责添置;一般演员及龙套、宫女等群众演 员,穿“堂中行头”,这类行头由班主或香衣班 头出资租借。由于当时观众既要看演员又要看 行头,促使一些名演员竞相炫耀私彩行头,有 的小旦演

4、出时,在一个晚上连换10多套服装。 有人称这时的越剧服装是“杂乱无章”时期 越剧的代表曲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王老虎抢亲、五 女拜寿、红楼梦、西厢记、天上 掉下个林妹妹、玉堂春、血手印、 打金枝、玉蜻蜓、碧玉簪、珍 珠塔、祥林嫂、西园记、春香传 、白蛇传、孟丽君、李娃传、 盘妻索妻、盘夫索夫、柳毅传书 、沙漠王子九斤姑娘陆游与唐琬 、孔雀东南飞、追鱼、情探等。 越剧剧照评剧 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 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 戏“,又有“平腔梆 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 、”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

5、蹦蹦戏在上海演出 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 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 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 “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 播于全国。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 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评剧的代表作: 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 龙枪毙骆虎、 小女婿、刘 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 以及金沙江畔、夺印、野火 春风斗古城、山里人家疙瘩屯 黑头与四大名旦贫嘴张大民的 幸福生活等优秀现代剧目。 评剧剧照问题时间:1、问:黄梅戏是哪的主要戏曲呢?答:安徽。 2、问:请说出三个越曲的代表曲目。答:红楼梦、西厢记、天上掉 下个林妹妹、玉堂春等 3、问:评剧还有什么称谓呢?答: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 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 评戏“等称谓。 本组组员:常可欣、王丽娜、韩雨和、 吴羽嘉、郭艺婷、孙雯、闫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