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11 工艺&沁色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598139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玉11 工艺&沁色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古玉11 工艺&沁色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古玉11 工艺&沁色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古玉11 工艺&沁色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古玉11 工艺&沁色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玉11 工艺&沁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玉11 工艺&沁色(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工艺白玉镂雕蟠龙纹带环 明 玉 人春 秋复习思考题1、古玉(器)的鉴别方法。 2、各代雕琢古玉的特征工艺及纹饰。 3、古玉(器)的主要沁色类型。 4、作古的鉴别依据及方法。几千年来,中国的治玉工艺和技法都是师徒传承 ,鲜见于文字。最早古玉作工典籍是周礼考工记,涉及治 玉技法不多。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粗略描绘古人治玉 的轮廓。清代李澄福古玉图说全面记载了治玉的全 过程:即捣沙、研沙、开玉、扎玉、冲埚、磨埚、捣膛、 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埚和皮埚。后期陆 续出现铊子、拉条等。现代,电动工具、激光技术、数控技术等。玉器的制作工序大致相似,差异主要体现在各时 代雕琢技法的不同。古玉的雕琢技

2、法分为:阴刻 凹线条阳刻 凸线条浮雕 浮在器物表面圆雕 立体雕琢镂空 将器物掏空镶嵌 拼接其它材质等细分:单线阴刻、双线阴刻、减地阳纹、浅浮雕 、高浮雕、单层镂空和多层镂空等。玉器断代的科学依据:雕琢技法、制造工艺。1、新石器时代 特征:器物多素面 ,纹饰都为单线阴 刻,线条粗、刻度 浅、磨工差; 钻孔:单面和双面 ; 晚期出现减地浮雕 法。 将玉器表面中心稍凹磨; 板片边沿呈斜坡薄刃状, 为红山文化玉器特有。平面打漥(wa)从两面对钻出现错位的现象 ,常见于良渚文化玉璧中。 象鼻穿台痕从两面钻孔接通 ,红山文化明 清。对良渚玉琮规整的 圆由何钻成?“竹管 ”还是金属?喇叭孔管钻钻孔一面大,一

3、面 小,呈喇叭状,多 见于战国的以前。玉璜 春秋2、商代 主要是勾撒法和浅浮雕法 ,纹饰运用减地、压地手 法,产生立体感。 将外层与内层间的“ 地子”琢低,使内层 显示突出感,始于 商而盛行于西周。 压地雕法将纹饰琢成大斜坡状,不仅富立体感,还增添美与 力,出现于商代晚期而盛行于周,汉代后不常见。 减地雕法勾撒法(一面坡)把“地子”均匀磨低,留 出阳纹线,是商代最 常用的雕琢手法。3、周代 沿袭商代技法,阴刻线变为 一侧壁垂直,另侧呈斜坡, 断面为三角形; 阳刻线发展为一侧垂直阴线 ,另侧压地。 中期后出现一侧直沟,一侧 压地斜沟中夹阳线。 由平行的一粗一细两条 阴线构成,一刚一柔节 奏感强。

4、 勾 撒 法4、春秋 特征:细垂直阴线在器身磨光表面勾琢;磨光表面斜琢宽纹饰图案,形成外浅内深、 内棱陡直斜面; 在减地、压地手法雕琢浅浮雕纹饰器物中,表现多 层次、线雕的强装饰效果。减地雕法“地”上布满 繁密细阴纹 。纹饰繁密而“满”, 但繁缛不乱,雕琢 精细,一丝不苟, 异常精美。 精细雕琢法云纹玉璧 春秋5、战国的 使用金属薄壁管钻穿孔 。 多出现在玉璧上 ,盛行于战国的和汉 代,后世不多见, 仅出现在宋、清仿 古玉。出廓雕法玉龙凤饰壁 汉镂雕战国的发展到极致,从红山文化沿用到 清代。 镂空蟠蠇玉饰 汉镂空龙凤纹璧 战国的镂空龙凤纹饰 战国的6、汉代 继承战国的技法,加以发展,但风格 不

