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833671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9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三章 流行病感冒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流行病教研组流行病教研组第一节 病原学第二节 流行特征第三节 流行过程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第五节 几种重要的流感(自学)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多形性有包膜病 毒,多为球形,直径80 120nm。病毒颗粒结构由外至内分为三层。最外层有 两种表面抗原,即血凝 素(HA)抗原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第一节 病原学图23-1 流感病毒结构示意图(Murray et al,1990)分类根据流感病毒内抗原的抗原特异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 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根据甲型流感病毒HA和NA抗原结构及

2、基因特性不同可 将其分为若干亚型,HA有16个亚型(H1H16),NA有 9个亚型(N1N9)。流感病毒不断引起流感流行,主要是其HA和NA的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异所致,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流感流行的规模。 变异种类l抗原漂移 变异机制l基因突变抗原变异l基因重配l抗原转换 抵抗力l对热敏感,冷冻干燥后可长期保存l一般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 致病性甲型 人类和多种动物乙型 感染 人 丙型 人和猪(致病性较弱)致病力 体液免疫l血凝素抗体 l神经氨酸酶抗体l核蛋白抗体 细胞免疫 局部免疫 免疫力全球流行概况 第二节 流行特征流行概况表23-2 20世纪3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的特征流行年份源发地病毒

3、 类型 估计超额死亡 数(万)主要感染 人群GDP损失 (%)19181919 西班牙流感不明H1N120005000青年-16.92.419571958 亚洲流感中国南方H2N2100400儿童-3.50.419681969 香港流感中国南方H3N2100400各年龄组-0.4-1.5(WHO,2009)l不可预见性,大流行间隔无规律可循,流行发生与 否主要取决于病毒变异和人群的相应免疫状态l新亚型出现后,人群普遍易感,波及范围广,但各 年龄组发病率不同l季节性流感,南方可出现夏季和秋冬季两个流行高 峰,北方有明显的冬春季流行高峰l国内、外流行的病毒抗原性基本一致 我国流感流行概况 表23-

4、3 19531999年我国流感流行情况与病毒型别(李立明 ,2003)流行分布 超额死亡率l流感的超额死亡率即流感流行高峰期的观察死亡率与非流行期死亡率基线之差。l研究流感超额死亡率有助于了解流感流行的严重程度及其疾病负担,掌握流感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在不同人群和地区的流行特征,从而指导流感疫苗的应用。 时间分布 l 季节性 l 周期性 l 长期变异 人群分布 l 男女之间发病率没有差异 l 儿童感染率最高 l 年龄 发病率 地区分布世界各地均可发生,各地的发病率差异较大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l 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l 隐性感染者虽无临床症状,但仍能短期排毒,且活动不受限制,其传染源作用不容忽视 动

5、物传染源 l 动物流感与人类流感关系密切第三节 流行过程传染源 主要经飞沫传播 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触摸口腔、鼻腔或眼睛获得感染传播途径 人普遍易感,男女之间易感性没有差别 新生儿的易感性高,感染后症状重,病死率高 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感染后往往使病情加重,甚 至导致死亡 各型流感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不同亚型间仅有 部分交叉免疫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l 温度和湿度 l 自然灾害 l 动物性因素 社会因素l 人口密度l 居住环境 流感大流行的准备理念包括:l全社会参与l加强监测和信息沟通l疫苗准备l开展疫情初期的围堵工作l严重性评估全球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

6、施 监测目的 l 掌握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早发现疫情 l 掌握流感病毒的分布和变异情况 l 掌握人群免疫水平变化情况 l 评价疫苗效果 l 为流感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制措施提供 科学依据 l 不断筛选新的疫苗代表株疫情监测监测内容 l流行病学监测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 流感暴发疫情监测 l病原学监测监测注意事项 l注意研究样本 多个研究样本是否可以综合分析l临床病例的确诊 明确诊断依据疫苗接种可以部分预防季节性流感和流感大流行,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疫苗种类l 灭活疫苗 l 活疫苗 l 其他 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疫苗流感疫苗l疫苗种类的选择l疫苗接种对象l接种疫苗的

