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得其反的奖励——过度合理化效应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696937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适得其反的奖励——过度合理化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适得其反的奖励——过度合理化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适得其反的奖励——过度合理化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适得其反的奖励——过度合理化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适得其反的奖励——过度合理化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适得其反的奖励——过度合理化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得其反的奖励——过度合理化效应(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适得其反的奖励适得其反的奖励过度合理化效应过度合理化效应适得其反的奖励过度合理化效应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 25 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 15 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 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 5 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 “一天才 5 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嬉闹了!有时候人们是不是就像故事中的小孩

2、子,在学生时代,因为考试排名靠前就会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赏,于是学习的动力貌似就为了这些夸赞;在工作中,因为没命地工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奖金报酬,于是工作的动力貌似就是这些金钱。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想住更大的房子,想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可能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周围人都是这么做了。在这样的周而复始中,人们似乎忘记了学习、工作、生活本来能够带给人的那份快乐和满足。在社会心理学中,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对这一现象给出了解释。在心理学领域,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是动机的一种常见分类。个体

3、内在追求激发出来的动机称之为内部动机而,而由外部力量和外在环境激发下产生的动机就称为外部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也自然成为动机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但是存在很多分歧。传统的心理学认为外部动机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但很少探究内部动机是否可能出现外化的可能,直到德西(Deci)和瑞恩(Ryan)于 20 世纪 70 年代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大背景下提出强加的外在奖励会对个体已有的兴趣产生削弱作用这个观点,之后大量的研究才开始尝试证实这种现象,并对分歧的结果进行整合。内部动机外化一种可能的理论假设是过度合理化。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认为,如果人们的某种行为本来有充分

4、的内在理由(如兴趣的支撑),此时人们对于这一行为及其理由的认知是协调的。但如果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奖赏),给人们的行为增加额外的“过度”理由,那么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同时减少或放弃原有的内在理由。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合理化效应。还有一种异曲同工的解释源自凯利(Kelly)的观点,她认为人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太清楚自己的行为动机,好像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旁观者,用解释他人行为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当引起行为的内部或外部原因不是非常明确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忽视内在原因而喜欢外在原因,如奖励等,结果使我们对活动的内在理由打折扣。如本来对作画非常

5、感兴趣的孩子,当受到奖励的时候,就会忽视内在兴趣,而去寻找纯粹的外部解释,认为自己是为了“奖励”而作画,而当奖励不再发生的时候,行为就没有发生的理由了。适得其反的奖励过度合理化效应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 25 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 15 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 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 5 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 “一天才 5 美分

6、,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嬉闹了!有时候人们是不是就像故事中的小孩子,在学生时代,因为考试排名靠前就会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赏,于是学习的动力貌似就为了这些夸赞;在工作中,因为没命地工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奖金报酬,于是工作的动力貌似就是这些金钱。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想住更大的房子,想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可能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周围人都是这么做了。在这样的周而复始中,人们似乎忘记了学习、工作、生活本来能够带给人的那份快乐和满足。在社会心理学中,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对这一现象给出了解释。在心理学领域,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

7、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是动机的一种常见分类。个体内在追求激发出来的动机称之为内部动机而,而由外部力量和外在环境激发下产生的动机就称为外部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也自然成为动机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但是存在很多分歧。传统的心理学认为外部动机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但很少探究内部动机是否可能出现外化的可能,直到德西(Deci)和瑞恩(Ryan)于 20 世纪 70 年代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大背景下提出强加的外在奖励会对个体已有的兴趣产生削弱作用这个观点,之后大量的研究才开始尝试证实这种现象,并对分歧的结果进行整合。内部动机外化一种可能的理论假设是过

8、度合理化。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认为,如果人们的某种行为本来有充分的内在理由(如兴趣的支撑),此时人们对于这一行为及其理由的认知是协调的。但如果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奖赏),给人们的行为增加额外的“过度”理由,那么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同时减少或放弃原有的内在理由。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合理化效应。还有一种异曲同工的解释源自凯利(Kelly)的观点,她认为人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太清楚自己的行为动机,好像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旁观者,用解释他人行为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当引起行为的内部或外部原因不是非常明确的情况下,人

9、们倾向于忽视内在原因而喜欢外在原因,如奖励等,结果使我们对活动的内在理由打折扣。如本来对作画非常感兴趣的孩子,当受到奖励的时候,就会忽视内在兴趣,而去寻找纯粹的外部解释,认为自己是为了“奖励”而作画,而当奖励不再发生的时候,行为就没有发生的理由了。适得其反的奖励过度合理化效应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 25 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 15 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 美分也还可以吧,孩

10、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 5 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 “一天才 5 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嬉闹了!有时候人们是不是就像故事中的小孩子,在学生时代,因为考试排名靠前就会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赏,于是学习的动力貌似就为了这些夸赞;在工作中,因为没命地工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奖金报酬,于是工作的动力貌似就是这些金钱。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想住更大的房子,想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可能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周围人都是这么做了。在这样的周而复始中,人们似乎忘记了学习、工作、生活本来能够带给人的那份快乐和满足。在社会心理学中,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

11、tion effect)对这一现象给出了解释。在心理学领域,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是动机的一种常见分类。个体内在追求激发出来的动机称之为内部动机而,而由外部力量和外在环境激发下产生的动机就称为外部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也自然成为动机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但是存在很多分歧。传统的心理学认为外部动机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但很少探究内部动机是否可能出现外化的可能,直到德西(Deci)和瑞恩(Ryan)于 20 世纪 70 年代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大背景下提出强加的外在奖励会对个体已有的兴趣产生削弱作用这个观点,

12、之后大量的研究才开始尝试证实这种现象,并对分歧的结果进行整合。内部动机外化一种可能的理论假设是过度合理化。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认为,如果人们的某种行为本来有充分的内在理由(如兴趣的支撑),此时人们对于这一行为及其理由的认知是协调的。但如果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奖赏),给人们的行为增加额外的“过度”理由,那么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同时减少或放弃原有的内在理由。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合理化效应。还有一种异曲同工的解释源自凯利(Kelly)的观点,她认为人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太清楚自己的行为动机,好像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旁观者,用解释他人行为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当引起行为的内部或外部原因不是非常明确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忽视内在原因而喜欢外在原因,如奖励等,结果使我们对活动的内在理由打折扣。如本来对作画非常感兴趣的孩子,当受到奖励的时候,就会忽视内在兴趣,而去寻找纯粹的外部解释,认为自己是为了“奖励”而作画,而当奖励不再发生的时候,行为就没有发生的理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