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981856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李为民当前,通货膨胀已成为举国瞩目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其成因,以制定相应对策,关系到通货膨胀能否抑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有关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界已有诸多讨论,有“需求拉动说”,有“成本推动论”,有“政府行为说”。之所以众说纷纭,我以为各派各家多是出自注重从某一个侧面对通货膨胀问题进行诊断,间或也有把诸多因素平列起来加以分析的,但大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现象,因而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有直接、间的原因,有现实、历史的原因,有经济的、体制的、宏观调控思想的原因。一通货膨胀首先是一个货币问题。直接具有因果关系的是,货币发行量多,其

2、实质是指人们持有的货币总量超过了社会生产能力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原有价值的总和,从而引起商品和劳务总的物价水平持续上升,最终导致货币贬值。在这里,货币发行量过多,超过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形成通货膨胀的内在原因(亦称间接诱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投资膨胀,挤了国家财政,挤了银行信贷,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迫使银行多发货币。近几年,我国投资规模过大,大大超过了国家财力和物力,据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一项建设成就表明,在过去的九年(19781987 年)里,全国投资 16441 亿元,建成基建和更新改造项目 60 多万个,新增固定资产 8295 万元,九年中,固定资产投资递增 20

3、 以上,而在此同期,我国国民收入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则分别只为 9.3%和 8.6%。投资规模过大,成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一个诱因。1978 年1986 年累计,社会总供给约有 10450 亿元,而需求却是 19000 亿元,供比需少 8550 亿元,供仅占需求总额的45%(经济研究1988 年第六期)。这就加剧了生产资料供应紧张,连指令性计划的原料都供应不足,因而企业不得不到市场上争相抢购,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受市场规律作用,生产资料价值岂能不涨。例如钢材,1987 年普通钢材平价已由 1978 年的 670 元一吨,涨到 890 元一吨,市场价格则由 1400 多元涨到 2000 多

4、元,分别涨了 133%、143% 。投资规模过大,反映到银行,则是银行净贷款(银行各项贷款与各项存款额之差)增长过快,1990 年,银行净贷款额 753 亿元,到 1986 年上升到 2208 亿元,六年增长了 2.93倍。必须指出的是,笼统地讲投资膨胀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内在原因是不科学的,应当对投资情况再作分析。在银行贷款中,增长最快的是固定资产贷款,1980 年为 55.5 亿元,1986 年达 1005.7 亿元,六年增长了 18.12 倍(比同期银行净贷款额增长速度多近 16 倍)。近两年,我国投资格局与过去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如下特点:(1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全民所有制

5、单位所占比重下降;(2)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所占的比重下降;(3)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的比重下降。现在,全民所有制单位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经降到 20%以下(求是 1988 年第七期)。统计资料还表明,“六五” 期间,我国预算外资金每年平均递增速度在 22%以上,是同期国家预算和国民收入每年平均递增速度的 1倍多。1986 年国家财力为 3924 亿元,其中预算外资金为 1737 亿元,占国家的总财力的44.3%,是国家预算的 80%(经济与管理研究1988 年第五期)。另外,在投资结构中生产性投资所占比重在

6、缩小,“五 五” 期间生产性投资为 73.9%,“六五”期间为 57.4%;非生产性投资则在增大,1985 年,非生产性投资占总基建投资的 43.1%;而在生产性投资中,加工业投资偏大,能源原材料工业和农业投资比重偏低。可见,非全民所有制单位预算外基本建设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了大头,加上非生产性投资比重增大,成为这次投资膨胀的主要特点。投资膨胀,引起经济过热,今年 18 月工业增长速度高达 17.5%,九月份为 20.2%。这样一来,由于生产资料涨价,银行贷款偏松,据估计,今年前九个月约多发放开了贷款450 亿元(经济学周报1988 年 11 月 6 日)。最终,形成了投资膨胀生产资料

7、价格上涨银行信贷失控多发货币投资膨胀的恶性循环。二是消费膨胀,使供求缺口拉大,推动消费资料价格上涨,为保证职工生活水平不因价格改革而下降施行高补贴,诱使国家多发货币。所谓消费膨胀,即指生活消费的增长超过了生产增长,形成供求缺口。近年,我国供求缺口不断拉大,1978 年1986 年累计,社会总供给约为 32500 亿37500 亿元,而社会总需求达 54000 亿元,供求差额高达 16500 亿元21500 亿元,其中,消费需求约为 29000 亿元,而供给则只有 24070 亿元,供求差额达 4930 亿元(经济研究1988 年第六期)。在我国,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集团消费。从个人消费看,通

8、常人们的认识是,职工工资、奖金、居民货币收入增长大大超过了同期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例如 1979 年1986 年,我国人均收入增长 10.8%,不仅高于国民收入年均增长 8.9%速度,而且高于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 6.5%的速度,同期消费基金增长 10.1%(经济体制改革内部参考1988 年第一期),因而认为构成了消费基金膨胀。但统计数据同时表明,在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的增长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积累率由 1983 年的 29.7%上升到 1984 年的31.2%,1985 年更是高达 33.7%,消费率则由 70%分别下降到 68.8%、66.55% (经济体制改革内部参考1988 年第

