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维娜的县说课课件: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79766 上传时间:2017-08-0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潘维娜的县说课课件: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潘维娜的县说课课件: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潘维娜的县说课课件: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潘维娜的县说课课件: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潘维娜的县说课课件: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潘维娜的县说课课件: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潘维娜的县说课课件: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说课教师:潘维娜单位:莒县第五中学,说课环节,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第10课是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中的第1课,本课的关键词是:“改革”、“解体”。通过讲述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能从中探索出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的历程,我们国家也能从苏联改革与解体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加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因此本课在本单元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2.联系:本课讲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他们分别侧重于农业、工业和体制改革,结果均以失败告终。特别是戈尔巴乔夫

2、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为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作铺垫,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经验教训。,4.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成败,从而分析出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我们应该借鉴的经验教训。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借鉴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心。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难点: 改革与解体的关系及苏联解体的原因。,3.课标要求: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的解体。,二、说教法、学法,1.教

3、法:,2.学法:,问题引导史料研读小组讨论,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三:交流展示,环节四:系统整合,环节五:达标检测,板块一:寻根源改革的必然 板块二:议利弊改革的成败 板块三:探原因改革的结局 板块四:鉴未来改革的反思,中国,前苏联,环节一:导入新课,是谁造成了苏联的解体?谁应该为苏联的解体买单呢?,学习目标,1.掌握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2.通过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3.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

4、,环节二:自主学习,一、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开始时间:_年,原因:为革除_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措施:经济领域:工业:精简_管理机构;扩大管理权和企业的_权。农业:扩大_权;开垦_;推广_。政治领域:批判对_的个人崇拜;平反_;允许揭露斯大林时期阴暗面的文学公开发表。结果:失败。赫鲁晓夫的改革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_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_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侧重农业,环节二:自主学习,2.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_。结果: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_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没突破_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侧重工

5、业,环节二:自主学习,3.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时间:_。背景:苏联经济发展面临_的局面。内容:首先重点进行_改革,没有取得成果。又把改革重点转到_方面。结果:经济: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政治:此后,苏联的_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转变为_,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侧重体制,环节二:自主学习,二、苏联解体:时间:_年底 导火线:_事件 概况:_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失败,_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_领导人_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_年底苏联解体。苏联从_年成立

6、,共存在了_年。实质:_的改变。影响: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彻底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环节二:自主学习,板块一:寻根源改革的必然,板块二:议利弊改革的成败,板块三:探原因改革的结局,板块四:鉴未来改革的反思,环节三:交流展示,板块一:寻根源改革的必然,1953年斯大林逝世,人们对他所留下的苏联如此评价: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世界当代史,桎梏,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桎梏,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政治桎梏,个人权力高度集中,搞个人崇拜,忽视民主和

7、法制建设。,板块二:议利弊改革的成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回顾这段历史,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得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赫鲁晓夫改革,全面否定斯大林,引起了思想混乱。,政治上:,人们推到了广场上的斯大林像,赫鲁晓夫上台后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苏联的报刊频繁报道他的活动,对他大加赞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

8、一年只有1015次。,晚年搞个人崇拜。,经济上:,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推广种植玉米,盲目垦荒,造成产量未提高,还破坏了环境。,不顾国情,盲目种植,违背客观规律。,1953年8月12日苏联进行了第一次氢弹爆炸试验,国防建设,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古巴导弹危机,让苏联大丢面子,引起人们不满。,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尼克松,点评:赫鲁晓夫执政

9、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没有突破,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起着重要作用。执政后期急噪冒进,又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与口号;同时重蹈斯大林的覆辙,制造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再加上搞大国霸权主义等外交政策的失误,引起了党内外的普遍不满。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自愿退休”,苏联历史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斯大林逝世后的几十年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看到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造成的弊端,也试图去扭转局面,两人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没有触及体制

10、的根本,都只是在不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进行一些小修小补,也就是从理论上说没有对生产关系进行真正的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调整,那么其结果只能有一个失败。 1985年3月,54岁的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新一代领导人开始掌权,苏联历史进入了大变革的新阶段。,改革重点:经济改革,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见成效,反而使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 结果:,“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从苏联到独联体,板块三:探原因改革的结局,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声明:辞去苏联总统职务,随后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俄

11、罗斯联邦国旗升起 ,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苏联解体了!,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了历史舞台,它开国时是那么辉煌,谢幕时又是如此凄凉。它没有因改革而走出困境,反而走向了解体,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询它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1.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3.外部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板块四:鉴未来改革的反思,综观苏联改革和解体的过程,它不是在战争中被打败而瓦解的,却是在和平的改革过程中亡党亡国的。这只是社会主义某一种建设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留下很多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对

12、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参考答案,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3.正确处理好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环节四:系统整合,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斯大林模式弊端显露,失败(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环节四:系统整合,(做导学案),环节五:达标检测,“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四、说板书设计,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寻根源改革的必然,议利弊改革的成败,探原因改革的结局,鉴未来改革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