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思路、成就与变化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9592662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思路、成就与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思路、成就与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思路、成就与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思路、成就与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思路、成就与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思路、成就与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思路、成就与变化(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思路、成就与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叶小兵一、课标实验稿的思路与特点一、课标实验稿的思路与特点 二、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与成就二、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与成就 三、对课标修订的思路与做法三、对课标修订的思路与做法一、课标实验稿的思路与特点1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是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 突出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的性质,将历史课程定位在提升学生历史意识 、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一门基础性的课程。 2全面地阐释课程目标 明确提出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更为明确地提出了能力目标; 首次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 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

2、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 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 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注重学生通过历史学习 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标的表述,是以学生为行为主语,并在行为动词方 面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3强调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 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关注学生的需要,以学 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点,尽量避免课程的专业 化、成人化倾向,使历史课程的内容贴近学 生,贴近生活,贴近现代社会,既体现出课 程的时代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 习,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活动。 4建构新

3、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力图将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中学历 史学习体系,采用了主题式的模式进行编排, 突出历史时代主题,每个教学单元都围绕一个 主要的时代主题进行知识的建构,以使学生在 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对各历史 时期的重点问题进行认识。同时,精选课程内 容,较大幅度地减少了繁杂的知识点,以减轻 学生学习的负担,降低课程的难度。 5提倡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新历史课程在编制时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 创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学生参与 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 活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 方法。尤其是通过教学活动建议,提出了多 种形式的学生对历史进行探究的

4、活动,设计 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并鼓励教师为 学生的历史学习营造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多样的组织与引导, 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 6提出了指导性的评价建议要求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 和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并强调在历史教学评 价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 程。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要考查学生历史 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还要检测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 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 二、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与成就1.新历史课程实验的过程2001年9月开始实验,首先是在全国38个

5、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到2002年秋季,扩展到 530个省级实验区;2003年时,全国已有1642 个县市的3500多万学生在使用新课程的实验 教材;2004年时发展到2576个县区使用新教材 ,约占全国的90%。至2005年秋季,全国各地 区基本上都加入了新课程的试验。2.新历史课程实验的成就 (1)进一步确立历史课程的地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对中小学课程进行 了整体的规划和编制,确保了历史课程在学 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将其作为一门基础性 的课程,规定了课程实施的计划、学时等, 使得历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保证。历史 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 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认可和重视。(2)历

6、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在实验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 理念逐步接受并不断深入理解,将其转化为自 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并 尝试将其运用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 同时主动、积极地开展教学研修,进行校本教 研。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地都涌现出一 批优秀的历史教师,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实践 ,在不断的探索中践行着新课改的理念,推进 着历史教学的深入发展。(3)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式新课改的实验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在教学方式上, 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更加 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 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

7、重学生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在教 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 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特别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大为提高。(4)历史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科书、只教教科书 的观念和做法,而是将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 的视野大为扩展,积极开发校内校外的多种 历史课程资源,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类型 的教学材料。其中,乡土历史资源、视频图 像资源、网络资源,以及教师资源和学生资 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使得各种有教育意义 的历史信息资源得到适当的运用,从而使得 历史课程资源在种类上、形式上、渠道上多 种多样,教学材料丰富多彩。(5)初步建立起新

8、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各地在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 各种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改变 了以往只注重笔纸考试的单一方法。评价的 类型也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自我评价 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 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使评 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方面的功 能得以更好的发挥。总之,新课改十年来取得了丰 硕的成就。实践证明,课改的 大方向是正确的,课改的精神 已经深入人心。十年来所取得 的成就与经验,是课程改革继 续深入发展的宝贵财富,为课 改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对课标修订的思路与具体做法教育部从2007年4月启动了对课标实验稿的修订工作。 首先进行了

9、半年多的调研,反映上来的问题主要是:1.对以“学习主题”编排内容的呈现方式提出意见,认为 主题编排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影响,也不符合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2.对课标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提出意见,认为内容较 多,难度较大,未能根本解决“难、繁、偏、旧”问题。3.对课标中的“前言”和“课程目标”提出意见,如:课程 性质不明确、目标不具体、文字表达不清楚等。课标修订组对调研意见的分析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 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 们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课程 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要突出历史 发展的主线。初中学生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对他 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

10、主,应根据历史发展 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 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一定要在解决“难、繁、偏、旧”的问题上 继续下功夫,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这 就要突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性、通识性 和发展性,精选教学内容。课程改革要与时俱进,历史课程标准的修 订要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共产党第 十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特别是根据2010年颁 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的要求,参考各省市的意见 ,进行必要的修改。六大学习板块的设计合理,但每一个板 块下采用“学习主题”的设计,存在诸多问题: (1)限制了史事的选择,容易疏漏重大的历史 事件。例如,中

11、国近代史中的学习主题“列强的 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在鸦片战争后接着就 是“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但在全部 中国近代史板块中,却不讲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和定都南京等最基本的史实。缺失太平天国运 动,只讲其抗击洋枪队,难以反映重大史事。 (2)主旨过大,有时出现生硬捏合现象,难 以建立基于时序与地域之上的历史因果关系。 例如,在世界古代史部分,有一个学习主题是 “中古亚欧文明”,其中第一目是“了解大化改 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但这二者之间其实毫无关系。 (3)容易割裂历史,使学生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 本线索。例如,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第三个学习主题是 “统一国家的建立”,

12、其中讲到“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 史实”;第四个学习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其中讲到“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中间只字未提 东汉,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西汉之后便是三国鼎立的 错觉。 (4)主题式编排的理性偏强,初中学生在接受和理 解上有一定困难。学生在初中阶段若不能掌握最基本 的史实,则根据课标撰写的教材中的那些抽象概念很 快便会忘掉,到高中阶段继续学习历史便会发生很大 的困难。实际情况的反映也证实了这一点。 对课标修订的具体做法 1.对前言部分的修改(1)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义 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 、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2)课程基本理念:更突出了通过

13、历史学科 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 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普及历史常识 为基础,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 的叙述中;倡导教学方式的创新。(3)课程设计思路:进行了较大调整。在保持 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板块中的学习主 题做了弱化,而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 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 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 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 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 地展开。在内容的编制上,精选最基本的史事 ,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同时,注意与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为学生 在高中的历史学习打好

14、基础。2.对课程目标的修改保留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划分,但对 这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 使之更为清晰、明确、完整。如:实验稿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 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 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 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 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 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 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

15、一 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 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 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新修订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 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 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 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 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 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

16、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 情景想象。 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 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 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 解决历史问题。 5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 力。如:实验稿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 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 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 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 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 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 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 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 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新修订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 解历史上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