5、同,如汉八刀、游丝毛雕。广泛 使用锯、镂锯、铊、管钻等。 通过廖廖数刀 将对象雕刻得 栩栩如生,雕 琢器物多为蝉 、猪等陪藏用 品。 汉八刀汉 玉猪著名雕法,属阴刻细线, 弯曲有度,若断若续,在 转角处常有细毛刺。游丝毛雕高浮雕汉代大量采用的技法。 汉7、唐代 传统雕琢技法更加成熟 ,受绘画艺术的浅描影 响,表面盛行加细阴线 强调细部;圆雕表现形 体的动态和力量。短细阴线雕唐代特有技法,在人物、 花卉表面加细阴线表现细 部。 8、宋元代 特点:刀法细腻、认真, 深层立体镂雕是其创新, 并影响辽、金、元,至明 代后很少见。深层立体镂雕强立体感,如花瓣 、花叶等。青玉人物山子 宋元代技法,善用天然

6、皮色 ,器物抛光不足,表面多 见砣痕、钻痕等。 深琢立体透雕海东青啄雁 辽元9、明代 中期出现分层镂雕,装饰效果强,似 繁实简,适宜大批量制造。苏作喜雕阳 文,地子浅、平如镜,无强烈凹凸变化 ,追求文静秀雅,并持续到清末。北大明与北大明粗犷风格相反,雕 工细腻,地浅光平如镜。南 细 工精粗不一,玉雕粗枝大 叶、求形不求工,只注 表面,不重底部,多见 北方器件。10、清代 集历代之大成,达颠峰状态,地子平滑 、磨光讲究,直线挺拔、弧线圆滑,广 见圆雕作品,多层镂空达到出神入化境 界。落款已用金刚石钻刀。乾隆工专指乾隆年代雕琢玉器,从 构思直到抛光,任何细部都 一丝不苟,后推广成雕工极 其精美的代

7、名词。梅花瓶第四节、沁色 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 的洗礼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和印记 ,从而为鉴别古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沁色指玉埋入土中在一定时间后,受地下其他 物质的侵蚀,使玉器本身的颜色发生一定的变化。受沁的古玉出土之后,经过人体的长期盘玩,其 体内的物质成分受到人气的涵养,从而使古玉原先 的沁色发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色彩。出土古玉沁色与入土的时间、地点、受沁深浅 程度不同有关,主要沁色有:紫、红沁:包括铁沁和血沁,颜色种类有宝石红 、鸡血红、朱砂红、樱桃红、洒金红、枣皮红、膏 药红、孩儿面等。一般铁沁呈褐红,血沁为赤红(枣皮红),色深 称“酱瓣

8、紫”,及茄皮紫、棕毛紫。绿沁:主要为铜沁,受沁后色如翡翠,是因铜器 产生的铜绿接触玉器后渗入其中,出土后色泽比翡 翠更加娇嫩滋润。主要有鹦哥绿、葱绿、松花绿、 白果绿等色。黄沁:包括土沁和松香沁。玉在土中总会受到侵 蚀,侵蚀轻者称“土沁”、“土锈”,重者为“土浸”或“ 土斑”。入土时间长的古玉,其土锈、土斑用刀刮 不掉,土渗入玉的肌理,已与玉合而为一了。土沁 后有鸡油黄、桂花黄、秋葵黄、老酒黄、栗子黄等 。受松香沁的呈蜜蜡,呈淡黄色。白沁:受地火、地热、钙化后则变成白色,地火 为土中含磷物质(毛发、矿物质等)。久埋地下可产生钙化,强烈者使玉器全部钙化, 通体呈灰白色,代表年代非常久远。白沁有鱼

