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和诗词曲五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9839559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X 页数:8 大小:34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东阳马生序和诗词曲五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送东阳马生序和诗词曲五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送东阳马生序和诗词曲五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送东阳马生序和诗词曲五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送东阳马生序和诗词曲五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和诗词曲五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和诗词曲五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的 l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和虚词。 3.学习翻译文言文。 4.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重点 :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和虚词。 3.学习翻译文言文。 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教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录音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古代劝学名言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 少伟男。”孟 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

2、们善于化苦难 为动 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1 分钟)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3 分钟)1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 文注释,教师适当补充。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 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 生平,或成书过 程与宗旨,为阅读 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 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 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 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整体感知(28 分钟)朗读课 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3、1教师播放朗读带 ,学生听读课 文,注意字音和停顿。(7 分钟) 2学生自由朗读课 文。(12 分钟)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 文和学生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 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 象为标 准。要求学 生在自由朗读时 ,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 和句子。 3检测 自读效果(7-9 分钟) (1)指名学生朗读第 1 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 1 段。(以分小组比赛形式完成,限 制时间为 不超过 4 分钟)(3)教师评 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四、强化训练

4、 (7 分钟) 朗读第二段,然后自译。独立完成。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 2 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3 分) (2)交流自译情况(4 分) (设计 意图:进行克服困难的实践,培养独立学习能力,进行思维的敏锐性训练 以及独立思维的养成训练 。) 五、整理思路,盘点收获。(2 分) 涉及文化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即:研读古文的方法)。 设计 意图:培养学生及时整理知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条理思维的能力, 进行逻辑 思维能力的基础性训练 。(如:古文研究可以采用本课模式“读文 解字懂句解篇) 六、回顾课 文。(3 分钟) 齐读课 文 (设计 意图:再次熟悉课文,加深记忆 ,巩固“

5、五”的成果,更好地达成本课文 的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七、作业(1 分钟)(1)熟读课 文并试背 1、2 两段课文。自己独立翻译第 3 段 (设计 意图:巩固课堂效果,继续进 行学习习惯 、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0 分钟) 1、课文第 1、2 段的记忆 情况 2、全篇课文的朗读情况。 (设计 意图:照应上课时 ,把握学生课下情况,判断学生的学习态 度为本堂可课 的展开作预备 。) 二、交流课下研读情况(10 分钟) 1、自由交流翻译(同桌、前后桌)。(意图:查漏补缺,取长补 短。) 2、自我表现。点名或自告奋勇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意图:了解独立翻译情 况,及

6、时订 正错误 ,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继续 培养自我表现的意识。) 然后教师进 行评价,要求学生按照“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3、学生齐读 第 3 段。 4、学生齐读 全文。三、品读课 文,鉴赏课 文内容(10 分钟) 预设问题 1、要求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默读第 1 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 条件的艰难 的?请引用课文中 的原句回答。 3、提问:与作者读书时 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 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 的? 4、提问:通过这 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 是什么呢?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四、学习迁移 10 分钟 总结 、扩展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

7、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 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求,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 生的谦虚好学, 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结合课文,谈谈 自己读书应 有怎样的苦乐观 。 设计 意图:达成情感目标,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 。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 文第二段。 2 搜集古人“嗜学”例子。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 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 文。 课前准备 1查阅资 料,了解这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以备课 堂上交流。 2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课时 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 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这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 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化品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师导 学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 迁二十三年(实则 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 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 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朗读 阅读 理解 要求学生参照注释,解释诗 歌内容,谈谈 自己的理解。 思考并提示: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

9、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 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 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 情。 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 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3颈联 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 的愤懑 :“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 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 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 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 人心胸豁达。 4结合标题 ,谈谈 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 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 人虽遇

10、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 的思 想境界。 (要帮助学生揣摩诗人的内心感受,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变成诗 歌翻译)赤壁教师导 学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 ,虽有经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 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 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 ,把周 瑜的成功归为 偶然机遇。观点不同于史家的评论 ,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 心中的抑郁不平。 朗读 阅读 理解 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 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 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 英雄。认为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 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

11、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 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 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 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 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 。由叙事引发议论 。 作业 背诵这 两首诗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过程设计 过零丁洋 教师导 学 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 机,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 和,被扣,冒险脱逃。后继续转战 抗敌,以图兴 复,

12、然 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 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 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 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 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 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 ,“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朗读 阅读 理解 思考并提示: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 一是读经书 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2颔联 “风飘 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 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 伶仃。 3颈联 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

13、自身处境的自怜、 哀怨。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水调歌头教师导 学 这首词是苏轼 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 团聚,心情可以想像。但词中由抑郁忧伤 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 ,表明了作者积 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前人曾有论: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一、朗读 二、检查预习宫阙 (qu) 绮户 (q )玉宇(y ) 无眠(min)朱阁(g) 婵娟(chnjun)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

14、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 年),当时词 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 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 (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 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 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 的深情。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 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 人(抒情)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 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 绮户 虚景:宫阙 (琼

15、楼玉宇) 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团圆 (人圆)讨论 概括:联想:明月(月圆)想象:明月宫阙 4、小结 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 人(抒情)琼楼玉宇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 人的思念。五、诵读 品味,领会诗情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 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 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 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

16、句。 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 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 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 一种朦胧美。 我也爱这 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 ”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 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山坡羊潼关怀古思考并提示: 1给这 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 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 感之情。 4怎样理解“宫阙 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5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