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国学概论讲课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9593749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国学概论讲课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哲学]国学概论讲课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哲学]国学概论讲课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哲学]国学概论讲课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哲学]国学概论讲课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国学概论讲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国学概论讲课(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国学概论 为什么要学国学? 什么是国学? 学习国学的意义。 学习国学的方法。为什么要学国学?在当今世界,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 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一个是人类肉体 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类 心灵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国学”的 根本目的,就是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 家园,乃至人类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要学国学?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小史中说 :“中国的人生观也许错了,但是中国 的经验不会是失败。如果人类将来日 益聪明,想到他们需要内心的和平和 幸福,他们就会转过来注意中国的智 慧,而且必有所得。”为什么要学国学?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 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

2、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 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章太炎“全盘西化”论者关注的是民族政权的存亡,“国学立 本”论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存亡。为什么要学国学 2005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一次国学的历史、现 状与未来的学术研讨会,人大校长纪宝成在闭幕式上发 表了一篇“中国人民大学为什么要发展国学”的讲话。他认 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一些年轻人,甚至有一些领导干部,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津 津乐道,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却知之甚少。这决不仅仅是 个人的文化修养问题,更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因此,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适应现代化建设和

3、构 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人民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国学这个 大旗举起来,为振兴国学、接续文脉尽一份力量。2005年 ,人民大学国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联系到文革时期全面否 定国学的历史背景看,这是当前文化建设上的一件大事, 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社会各界人士对人大的这种顺应 历史潮流的做法,普遍地表示支持和赞赏。为什么要学国学 人大的这种做法并不是什么创举,而是继承学习和仿效了 清华的传统而来的。早在八十年前,即1925年,清华大学 就率先举起了国学的大旗,在全国最高学府首次创办了国 学研究院。当时拥有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 恪、赵元任,都是名符其实的学术泰斗、国学大师,达到 了最高的学术水

4、平。他们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生,日 后都成为我国传承弘扬国学的中坚力量。在中国20世纪的 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清华大学国学院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 。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应该加上蔡元培先生当上北大的掌 门人,成立北京大学国学门的故事,时间大约在1917到 1922年,正是五四前后。 为什么要学国学当时的所谓中学,也叫做国学,指的是中国的学问。照“西化派”的观 点看来,西学先进,中学落后,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所以中西 文化的对比是先进与落后之比,新旧之比,时代先后之比,传统与现 代之比。但是照“保守派”的观点来看,作为一种由长期历史发展所形 成的文化,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具有民族性,追求现代化不能

5、脱离 传统,如果否定传统,与传统割裂,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中国人不 再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就丧失了民族的凝聚力,国将不国,现代 化的事业也难以取得成功。抗日战争时期,冯友兰先生根据诗经 中的两句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提炼出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命 题,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所谓“旧邦”,指的是古老的中国和传统 的文化,所谓“新命”,指的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化的事业。 立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发掘其固有的精神资源,中西会通,新旧整 合,为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不懈的努力。冯先生的这个命题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时中国人的心愿,也是对五四时期激进与保守 两派争论的一种折中调和。为什么要

6、学国学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主席说了,随着中国经济建设 高潮的到来,必将到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可是后来经 济建设的高潮没有到来,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是不成功的,紧接着以后也没有搞什么经济建设 ,而是以搞阶级斗争为纲了。至于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 盼啊盼也没有盼到。 那个时候,我们要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不破 不立,破字当头,只有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全都破掉,弄成 一张白纸,才能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结果什么也没 有画出来。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十年“文革”,实际上是 革文化的命,“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所有的传 统都属于被打倒之列,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是重点批判

7、的对 象。“文革”的灾难我们现在记忆犹新,极左思潮使得国学 沉入了谷底。为什么要学国学 到了八十年代,告别“文革”,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出现了一股以河殇为代表的思潮。那是一些年轻人想 让中国迅速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从西方自由主义的角度来 批判国学,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封建、落后、反动,是现 代化的最大的阻力。就指导思想来说,虽然河殇批判 国学和“文革”不一样,一个是西方的自由主义,一个是极 左思潮,但是他们共同继承了五四时期激进派的做法,联 手起来,左右夹攻,来否定国学,并且形成了一种强势的 话语,使得中国人一谈国学就显得封建、落后,反动。 进入九十年代,国学出现了一点复兴的迹象,但是好景不

