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绪论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9823293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绪论(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基础主讲人:谢晓芳2013年秋季学期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医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2、中医的生理学:脏腑经络气血津精理论 3、中医的病理学:病因病机理论 4、中医的诊疗学:辨证与治则本节的主要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1、中医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2、中医学的发展简史内经、伤寒论、代表医家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辨证论治绪绪 论论一、中医学概念:是产生于中国的,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治、养生等,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自然科学古代解剖生理学哲 学精气/阴阳/五行社会科学传统文化综 合 体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2、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以上四大经典标志着中医理、法、方、药学 术体系的建立。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理论为医学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2、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起源(原始社会 夏商周 )神农 黄帝 伏羲 误食植物认识药物 受伤包扎外治疗法 烤火疗伤灸法起源最早的医疗器械:砭石砭针骨针铜针银针现代针具、手术刀 西汉金银医针针刀哲学思想:八卦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精气、阴阳、五行整体观2、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春秋战国 秦汉 ) (1)黄帝内经 记录黄帝与属下医官(主要是歧伯)的问答,讨论生老病死,防治养生等原理。经常道、

3、规范 歧黄之术:是后世出于对黄帝、歧伯的 尊崇,以歧黄之术代指中医医术,同时强调了 黄帝内经举足轻重的地位。黄帝内经包括两部分:素问阴阳五行、脏腑理论等灵枢经络腧穴、行针治疗等黄帝内经的意义: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经验积累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2) 难经 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 针法。意义:在脉诊和针灸治疗方面补充了内经不足 ,确立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师从长桑君(3)伤寒杂病论 东汉医圣: 张机,字仲景分两部分:伤寒论 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辨杂病意义:创立了辨证论治理论,是第一部临床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

4、完善。 (4)神农本草经意义: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书于汉魏,托名神农。 收药365种,集东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3、发展(晋清 )晋、脉经王叔和最早的脉诊专著;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最早的针灸专著;隋、诸病源侯论巢元方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侯学专著;唐 、千金方孙思邈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无择创三因学说 金元四大家:A、刘完素(河间):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火热论寒凉派B、 张从正(子和):“邪去则正安”攻邪论攻邪派C、李杲(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补土派D、朱震亨(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论滋阴派明代:赵献可、张

5、介宾 创命门学说吴又可温疫论创戾气学说清代: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创三焦辨证温病学说四、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本义: 指事物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事物自身各部分 事物与事物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内外环境是一个整体中医的“ 整体观”内涵:指导意义 “ 整体观”作为中医的一种主要思维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辨证、治疗、养生等各方面。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五脏一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构成一个整体(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经络)形神一体观:脏腑经络气血与精神思想构成一个整体(2)病理: 体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上。 局部局部: 如肝

6、病眼疾、头疼整体: 如脾胃病全身气血亏虚“有诸内者,必形诸外”(3)诊断:五色诊、舌诊、脉诊,皆由外知内,由局部知整体。“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全息论 一个局部能反映全部整体的信息(4)治疗从整体出发治疗局部病变通过局部治疗影响整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自然环境对人生理的影响:如: 气候影响人体气血引起脉象、汗液、情绪等改变。“天人相应 、天人一体”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环境因素对人病理的影响:如:昼夜晨昏影响阳气盛衰引起体温、情绪精神等 变化 病情轻重变化(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人际关系影响情绪、心理影响脏腑机能导致发

7、病或病情波动二、辨证论治 病人的生理发生异常的全部病理过程的概括。 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包括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反映了病变的本质即病机。1、病、症、证的概念A、不同的病、症可能有相同的证。证病1病2病3症状 1症状 2气虚证感冒便秘胃下垂头痛恶寒乏力腹胀三者的区别与联系:临床意义异病同治B、同一种病、症可能有不同的证。病证 1证 2证 3症状 1 症状 2感冒风寒证 风热证 气虚证头痛 恶寒 头痛头痛临床意义同病异治2、病是全程的,证是阶段性的;症是表面的,证是本质的;证会随着疾病的进退而变化,能更准

8、确地反映当时的病理本质。1、 中医书籍中病与症的名称有些是相同,如便秘、头痛、腹痛、咳嗽、呕吐等。注意点:2、辨证和论治的概念(1)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辨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邪正关系等,得出证候的结论。(如外感风寒、肝风内动、肺肾阴虚等)(2)论治: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据方施治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不能片面地强调辨证论治,辨病可对病变的规律和转归有一个总体认识,能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因此 应“以辨病为先, 以辨证为主”,辨病辨证相结合 。# # 某些单纯的病,如骨折、蛔虫、白内障等只需辨病治疗。1、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其特点2、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著作3、金元四大家的主要学术观点4、中医整体观的主要观点5、病、症、证的区别与联系本节的重点:本节的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