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讲稿(下)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587666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187 大小:4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讲稿(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古汉语讲稿(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古汉语讲稿(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古汉语讲稿(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古汉语讲稿(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讲稿(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讲稿(下)(1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汉语讲稿(下 )语音、诗词格律、修辞 、标点、翻译、训诂、工具 书一、语音(phonetics of Chinese ) (一)概说可资利用的音韵工具书:1、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词典,湖南 ,1991年9月。2、 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 陕西人民,1993年2月。3、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 ,1982年9月。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 ,1986年。 5、或可以利用汉语大字典上古音表/ 中古音表。(二)何以学习音韵学?(学习古语音 的意义。)1、明语法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 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 不同的词性或词义。所谓的“词类活用 ”:不及物动词用如及物动

2、词,形容词 、名词用为(及物和不及物)动词,其 实应属于语音屈折变化形式的词法范畴 。 例如“衣”,作名词用时,意思是“衣 服”,念y,平声;做动词用时,意 思是“穿(衣)”,念y,去声。又 如“冠”,当名词用时,意思是“帽 子”,念gun,平声;当动词用时, 意思是“戴(帽子)”,念gun。这 种语法形式,古汉语术语把前者称为 “如字”,把后者称为“破读”(或 “读破”)。“如字”和“破读”, 与某些西方语言,例如英语,颇有相 似之处。例如:contractkntrkt,重音在 前,为名词,意思是“契约、合同” ;contractkntrkt,重音移后, 为动词,意思是“缔结(契约、合同 )

3、”。 又如:contrastkntrst,重音在 前,为名词,意思是“对比、对照” ;contrastkntrst,重音移后, 为动词,意思是“使对比、使对照” 。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语言的某些共性 。 所以,通过声调(或语音)的变化以表现 不同的词性或词义之现象,某些中国学 者和外国学者都认为属于词法上的屈折 变化(inflection)形式(参周法高: 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627页,中央研 究院史语所,1962)。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现代汉语方言,可能 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例如粤语的次方 言开平话。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开平 话表现为语音音变的屈折形式: 我i33 我们i21;你nei33 你们

4、nik21;他(佢)kui33 他们( 屐)kik21(参邓钧主编开平方 言,湖南电子音像,2000年3月)。 汉语中具有类似形式的方言不太多, 已知的有陕西商县话、苏北赣榆话、 吴语苏州话,等(参袁家骅:汉语 方言概要50页、9798页,文字改革 出版社,1989年6月第2版)。 2、明词义或词性 (1):南风谓之凯风。(尔雅释天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上以风化 下;下以风刺上。(诗关雎序) (2):沈者,莽也。(风俗通)/汎 汎杨舟,载沈载浮。(诗小雅菁 菁者我) (3):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靖郭君不听。( 战国策齐策一)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 出

5、师表)/而为外廷所笑。(柳宗 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3、知构词通过语音的学习,可以了解古汉语中双 声、叠韵、重叠等构词法则,就不容 易误解词义。 例如:磅礴=旁薄=旁礴=旁魄/匍匐=匍 伏=伏服=俯伏等就都是双声词。黾勉= 密勿=蠠没/优游=优繇=优犹=瀀嗂=优 嗂=扰游等就都是叠韵词。 因不明双声、叠韵而误解词义,自古以 来屡见,下面举两个例子: (1)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 易数里。”辟易,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 解释说:“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 乃至数里。” (2)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 证解释说:“尸子曰:五尺犬 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 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 ,

6、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 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 犹豫。” 例(1)是叠韵连绵词,退避的样子;例( 2)是双声连绵词,即“迟疑的样子”。 重叠(reduplication),在古汉语中通常 被称为“叠音词(字)”(以前称为“重言 ”或“叠字”),是复合词的一种类型。重 叠词在词形方面也可能有多种形式。 例如:狌狌=猩猩/云云(马王堆帛书 老子甲本道经)=芸芸(今本老子 )。/蔡蔡(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 道经)=察察(今本老子)/ 柬柬(楚简)=简简(诗商颂那:“ 奏鼓简简。”)/兽兽(楚简)=肃肃 (诗大雅烝民:“肃肃王命 ,仲山甫将之。”)/仓仓(楚简)= 锵锵(诗大雅烝民

7、:“四牡 彭彭,八鸾锵锵。”按:“仓”也可 能为“鎗”。说文卷十四金部云 :“鎗,钟声也。”)/熙熙(今本 老子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 太牢,如登春台。”)=喜喜(帛书 老子)。 4、知通假 (1)绝臣军粮,不得踵系。(三国志 袁绍传)/圣嗣未立,群臣继望。( 后汉书李固传) (2)庄公寤(通啎)生。(左隐公元 年)寤,说文:“寤觉而有信曰寤 。从梦省,吾声。一曰昼见而夜梦也。” (3)姜氏何厭(猒、饜)之有?(左 隐公元年)说文:厭,笮也。/笮 ,迫也。(4)子曰:德之不脩(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5、知形声字声旁、形旁的区别 例如:梅(楳、槑)

8、/恕( )/恬(甜省 )/貌(豹省,说文卷八:皃,从人 白,象人面形。) 6、知声训例如: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 亏。/天,颠也。/礼,履也。 7、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词源) 或来自他民族,如:单于chny/突厥 tqi(Turki)/身毒(India天竺) jund/ yund(梵文印度河Sinduhu 对音)/tinzh/tind;普通名词举一例 :元稹会真记的“鸚鵡饑亂鳴,嬌娃 睡猶怒。” 嬌娃,其实是外语“獢 ”(见御定全唐诗录卷六十六页十 四)的异形,一种小狗(参陈寅恪: 元白诗证史之莺莺传,广东社 会科学2003年4期)。 或来自方言,如:例:越人谓盐曰“馀” /越人 谓齐人

