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等蚊虫传播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策略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763964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9.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寨卡等蚊虫传播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寨卡等蚊虫传播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寨卡等蚊虫传播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寨卡等蚊虫传播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寨卡等蚊虫传播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寨卡等蚊虫传播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寨卡等蚊虫传播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策略(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称所属病原特征媒介时间分型检测寨卡黄病毒科、黄 病毒属单股正链RNA,d40-70nm ,有包膜,10794个核苷酸 ,编码3419个氨基酸埃及伊蚊 、白纹伊 蚊1947非洲型、 亚洲型1、核酸 2、抗原 3、分离 4、IgM、中和抗体西尼罗黄病毒科、黄 病毒属单股正链RNA,d21nm 60nm库蚊、伊 蚊1937I型、II型1、核酸 2、抗原 3、分离 4、IgM、中和抗体 基孔肯 雅热披膜病毒科、 甲病毒属正链RNA,nsP1、nsP2、 nsP3、nsP4、衣壳蛋白C、 包膜蛋白E1、E2、E3,白纹伊蚊 、埃及伊 蚊1952东/中/南 非型、西 非型、亚 洲型1、核酸 2、抗原 3

2、、分离 4、IgM、中和抗体登革热黄病毒科、黄 病毒属单股正链RNA,d55nm, 3个 结构蛋白C、PrM和E7个非 结构蛋白NS1、NS2a、 NS2b、NS3、NS4a、NS4b 和NS5白纹伊蚊 、埃及伊 蚊1779I-IV血清型1、核酸 2、抗原 3、分离 4、IgM、中和抗体乙脑黄病毒科、黄 病毒属单股正链RNA、d40nm、全 长11kb,编码结构蛋白C、 M、E以及非结构蛋白NS1 NS5,库蚊、按 蚊1935I-IV基因型 1个血清型1、核酸 2、抗原 3、分离 4、IgM、中和抗体黄 病 毒 的 系 统 发 生黄病毒生物学特性概述黄病毒科成员共同特征:1、病毒球状,直径约4

3、070nm,核衣壳20面体对称,脂质包膜2、病毒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3、病毒在细胞质内复制,形成中间体4、基因组RNA具有mRNA、复制模板RNA和遗传物质RNA5、病毒蛋白均有一个经宿主蛋白酶和病毒蛋白酶切而成单一的多蛋白前体 6、子代病毒在内质网出芽,通过宿主细胞分泌通路,转运至包膜,成熟释放7、病毒对热、脂溶剂和去氧胆酸钠敏感黄病毒基因组结构与病毒蛋白黄病毒属病毒发病机制 隐性感染:蚊虫叮咬 病毒进入体内,将 病毒限制在局部并清除 显性感染:当侵入的病毒量较大且人体免 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毒时,病毒入血引起 病毒血症,病毒突破血脑屏障进入人中枢 神经系统引起脑膜和脑实质炎症。黄病

4、毒属病毒发病机制 病毒进入机体后,在树突状细胞中复制,然后播 散到局部淋巴结和血流中,产生病毒血症。继而 引起外周器官的感染。 TOLL样受体3通过TNF-a改变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从而使病毒透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黄病毒属的成员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病毒直接 侵犯神经细胞引起损害。 感染的神经细胞被CTL特异性杀伤。一、寨卡病毒病1947年:首先从乌干达Zika森林的猴血清中分离到1948年:在同一地区的伊蚊中分离到寨卡病毒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1954年:从西非“黄疸”暴发中的病人分离到2013-2014年: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感染约 32000人。2

5、015年5月-2016年1月:巴西共报道4000例感染孕妇 分娩小头畸形儿,较往年上升20倍。2016年8月27-9月6号:新加坡275例。2007年以来,全球共有52个国家或地区有寨卡病毒流行的证据,其中2015年以来 ,报告寨卡病毒病本地传播病例的国家或地区40个(中国CDC寨卡疫情防控简报);寨卡病毒病疫情临床表现潜伏期尚不明确(3-12d?)。约1/5的感染者 出现临床症状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疼、舌红 、皮疹、肌肉痛、关节痛、结膜炎、眶后痛、手 掌足底红肿等临床表现一般较轻,症状持续数天到1周,症 状严重需要住院者少见,病死率低寨卡病毒病并发症一、神经系统格林巴利综合征、脑

