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3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608684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5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3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3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3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3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3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3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3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国 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时代大约在战国 初年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 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 ,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 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司马迁说:“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从此一般都认为国语乃左丘 明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 ,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 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 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 文著作。 召公(sho) 弭谤(m) 川壅而溃(yng) 彘(zh) 瞽献曲(g) 瞍赋(su) 矇诵(mng) 耆(q) 隰 (x) 阜(f) 正字音题 解 召公谏厉王弭谤 译文

2、:召公对于“厉王消除别人的公开批评”的进谏劝说,劝告消除,阻止公开批评过失课文解析1、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 命矣!” 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 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 的暴政了!”残暴说坏话不能忍受都城中 的人民2、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 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译文: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派 其监视议论厉王之人,巫师把他监视到的 情况告诉厉王,厉王就杀掉被告者。老百 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 眼神示意。监视用眼神示意, 名词用作动词 。3、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 言。”译文: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

3、:“我能够制 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他们再也不敢说什 么了。” 止住决堤堵塞4、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 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 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 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 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 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 欲言。堵住比严重开通水道开导疏通有瞳仁而看不见东西者眼里没瞳仁的盲人少师5、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 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 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 ;耆艾修之;

4、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 悖。有瞳仁的人,但 睁不开眼的人六十岁谓耆 , 五十岁谓艾不合情理译文: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 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 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 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 工匠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 让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 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 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 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 就不至于违背情理。低平的土地有河流灌溉的土地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 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

5、是乎兴。行善而备败 ,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译文:“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 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 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 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 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 财用、衣食增多起来。低湿的地方增加7、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 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译文: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就应照 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 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 8、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 乃流王于彘。 译文:厉王不听,于是国人不敢说话。三年 后,就把厉王流放到了彘地。 流放

6、晋地,今山西霍县内问题1:厉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虐”、“怒”、“杀”“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喜”暴虐、凶残、昏庸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之像问题2:厉王“以棒止谤”的做法,使得国家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势之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君民对立问题3:召公要向厉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为民者宣之使言”。问题4: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须“宣” ? “防川”喻1 “防民之口”说明 民言不可堵壅川的后果“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压迫、残害,使人民不服喻2壅民言的后果问题5:“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公卿列士献诗,史献书(读) 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听 ) 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 亲

7、戚补察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使王“斟酌”采用意见事行而不悖意见效果问题6:召公是怎样说出“宣之使言”的好 处的呢?土之有“山川” “原隰衍沃”民之有“口”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产出说出喻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有关国家生存死亡,治乱兴衰问题7:召公说理到底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呢?王不听流王于彘后 果效果虚词归纳以告 道路以目 是以事行而不悖 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以按照 介词 用 介词 因为 介词“所以”固定结构用来的办法良乃入,具告沛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家祭无忘告乃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就 副词才 副词竟,却副词你的 代词人物形象 1、

8、周厉王的人物形象: 文章起笔用一个字高度概括了周厉王的性格,是什么? “虐”面对国人的“谤”厉王有哪些反应? 一“怒”一“杀”。厉王的这种高压政策是否奏效了呢? 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收到了暂时的效果,“国人莫敢言”国 人敢怒而不敢言,但紧接着从“道路以目”中,我们不难看出 国人强烈的愤怒和怨恨。这沉默就像孕积已久的活火山一样, 随时都可能喷发。这就为周厉王的不幸结局埋下了伏笔。 他自己是否满意呢?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喜”从文章开篇对厉王形象的刻画,“虐”、“ 怒”、“杀”可以看出厉王性格的暴虐凶残 、毫无理性。下文的一“喜”则完成了他性 格另一面的刻画:昏庸愚蠢,自鸣得意。这一切都注定了

9、他“流亡于彘”的悲剧命运 。 2、召公的人物形象: 第一次进谏:“民不堪命矣”简短的五个字,包含着 召公内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但却随着厉王的“ 怒、杀”而告终。 召公的第二次进谏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采取了什么 方法?如何表现他的远见卓识的? 情势危急,他一反委婉之辞,直陈利害,一针见 血指出“是障之也”。然后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的比喻,恰当地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 发聩!“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具体说 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 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 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

10、。那么就自然 引出了结论,“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这 一观点可见召公的远见卓识。召公即召穆公,厉王的卿士。他重江山 社稷识大体。看到厉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乱 局面,他直言进谏,两次设喻,深入浅出, 词锋犀利,滔滔不绝。或委婉进言,或点明 危害,表现一个有识之士在国家危急之时的 良苦用心和远见卓识。他的“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的观点,虽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为维护周王朝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但他 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反对镇压,在当时具 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文章特色之一:进谏艺术 说理艺术 巧设比喻防川 防民之口 土之有“山川”“原隰衍沃 ”

11、 民之有“口”逻辑严密句句相衔,如第一段“虐”是“谤”因,“谤”是 “虐”果,民不堪命源于“虐”,而王的 “怒”“监”“杀”是听了召公劝谏的反应,由 “怒”而“监”由“监”而“杀”,“莫敢言,道路以 目”又是“怒”“监”“杀”的结果。喻 喻在结尾作者只用了十八个字,其中只用了 “流王于彘”四个字点明了厉王不听劝谏的后 果,这四个字隐含了多少实史?国人三年 来忍无可忍的生活,国人暴动前的准备, 暴动时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活捉厉王的 精彩情景等等,作这都没有写,只用了四 个字来概括厉王的结局,堪称精炼的典范。“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 去,毫不可惜。” 鲁迅文章特色之二 精炼小 结 召公谏厉王诽谤是先秦散文中的现实 主义名篇。文章描写了周厉王得知人民不满 后,不仅不加悔改,而且变本加厉地对人民 进行镇压,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终于“流 王于彘”,也从侧面反映出人民力量的伟大 ,从而揭示出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历史规 律。更向领导者提出一个真理理:要广开言 路,多听群众的意见,听不同的意见,只有 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我们学习、工作、事 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