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82850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学校的希望,但其身心健康正处于发展的不稳定阶段,所以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师生的具体情况。坚持以人为本,以让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精心构筑教育平台,着力整和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使我校该工作呈现出健康发展的势头,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建立健全组织,统一思想,强化认识 由于种种原因,当

2、前社会上、校园内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依然存在,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且呈现出低龄化、智能化的特点。鉴于目前的这种状况,学校在紧抓教学质量的同时,高度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 长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工作。为此,学校专门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综治副校长任副组长,校行政领导、各班主任、政治课教师、心理健康课教师为组员。由校长室督查,各部门具体操作,广大教职工协同配合,形成一个立体的教育管理网络,力求让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尽可能地消化、遏制在萌芽状态。 领导小组督促政教处、总务处、大队部定期组织班主任、课任教师、后勤

3、工作人员、团员干部学习新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小学生自我安全防范常识。要求各部门一定要做到思想认识和行动的高度统一,使“ 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 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日常工作要求各部门有计划,工作过程有记录,工作信息要做到学校、学生家庭双向反馈。确保该项工作不留于形式,要有实效。 二、加强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以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小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可模仿性、塑造性、个性伸展意识、自我表现欲强,情绪变化明显。针对这一特点,学校要求广大教师要能适应新课改的精神要求,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

4、树 立“ 民主、和谐”的师生观,不断完善考评机制。自觉以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道德魅力去感召学生。 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我校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未保法等法律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广大教师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对业务精益求精,做到思想上和行为上保持一致;语言上讲文明;行动上遵纪守法,诚信守时;穿着上肃穆端庄,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学习上做学生的伙伴,生活上做学生的知己,初步铸就了一支“师业清、师德慈、师风正、师心强”教师队伍。教师高尚的师德,良好的师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为“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 长”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

5、基础。 三、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作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 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对做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 负有重要责任。 长期以来,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德育的主渠道。我校广大师生牢固树立“ 教书育人、以人 为本” 的思想。各任 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资源,不断改进教法、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培养真、善、美的品质和情操。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光重视知识的正确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兴趣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赢。 四、

6、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以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 城郊小学不比城市小学的学生,信息面、知识面相对要狭窄些,但同样具有可塑性、伸张性强的特点,而且学生的精力充沛,业余时间无从打发,所以,开辟第二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进行个别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1、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施,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学习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常识;观看不尊重知识、不努力学习的严重后果个案以及迷恋网吧、校园暴力事件的危害性的事例,并组织学生讨论、写观后感,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组织音体美等兴趣小

7、组开展活动,发挥了学生的特长爱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才干和知识,陶冶了情操。 3、学校利用班会、学生会、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 、“日常行 为规 范” 的教育,请班主任教师召开“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 的主题校会;请思想品德课教师开设“ 如何交友” 、“如何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讲座;在学生中开展“ 远离毒品、 远离暴力、远离网吧 ”的征文活动; 4、邀请竟成派出所黄龙同志(综治副校长)给师生作法制报告,以案释法,对师生很有教育意义,增强了师生的法律意识。邀请区老干部来学校作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报告,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加强校园文化

8、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浓厚的文化氛围、洁净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觉规范个人的行为,做到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完美融合。 学校想方设法用好宣传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栏目的编排、设计;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开展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活动;结合生物课活动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认养绿树、草坪等活动,激发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奋发向上、讲究卫生、爱护环境、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学校的“环 保小卫士 ”每天对校园卫生进 行检查评比产,净化、美化了环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六、整合德育资源,拓展德育阵地 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特点和成长的规律,结合

9、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我们整合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做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积极发挥广播站、宣传栏的作用。宣传栏鼓励学生自己撰稿、书写;广播站鼓励学生积极投稿,表扬好人好事;这些对学生的健全成长都有巨大的教育作用。 2、升国旗仪式。利用国旗下演讲,对学生进行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3、学习园地。各班教室都设有学习园地,这是各班学生学习、教育、生活的园地。本学期以“构建和 谐班级” 为主题,目前各班已举办了三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园地,学习园地就像一个百花园,激励同学们全面发展,不断进步。 4、积

10、极开展学生集体活动。学生的集体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积极健康的竞争意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意识等。我校举行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还经常举行班级篮球赛、拔河比赛、游园活动等,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增强了学生自信心,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七、真情温暖“留守学生、 贫困学生、特殊学生” 贫困学生、留守学生在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是辍学、失学、违法犯罪的主流,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对象,是做好“ 保 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核心内容。学校对于留守学生、贫困学生的态度,并不是不管不问,或直接推向家庭。而是倾

11、注更多的温暖、关怀、教育。 1、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措施主要有;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以班级为核心,摸清留守学生数量,了解他们的状况,登记存档。 (2)实现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定期与留守学生谈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课任教师电话号码,加强了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有序地强化学生文化习惯养成训练,组织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实现由纪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 2、关爱贫困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我们今年共争取了“ 方

12、玉金助学金 ”“校友会助学金”“黄仲箴助学金”共四万多元,资助了七十多位家庭贫困的学生。另外学校积极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给予相应的减免,我们还不定期的在生活上给以关心、扶助,在精神上给予宽慰、鼓励,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校、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放弃他们,相反却在更多地关心、照顾他们。此举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关心特殊生。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网络痴迷者,学习困难者,生活困难者,严重心理障碍者和经常违纪等学生的教育管理。大队部每学期初把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特殊生帮教情况记录表分发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针对存在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帮教措施,对学生进行疏导、帮扶,及时地消除问题学生的不安全因素,避免了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