9、二期),因而不能算是消费基金膨胀。在我国,职工全部收入除一部分消费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储蓄,一部分保留在群众手中(约有 1000 多亿元),并没有完全进入消费,例如城乡居民储蓄由 1983 年的 11.5%上升到 1984 年的 15.79%、1985年的 15%。1987 年年末储蓄存款额达 3000 多亿元,这部份个人消费之外的储蓄存款和群众手中的游资,只能算是一种潜在的消费可能,一般来说,不遇什么特殊原因(如象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群众担心货币贬值,一个时期大量抛出抢购商品),不会大量进入消费(近几年来,群众以储蓄防灾、破产,有备于今后子女教育的意识逐渐增强)。事实也是如此,1985 年,每户

10、城市居民家庭工资总收入为 2526 元,消费支出为 2797 元,收入与支出,出现-271 元,但假如加上现已占职工货币收入 30%其它的工资收入,除可以冲掉这多支出的 271 元外,还有相当部分,或者存入银行,或者保留群众手中,并未完全投入消费,因此,就一般情况下,个人消费不能算是膨胀(当然也不能算个人消费低),这样认识,似乎较为接近事实。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广就业的制度,职工人数在逐年增长。据世界银行关于中国长期发展问题和方案报告预测,今后中国每年要安排 1000 万新增劳动力就业,这样每年至少需要 400 亿人民币的投资。必然在个人消费的总量上年年有增大。再者,由于投资膨

11、胀,目前全国有一支近 1900 万职工的建筑大军,每年光工资、福误利性开支大约需要 475 亿元。据有关部门测算,现每百元基建投资中有 40%直接、间接转换为消费基金。从社会集团消费上看,19831987 年,社会集团消费平均每年递增 21.2%,1987 年金额已达 553 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 24%。社会集团消费增长超过正常速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集团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1987 年,国民收入比上年增长 12%,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 13.5%,而社会集国购买力比上年增长16.2%;二是社全集团购买力的增长超过职工工资增长速度,1987 年 110 月

12、,社会集团购买力增长 20.2%,职工工资增长 13.5%,农民现金收入( 19 月)增长 14.6%,而在19811987 年的消费品零售额中,除 1981、1985 年两年社会集团购买力指数低于居民购买力指数外,有五年均高于居民购买力指数(求是1988 年第六期)。这说明集团消费在新增社会消费基金中超过新增的居民消费,成为膨胀的主要原因。可见,消费膨胀,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投资膨胀转化为消费膨胀的部分,以及新就业增加的消费部分;一是不断增大的社会集团消费。个人消费以其“外延”,社会集团消费以其“ 内含” ,两股力量合起来推动了消费品价格上涨。为避免、减少职工生活水平下降,国家不得不

13、拿出大量资金实行补贴。1978 年1986年,全国价格补助累积金额约为 2458.32 亿元,相当于这些年财政收入的 19.8%。1979 年改革以来,已有八个年头,每年价格补贴金额都很大,增加也快,超过 300 亿元的就有四年(成本与价格1988 年十九期)。这样一来,形成了消费膨胀物价上涨补贴增多多发货币的恶性循环。三是财政上连续几年来赤字,不得不向银行透支,银行由于存款利率过低,货大于存,只好多发货币。1978 年以来(除 1985 年),我国连续八年出现较大的财政赤字,累积达 592 亿元(求是1988 年第八期)。按我国现行核算体系,财政赤字不包括内外债务,那是被列为财政收入的,如果

14、算上内外债务(19801986 年财政借款累计达 1614.14 亿元),实际数字要大得多。今年的情况也是如此,一至三季度,国内财政支出达 1579 亿元,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 1.7 个百分点,四季度是支出旺季,因此要保持和去年相同的 80 亿元财政赤字是很困难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时间较长、金额较大的财政赤字,其它因素不算,就投资膨胀、消费膨胀而言,一方面,由于投资规模过大,企业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大(不可能由企业自身消灭),政府不得不对企业减税让利,加上政府又要承受投资和行政开支的压力,使得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膨胀,为补偿价格调整带来的部分职工群众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国家

15、实行价格补贴(如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民平均补贴金额达人均 550 元),使得财政支出增大,从而形成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多年来主要实行的解决办法是向银行透支,但是,由于银行储蓄存款低于物价上涨率,形成实际利率倒挂,导致负利的出现(今年 9 月 1 日以后,一、三、五、八年定期存款利率分别提高年息为 8.64%、9.72% 、12.42% ,但由于全年预计物价指数上涨15%,所以按 9 月 1 日以后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实际利率仍为-6.36% ),银行吸收的储蓄存款不足,净贷款额很大,加上财政赤字,只有增发货币,这样又形成了财政赤字银行增发货币对企业减税让利、价格补贴财政赤字的恶性循环。二

16、通货膨胀实质上还是个经济发展问题。投资、消费、财政金融都属于经济范畴,投资失控,消费失控,财政失衡,这说明经济上出了问题。回顾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尤其是对理论界公认的曾出现过的六次较大的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凡是在经济发展上急燥冒进,急于求成,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的时期,随之其后的便是财政赤字、通货膨胀。1953 年出现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刚起步,群众的建设热情很高,但当时各级领导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忽视了财政收支平衡的保证作用,不顾条件急躁冒进,出现了到处乱铺摊子的现象,以致引起 1953 年全国物价上涨率为 3.3%,1954 年为 2.1%。1956 年出现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当年预算执行的结果,支大于收,出现了 8.2 亿元的财政赤字。1958 年开始的通货膨胀,是在我国经济指导思想又一次出现严重失误,急躁冒进、高速度、高指标成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下出现的。在 195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