9、肚白(泛青)、鸡骨白、象牙白(微黄 )、米点白和糙米白等色。青沁: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是由服装上的 靛蓝深入玉中所致。青沁色有潭水苍、蟹壳青、雨 过天青、竹叶青、虾子青、鼻涕青等。黑沁:受水银沁后常呈不同程度的黑色。可分:地中水银沁和殉葬水银沁,殉葬水银依水银量再分:大坑和小坑。地中水银沁:呈黄白色或微黑微青的颜色;大坑水银沁:呈黑漆色,大坑为帝王和达官贵人之墓,死 后用水银浸泡。小坑水银沁:颜色在深度、广度上较逊色,为灰黑色。水银沁斑大者连成片,小则成块或细如线,与玉 质和所处环境所致,共性均为黝黑光亮。 花沁:指受沁物质共同作用而产生,一般古玉沁 色不止一种,常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如蛤

10、蟆皮、 洒珠点、碎瓷纹、唐烂斑、金带围等。花沁常以吉祥寓意或形象比喻:天玄地黄(两种色沁)、三元及第(三种色沁)、福禄寿喜(四种色沁)、五福呈祥(五种色沁)等。出土古玉除沁色外,在玉质上的差异取决于: 地质环境,分地气干寒、酸化弱与温湿,酸化强干湿程度,干坑则多蛀孔,水坑玉多霉菌。 1、典型沁色 (1)鸡骨白 玉在土中受土质、温度的 影响,产生钙化的现象, 似煮熟的鸡骨而称之。 真鸡骨白玉器表面有一层 钙化的包浆,肉眼可见大 小不一的圆形斑点,在强 光照射下,偶见透光。 作伪者由火烧而成,会出 现裂纹,称“火劫纹” ;若 化学品作伪,则表面呈白 色,不入玉内,强光下通 体透光或呈不透光的死白

11、。 (2)水沁、钙化 水沁的特征是白色,受 沁部分异常干结。 钙化的玉已经发生质地 的变化,往往松脆易破 。水沁钙化玉 鹦 鹉 佩 战 国的 (3)朱砂沁 古墓藏中除水 银外,在棺内 还洒朱砂,以 达到防腐的目 的。 朱砂沁在玉表 面的纹饰或镂 空处附着一层 薄薄的朱砂, 部分可沁入玉 中,使玉沁染 成淡棕红色。 (4)铁锈斑 古玉,尤其是新 石器时代出土, 面上出现星点状 分布的“铁锈”。 刚开始并不明显 ,过段时间便显 现出,甚至用开 水浸泡,稍盘玩 , “铁锈” 全出 来了。玉壁 良渚文化 (5)黑漆古 系古墓中殓尸的 水银沁成,也叫 纯漆黑。凡黑漆 古之玉,年代皆 较久远,鉴别时 注意

12、玉上有无根 须状凹陷沁痕, 一般黑中还透出 赭红色,迎光观 察,可见银星闪 闪。 (6)黄香沁、土沁 黄香沁的沁色非常漂亮,受沁源于松香、铁或 土多种。 土沁后的特征是浅黄色,带有小孔也称“土咬” 。黄香沁土沁玉獬 汉 (7)蚀斑 是古玉入土后出现的斑斑点点 ,由水土侵蚀而成。 (8)包浆、开窗 指古玉的外表好像附了一层宝光。 开窗即“开窗见地”之意,古玉受沁有满沁,有的 则在受沁中间部位,为了解其本来面貌,开窗古 玉一般较受欢迎。包浆开窗除出土古玉有沁色之外,传世古玉也有沁 色特征,习惯把传世古玉的沁色称为“包浆 ”和“牛毛纹”。传世古玉由于人的长期把玩,久而久之, 人体有机质会对玉产生作用