6、膜脑炎 二、免疫系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三、出生缺陷新生儿小头畸形Zika病毒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寨卡病毒的宿主和媒介寨卡病毒宿主:尚不完全明确非人灵长类可感染寨卡病毒寨卡病毒媒介:伊蚊1、在不同的伊蚊中分离到寨卡病毒2、埃及伊蚊:重要传播媒介(海南、广东、云南、广西)3、白纹伊蚊:可作为传播媒介(北至沈阳、大连,经天水、陇南至西藏墨脱一线及其东南侧的大部分地区)传播途径伊蚊丛林循环灵长类人城市循环一、蚊媒是主要传播途径,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 在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等蚊中发现寨卡病毒 二、性传播 三、通过宫内感染、产程感染标本采集、保存、运输一、病例标本采集 对怀疑感染寨卡

7、病毒的患者,推荐采集血 液、尿液(精液、羊水、脑脊液)等开展检测。非抗凝血5mL ,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管,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对病例应 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4天为宜,住 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1份。 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 ,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 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检测,2-8保存; 能在7天内开展检测,-20保存;如保存7天以上,-70以下 。运送时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遵守国家关于三类病原 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寨卡病毒感染和细胞因子寨卡病毒感染和细胞因子

8、寨卡病毒和其他黄病毒交叉反应寨卡病毒的检测 一、核酸检测荧光定量RT-PCR、传统PCR+测序,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 要检测手段二、抗体检测IgM抗体检测(发病3天后可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但发病7天后 检出率高)、中和抗体检测(PRNT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恢复期血清中 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脑等 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可以确诊)三、病毒分离C6/36、BHK21、乳鼠四、抗原检测免疫组化二、西尼罗病毒病 1950年埃及描述了该病的生态学特征。 1957年以色列发生了暴发流行,被认为是引起老年人严重 的脑膜脑炎的原因。 1994年以来,相继在罗马尼亚、

9、摩洛哥、突尼斯、意大利 、俄罗斯、美国、以色列、法国、加拿大等地爆发。 1996年,罗马尼亚,大约400人发生脑炎,近40人死亡。 1999年,俄罗斯南部发生了范围广泛的流行,近1000人发 病,至少40人死亡。 美国:自1999年8月发现首例病人,截至到2005年累计共 有19655人感染,死亡782人。 2012年,美国大暴发,已造成236人死亡,另有五千余人 感染。病原学 黄病毒科,单股正链,呈球形,直径2050 nm,二十 面体对称,有囊膜和蛋白衣壳。分为 型和型两个基因 型,引起人类感染的为型病毒。 一个编码区,编码3个结构蛋白,C-prM-E,和7个非结构蛋 白NS1-NS2A-N

10、S2B-NS3-NS4A-NS4B-NS5。 与乙型脑炎、圣路易脑炎等病毒有明显抗原性交叉反应。 实验表明:小白鼠用乙脑病毒、蜘蛛猴用黄热病毒弱毒株 、地鼠用乙脑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免疫后,均可抵抗WNV神经外途径的攻击。病原学 根据wNV E蛋白基因的差别,将现在已经分 离的不同病毒株分为2个谱系。 谱系I:引起人类WNV感染的主要基因型,又分 3个分枝 I a:括欧洲地中海肯尼亚分离株以及美国、以 色列分离株; I b:澳大利亚分离株; I c:印度分离株。 谱系:只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和马达加斯加小 范围传播。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是鸟类,包括乌鸦、家雀、知更鸟、杜鹃、海鸥等。 该病毒还可以