8、 长,很快就消歇了。当时有一些教授们,特别是北大的教 授,包括季羡林先生,张岱年,他们在教授的圈子里搞了 一个学院派的国学,出了一批国学丛书。可是马上受到了 批判,认为是一股复古思潮,不利于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学国学 回顾五四以来近百年的历史,在对待国学的态度上,激进 派一直占据上风,保守派则是弱势群体,居于被动挨打的 地位。直到21世纪,国学的命运才算真正有了起色,出现 了所谓的“国学热”。这股“国学热”不是政府的推动,不是 学者的提倡,也不是媒体的炒作,而是由民间的各种自发 的力量所促成。其中主要的因素就是寻找文化认同。21世 纪的中国,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经济起飞,文化失落,经 济上创造了世

9、界的奇迹,文化上却由于长期对国学的否定 ,缺乏应有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 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和整合的力量,对于个人来说,则是一 种文化身份的定位和确认,涉及到精神家园的依托和归宿 。许多中国人,特别是一些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他们走出 国门,从事世界性的交往,普遍地感到对国学的无知,对 中国历史文化的无知,不能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茫然无 根,于是激起了一种内在的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重新认 识国学,复兴国学,这就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自发地促成了 一股“国学热”。为什么要学国学 在当代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必然 有一个文化的复兴,这是一个大趋势,大 潮流。复兴并不是复古,而是以崭新的面

10、 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文化复兴的这 个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国学,使我们知道我们有深厚的文 化传统根基。什么是国学? “国学”本意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周礼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 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 弟。” 礼记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礼记集说卷六 : “古者二十五家为闾,同在一巷,巷首有门 ,门侧有塾,民在家者,朝夕受教于塾也 ;五百家为党,党之学为庠,教闾塾所升 之人也;术当为州,万二千五百家为州

11、, 州之学曰序,周礼春秋以礼会民而设 于州序是也,序则教党学所升之人;天子 所都及诸侯国中之学谓之国学,以教元子 (天子嫡长子)、众子(天子的庶子)及 卿大夫士之子,与所升俊秀之士焉。”什么是国学? 国学的本义是国家级学校,历代有所变化。 国学从周朝就有了,原来是国家级的贵族子弟学校,逐渐 发展为国家的最高学府,优秀的庶民子弟也可进入国学, 经过考试,量才授官。 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代称国子 监,唐宋时以国子监总管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 国子学,明、清两代设立国子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开始设学部,国子监的称呼于是废止。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人主张大兴国学,

12、发展教育。 所以,我国古代典籍中所指称的国学,是一个与学校教育 有关的概念。什么是国学?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仅指传统文化本 身,还包括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所谓学问 ,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积累与梳理;所 谓学术,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 新。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 的。 什么是国学? 由于西学东渐的效应,中西学术交流日益频繁, 为了与“西学”相对峙,有人提出了“旧学”或“中学” 的概念。 张之洞即提倡:“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 、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劝学篇 外篇设学第三

13、)后来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 论中指出:“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 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由此,“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张之洞的名言。可见,相对 于新学而言,国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国学指 中学,它是与西学不同的自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什么是国学? 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发行国粹学报,出版 国故论衡,于是“国学”又有了“国粹”和“国故” 的称谓。 胡适指出:“国故这两字,是章太炎先生提出, 比从前用的国粹好多了;其意义,即中国过去的 历史、文化史,包括一切。”胡适又说:“国学在 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 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 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

14、,就是国故学,省称为 国学。” 什么是国学? 外国学者称研究中国的传统学问,一般叫做“汉学” (sinology)、“支那学”或“华学”。 “中国学”的称谓,则是海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和现 当代学术的合称。 欧美学术界还有“东亚学”的称谓,其范围包括对中 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研究。什么是国学? 我们平时所说的“汉学”、“中学”所指仅仅代表 中国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 在这里,“国学”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它不仅 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态,它是 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所谓国学一、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术。 二、国学是现代性的产物,是中西文化碰撞的 果实。 三、国学意味着文化的多元

15、性与延续性。 四、国学是在全球化境域下对中国文化与学术 精神的表述。国学的分类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 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 本学等等; 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 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 从属地位;国学的分类 国学的基本分类小学: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管钥;经学: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诸子: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文学: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国学:六艺,七略,四部 六艺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 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 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

16、曰五射, 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国学:六艺,七略,四部 七略 中国第1部官修目录。 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年) ,刘向、刘 歆父子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 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 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国学:六艺,七略,四部 六艺略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 孝经、小学九种。 诸子略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 杂、农、小说十种。 诗赋略分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 之属、杂赋、歌诗五种。 兵书略分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四种。 数术略分天文、历谱、五行、蓍筮、杂占、 刑法六种。 方技略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国学:六艺,七略,四部 四部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