7、时间选择 疫苗使用 12岁及以下儿童严禁使用全病毒疫苗 12岁以上人群可使用全病毒、裂解或亚单位疫苗 重点人群对65岁及以上的人群,慢性病患者及体弱 多病人的 有流感并发症高危险性人群 一般人群所有希望减少患流感可能性而非接种禁忌 者 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l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疫苗接种反应 局部反应 全身反应 l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 疫苗株与流行株之间的抗原性差异 抗原成分 l药物预防理想的药物:l长期使用而无毒副作用l对甲、乙、丙三型流感均有效l效果不因病毒抗原变异而变化l用药者感染后不出现症状却形成免疫临床用药l奥司他韦 扎那米韦l金刚烷胺 预防策略l 采取加强监测、免疫预防为主的综合

8、防治措施l 加强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工作质量l 扎实抓好流感监测的核心任务 l 制定国家流感疫苗免疫指导性方案,作好重点人群 免疫 预防措施 l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l 对接触者的措施 疫情暴发的控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第五节 几种重要的流感 流行概况 l全球流行概况1997年,在我国香港特区3个农场发生家禽H5N1流感 ,并导致了18人感染发病,6人死亡,首次证实高致病性 禽流感可以危及人的生命。2003年2月,H5N1病毒开始 在部分东南亚国家禽类中广泛循环,数月内迅速波及8个 国家。自2003年起,截至2011年10月10日,全球共报道566 例确诊人禽流感病例,死亡332例。

9、人禽流感疫情已波及 越南、印尼、泰国、中国、土耳其等15个国家。l中国流行概况卫生部追溯诊断的结果证明,中国大陆目前已知最早的经实验室确诊的人禽流感病例发生在2003年,截至2011年8月9日,中国大陆确诊病例达39例,其中死亡26例。l 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 家禽,但不排除其他禽类或哺乳动物成为传染源的可能 l 传播途径 禽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 禽类、人禽流感患者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以及直接 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 l 易感人群一般认为任何年龄人群均具有易感性。与不明原因 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 高危人群 流行过程l

10、 控制传染源l 阻断传播途径 l 保护易感者 预防策略与措施 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 加强对病例的管理 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 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 疫苗接种 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甲型H1N1流感流行概况l全球流行概况2009年4月1123日,墨西哥、美国相继出现甲型H1N1流感 病例,疫情在数日扩散至11个国家。WHO于2009年4月27日宣 布将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从3级提升到4级,4月29日提升至5级 ,6月11日提升至6级,这是41年来WHO首次发布最高级别的 传染病流行警告,意味着甲型H1N1流感进入全球大流行。截止到2010年8月1日,此次流感大流行全球共214个国家和 地区报道了实验室确诊的

11、甲型H1N1流感病例,确诊死亡病例 达18449例。l中国流行概况2009年5月11日,中国内地发生首例确诊甲型H1N1流感 输入性病例,5月29日,广东省发现内地首例二代病例。在6 月11日中国内地出现不明原因本土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确 诊病例陆续增多,并很快扩散至全国各地,并在不同流行阶 段呈现出相应的特点,56月以输入性病例为主,68月开 始出现本土感染和传播、社区扩散和蔓延,910月疫情快速 上升,1112月达到高峰。截至2010年8月10日,全国31个省份累计报告甲型H1N1 流感确诊病例128033例,死亡805例。流行过程l传染源l传播途径l易感人群 病人 无症状感染者 经呼吸道飞沫与空气传播 经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接触传播 经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物品传播 普遍易感 慢性病患者、孕妇、肥胖者、婴幼儿和老人等易 成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的高危人群预防策略与措施l疾病监测l药物干预l疫苗接种l增加社会距离l国境检疫l信息沟通和公众健康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