13、,使玉表面包 有一层温润光泽的油脂,俗称“包浆”;人的气血(有机质)也因时间的推移深入 玉中,使玉的表面布满血丝,状如牛毛, 若隐若现,俗称“牛毛纹”。“包浆”和“牛毛纹”是鉴别传世古玉的要素 。 2、沁色作假 作假(古):包括出土古玉的沁色和传世古玉的 包浆和牛毛纹。一般作假的沁色颜色不自然,较醒目,有裂处颜 色显得深,而致密处颜色进不去。另外,受沁的古玉多为子玉,而作假的古玉多为 山料。放大观察牛毛纹,作假的牛毛纹无凹陷现象,并 沿裂隙分布,而真正传世古玉的牛毛纹除伴有包浆 外,一般有沿一定方向排列、纤细的纹理,如同牛 毛,并有凹陷。 传统的古玉作伪方法有:1、伪造黄土锈法2、伪造血沁法3

14、、叩锈法 4、伪造鸡骨白法5、伪造黑斑法6、伪造牛毛纹法7、油提法8、梅玉 镂空龙凤纹套环 汉仿汉镂空龙凤纹套环常见古玉作伪手法一览表 名称方法主要流行时 期备注老提油产产于西北大山中的似茜草的虹光草,捣捣成汁后,再 加上少许许硇沙,把玉罨入,再用新鲜鲜竹枝燃火烧烧之 ,使红红色深透玉之纹纹理,如同鸡鸡血色。宋代杂色用苍苍黄色、杂杂色、淡墨色玉或葱玉、玉之边边皮来仿 冒古玉。明代苏州始创罐子玉在罐子内加入物料,烧烧成雪白料器,与白玉相似。明代北方始创新提油用劣质质玉石做色,红红色以红红木屑煨火,黑色以乌乌木 屑煨火。如需保留玉之本质质,可将石膏粉贴贴于玉上 ,贴处则贴处则 色不侵及,露出质质地

15、。或用麒麟竭液(紫 铆树铆树之脂)涂于玉上,以火煨之即红红。如再涂以油 腊,火煨之即黑。色之深浅可由煨之迟迟速、火之强 弱来控制。清代民国的苏州始创, 北京、上海 、广东皆有 制作琥珀烫用车轮车轮旋转转之法,使玉和琥珀相揉擦,至火热时热时琥 珀之液即流入玉理。清代清初始创油提法将油热热至半沸时时,以绳绳系玉,把部分玉浸入油中煎 之,数日后待其有色,再煎他处处,掌握时间时间的长长短 和所煎部位的大小,使色有深浅变变化。清代民国的乾隆始创油炸桧将玉放入油炸,使体表产产生众多裂纹纹,仿牛毛纹纹或 水纹纹。清代民国的常见古玉作伪手法一览表(续) 名称方法主要流行时 期备注叩锈将毛坯玉器拌入铁铁屑中,再

16、淬以热热醋,放置湿地十余 日,埋之通衢。数月后取出,玉被铁铁屑所蚀蚀,遍体呈 橘皮纹纹状,纹纹中铁锈铁锈做深红红色,并有土斑清代乾隆时无 锡人阿叩始 创 伪石灰古用炭火煨玉,趁灰未冷时时用水泼泼之,取出后玉色变变白 ,犹若鸡鸡骨色,以仿冒出土古玉中的鸡鸡骨白清代民国的羊玉将一活羊腿皮割开,把玉器纳纳入其中,用线缝线缝固。数 年后取出,则则玉上带带有血纹纹,仿冒传传世古玉。清代民玉杀杀一狗(以纯纯黑色为为佳),不使出血,趁热热将玉器置 于其腹内,缝缝固后埋于通衢大道。数年后取出,则则玉 上已有土花血斑,仿冒出土古玉。清代民国的梅玉用质质地酥松之玉材制成古器,然后以浓浓重乌乌梅水煮上 一昼夜,玉质质松处处被滚滚水搜空,宛若水激之痕,再以 提油法染色,仿冒古玉受水浸蚀蚀者。清代民国的风玉将玉器放入浓浓灰水(稍加乌乌梅)中煮之竟日,趁热热提 出,然后在风风雪中置一夜,玉之纹纹理受到冻冻裂,坚坚者 纹细纹细如发发,再以提油法上色,来仿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