9、“多”(越绝书卷八) 或来自地名,如:蚌埠bngb/费县bxin; 或来自姓、氏、名,如:郦食其lyj/万俟mq/ 澹台tnti/李阳冰lyngnng; 或来自官称,如:仆射py/洗马xinm。 8、明韵文韵文(例如赋、诗歌)之压韵(叶韵)、诗词曲 格律,等。对断句标点尤有助益。 9、了解古今音的演变途径,尤其是普通话 与方言的对应的关系。 (1)普通话的 、 ,在广州 话中通常念k、k、x 。这实际上是 中古音声母“见、溪、群、晓”在广州话 中的孑遗。 (2)普通话的t 、t、在闽南话等 方言中通常读为t、t、 d。因为它 们在中古同属所谓的“舌音:端、透、定 、泥、知、徹、澄、娘”。(三)

10、汉语语音史的分期(据麦耘音 韵学讲稿)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 上古前期I 前11世纪以前(周朝建立 以前) 上古前期II 前11前3世纪(周秦 ) 上古后期I 前2世纪公元前后( 西汉) 上古后期II 13世纪(东汉) 上古到中古的过度期 3 4世纪(魏晋) 中古时期(南北朝至北宋) 中古前期 58世纪(南北朝至盛唐) 中古后期I 89世纪(中唐至唐 末) 中古后期II 1012世纪(五代北 宋) 中古到近代的过渡期 1213世纪(南宋) 近代时期(元以后) 近代前期 1315世纪(元及明前期) 近代后期 1620世纪(明后期 及其以后)(四)术语 汉字音节=声+韵+调 声/声母/字母(古)/

11、声纽(古)/纽(古 )。 韵/ 韵母=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 +韵尾(阴声/阳声/入声)唐末僧人守温创三十字母,为:不、芳 、並、明、端、透、定、泥、知、徹 、澄、見、溪、群、疑、精、清、從 、邪、照、穿、審、禅、心、影、曉 、匣、喻、來、日。后人增六,是为 三十六字母。每一字母代表一个“声” 。相较于普通话21声母,在数量上多 出15个。五音、七音和九音 五音 唇 牙 喉 舌 齿齿 七音 唇牙 喉舌舌 齿齿齿齿 舌齿齿九音 重 唇轻轻 唇牙 喉 舌 头头舌 上半 半舌 齿齿齿齿 头头正 齿齿(五)中古汉语声母表 清(塞 不送气 )清(塞 送气)浊浊(塞 )浊浊(通 )清(擦 )浊浊(

12、擦 )唇音帮非f滂敷p 並奉b明微m 舌根音 見k溪k 群g 疑 喉音影 喻喻以 曉h匣喻喻 云舌尖音端t透t 定d泥n來l中古汉语声母表 (续)舌尖音知 徹 澄 娘 精 清從dz 心s邪z 照莊t 穿初t 崇d 審生 禪俟 舌面 前音照章 穿昌 禪常 日審書 牀船 中古声母系统 三十六字母(中古后期声母)全清A次清全浊浊A次浊浊全清B全浊浊 B重唇 音帮 p滂 p 並 b明 m清唇 音非 pf敷pf 奉 bv微 非敷f奉 v牙音見 k溪 k群 g 疑 喉音影 喻喻 曉 h匣 舌头头 音端 t透 t定 d泥 n中古声母系统(续) 三十六字母(中古后期声母) 半舌 音來l 舌上 音知 徹 澄 娘

13、 齿头齿头 音精 清 從 心s邪z 正齿齿 音照t 穿t 牀禪 d 審 (禪) 半齿齿 音日 (六)中古汉语韵母表中古汉语因为有韵书传世,今天我们对韵 母的数量是很清楚的:如果把调的因素也 考虑进去,有206个韵部(据广韵) 。剔除声调的因素,中古汉语的韵母也达 91个。而且,古代的韵部只考虑韵腹和 韵尾,介音不同也可以归入同一韵部。例 如: 、i、u这三个韵母,虽然韵头 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韵腹都是,所以归 为一个韵部。因此,相对于普通话35个韵母,古代汉语的韵母比普通话多得多。 韵母是对语音较为粗疏的划分,如果进一 步细分,则可以把韵母分为韵头(介音) 、韵腹(主要元音)、韵尾(阴声韵尾 元

14、音、阳声韵尾鼻辅音和入声韵尾塞 音)三部分。 唐孙愐撰唐韵,有二本:开元廿年 本,简称“开元本” ,分为195部,已佚 ;天宝十年本,简称“天宝本”,分为 205部,今剩残卷。 宋陈彭年撰大宋重修广韵,分为 206部。 至南宋刘渊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分为107部,因在平水(山西临汾 )刻书,且作者是平水人,故又称 为平水韵。 到了元阴时夫撰韵府群玉,拯 部并入冋部,得106部。 古汉语的韵母与普通话的韵母,除了数 量上的差别外,还体现为以下三点不 同: 1、介音的有无。例如四江、二十八严, 等。今有介音,古无介音。 2、韵腹差异。例如一东、五支。 3、韵尾差异。例如古有p、t、k、m ,普通话的韵母系统里是没有这几个 韵尾的。韵母总表古 音 音 标标 今 音 音 标标 東董送 o on/eng u/ 冬 宋 u on u 锺锺腫用 并入冬 on u 江講絳 in ia 韵母总表(续一)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