11、感染马、猫、鼠类、家兔等, 目前还没有 人-人、动物-动物、动物-人、鸟-人等直接传播的记录 。家燕是其重要脊椎动物储存宿主。 传播途径 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以库蚊为主。 还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哺乳、垂直传播以及皮肤黏 膜接触感染等多种途径传播。 易感性 人群对西尼罗脑炎病毒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产生较持久 的免疫力。 热带地区全年均有发病,温带地区发病主要在夏秋季节。临床标本采集 采集对象:流行季节不明原因发热,病毒性脑炎、 脑膜炎等患者 急性期标本 血清,脑脊液,尸检脑组织,脏器,其他体液 核酸检测,病毒培养,抗体筛查 恢复期标本 血清 抗体筛查*标本种类 鸟:血液,组织,咽试纸,

12、血清(活鸟) 马:组织 蚊:研磨液 人:脑组织,器官,血液,血清,脑脊液*病原检测抗体检测*病原检测 核酸检测 BSL-2 常规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 实时荧光定量PCR (TaqMan) 分离病毒BSL-3 细胞培养: Vero, BHK, C6-36, 其他 小鼠 抗体检测 IgM(ELISA、IFA) IgG(ELISA 、IFA) 中和抗体(PRNT,定量分析) * 病原检测比较核酸IgM抗体IgG抗体中和抗体 1. 与其他黄病毒无交叉,一经明确即可确诊 2. 低敏感性3.需要重复,不同基因组位置1. 最常用急性期感染检测 2. 第一周仅50%出现3. 与其他黄病毒存在一定交叉

13、4. 持续时间长,单独的IgM阳性并不能作为急性诊断标准,尤其是流行区1. 交叉严重,如JE,SLE 疫苗接种. 2. IgG阴性,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疑似病例). 3. 无症状的不推荐,不能作为疫苗效果评价 4. 恢复期较急性期水平升高意味近期感染了黄病毒或者接种了疫苗1. 重要鉴别诊断及确诊指标 2. 与其他黄病毒有一定交叉,但可以定量比较差异以鉴别 3. 恢复期较急性期血清存在4倍及以上增高,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疑似病例检测结果意义核酸检测-引物序列市售血清学检测试剂种类 Focus Diagnostics (WNB IgG DxSelect, WNV IgM Capture DxS

14、elect, Cypress, CA) PANBIO Diagnostics (WNV IgM Capture, WNV IgG Indirect, Wind-sor, Australia) InBios International (West Nile Detect IgG Capture ELISA, West Nile Detect IgM Capture ELISA, Seattle, WA).*35三、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1952年首次 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 离到病毒。 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

15、us, CHIKV)引 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 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2010年,广东东莞报告91例疑似病例。基因结构通过对E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将CHIKV分为3个组:第 1组包含了全部西非的分离株,第2组是亚洲分离株,第3组 为东、中、南部非洲的分离株。基因结构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 ,直径约70nm,有包膜,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 包膜蛋白E1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 和nsP4)。长度约为1112 kb。病毒基因组编码顺序为5 NS1NS2NS3NS4CE3E2E13。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四、

16、登革病重要免疫原诊断标记RT-PCR NS1: 膜相关NS1,mNS1 分泌型NS1,sNS1 病毒发病第1-9天出现 血症期必然出现的分子标识物 可高达50g/mLYYYYYYYYYYYY1、核酸检测(NESTED PCR,Real time PCR) 2、ELISA(NS1抗原,IgM,IgG,IgA) 3、胶体金( NS1、 IgM,IgG ) 4、C6/36白纹伊蚊卵细胞分离登革热病毒 5、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登革热病毒 6、新生小白鼠分离登革热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登革病毒首次感染7071421天IgM 90天IgA 45天IgG潜伏期病毒血症 发热期急性期恢复期病毒分离 核酸检测 NS1抗原检测IgM抗体检测 病毒中和实验IgG抗体检测 病毒中和实验PLoS Neg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