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

上传人:nbwa****ajie 文档编号:49543252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三章: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三章: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三章: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三章: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拿手法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推拿 教研室 主讲:卢国清第一节:手法作用的基本 原理n推拿属中医外治法范畴,是医者视病情施 用手法治疗的一门中医学科。推拿通过手 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 的生理、病理状态,达到治疗效果。也就 是说医生通过手法所产生的外力,在患者 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功,这种功是医 生根据的病情,运用各种手法技巧,所作 的有用功,从而起到纠正解剖位置的作用 ,这种功也可转换成各种能,并深透到体 内,改变其有关的系统内能,从而起到治 疗作用,这种能也可作为信息的载体,向 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传入信号,起到调整 脏腑功能的治疗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一、纠正解剖位置

2、异常n凡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因有关组织解剖 导演而致的病症,均可通过外力直接作用加 以纠正。如骶髂关节半脱位,胸、腰椎小关 节紊乱症、下颌关节脱位。 二、改变有关系统的内能n某一系统内能失调 某一系统的疾病n通过对失调的系统内能进行适当的调整,使 其恢复正常,就能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n如肌肉痉挛者,通过手法使有关肌肉系统内 能得到调整,则痉挛就得到了解除;气滞血 瘀者,通过手法使气血系统的内能增大,加 速气血循环,从而起行气活血的作用,解除 因气滞血瘀引起的各种病症。三、信息调整n通过近代生理学的研究,人们认识到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 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脏器发生病变时

3、生物信息就会变化影响整个系统全身的机能平衡n在治疗上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成作用于体表的 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 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 器的调整作用,这是建立在人体生物电、生物力学、生物内 能以及组织器官的生理、生化、解剖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古 老又崭新的治疗途径。n例如,在缺血性心绞痛患者的有关俞穴上,用较轻的按揉法 治疗,输入调整信息,可起到冠状A的血供量增加的作用,从 而缓解症状。四、纠正解剖位置与转变系 统内 能的结合n凡因各种原因导致解剖位置失常者n有关的系统内能必然发生改变,系统内能的改变n又会造成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4、,故治疗时必须兼顾n例如:冻肩的治疗着急在于活患肩,使粘连得以松 解;但本病肩部疼痛剧烈,肌肉痉挛、活动困难, 因此治疗上,首先要调整有关肌肉组织的系统内能 ,使肌痉挛缓解,然后再能活动其关节。 在活动 关节使粘连松解时,极有可能造成新的损伤,通过 手法来改变患部的系统内能,加强气血循行,促进 损伤的修复,从而消除因活动关节而产生新损伤的 副作用,保证推拿的良好疗效。五、纠正解剖位置与改变系统 内能、调整信息的结合解剖位置变化有关组织系统内能和生物信息变化(造成)组织、器官的疾病在治疗上三方面结合例如:胆囊炎、胆绞痛基本病理是oddi括约肌痉挛、胆汁排出困难 (受T8、9交感神经支配)T8、9

5、后关节错位(是常见原因)疼痛缓解改变系统内能、调整生物信息有关穴位点揉总之,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不外手“力、能、信息”三个方面的 作用。第二节 手法治疗伤筋的 原理n凡是人体各个关节、筋络、肌肉受外来暴力 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不慎而跌扑闪 挫或体虚过劳等因素引起的操作,无骨折脱 位或皮肉损者均称为伤筋。n推拿治疗伤筋有独到之处,伤筋无论是急性 或慢性,疼痛往往是其主要症状,中医认为 损伤后,由于血离经脉,经脉受阻,气血运 行不通,不通则痛,治疗的着急在于通,手 法是通过以下途径达到通则不痛的:一、舒筋通络n损伤后 肌肉附着点n 筋膜 可发出 通过神经 n 韧带 疼痛性 反射作用n 关节部

6、的信号 n n 目的是减少 肌肉收缩 使有关组织处于n活动从而 紧张 警觉状态n减轻疼痛 直至痉挛n疼痛 肌紧张(恶性循环)n我们治疗的目标应针对疼痛和肌紧张这两个主要环 节,打破恶性循环,以利于组织的修复和恢复;手 法是解除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因手法不但 可直接放松肌肉,而且能解除肌紧张的原因,治标 也治本。(一)手法直接放松肌肉的机理:n1.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n2.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n3.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 (二)手法消除导致肌紧张病因的机理 :n1.加强损伤组织的气血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n2.在加强循环的基础上,促进血肿、水肿

7、的吸收。n3.对组织有粘连者,则可帮助松解粘连。n在治疗中抓住原发性压痛点是关键,压痛点的寻找 要认真,力求准确,不要被大范围的扩散痛和传导 痛所迷惑,一般讲,最敏感的压痛点往往在筋膜、 肌肉的起止点;两肌交界或相互交错的部位(因筋 膜处末梢神经丰富;肌肉起止点、交界或交错部位 所受的力较大)。n舒筋通络筋肉放松松则通通则不痛二、理筋整复n在软组织损伤部位,通过手指细心触摸,从 摸得的形态位置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损伤的性质。医宗金鉴手法总论中说: “以手摸之,自悉其情”并记载了筋歪、 筋 断、筋翻、筋转筋走等各种病理变化。对于 触诊中发现组织错位逆乱,要及时回纳纠正 ,使筋络顺接,才能气

8、血运行通畅,通则不 痛。n1.肌肉、肌腱、韧带完全断裂者,需手术缝合。n2.肌腱滑脱者,须及早采用弹拨或推扳法回纳。n3.脊柱后关节错位者,棘突向一侧偏歪,用扳法。n总之,对骨缝开错、韧带损伤等要积极采取 措施,拨乱反正,令各守其位,才能有利于 肌肉痉挛的缓解和关节功能的恢复,由此可 见,理筋整复可使经络关节通顺,而顺则通 ,通则不痛。三、活血祛瘀n“动”是手法治疗的特点,对于患者来说,“ 动”字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n1.促进肌体组织的活动(加速软组织损伤的恢复)n2.促进气血的流动(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所指此n3.肌体关节的被动运动(松解粘连、滑利关节)n对气滞血瘀者,通过手法使有关系统

9、内能发 生变化,加速气血的运行,从而直至活血化 瘀作用。n综上所述,中医学的“通则不痛”的理论,在 伤筋的手法治疗中可具体化为“松则通,顺 则通,动则通”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三节:手法调整气血的 原理n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基 础,人的生命活动是气血运动变化的结果。n人体之气有四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其中 最基本的是元气,它的生成来自肾中精气,水谷精 气和自然清气的结合,能否发挥其生理动能不要看 气机是否调畅。n血是由水谷精微生成,而水谷精微是靠脾来运化, 胃的受纳,血与营气共行脉中,在心脾的作用下流 注全身,起到起濡养全身肢体脏腑的作用。n由此看来,气血的生成都有赖于

10、水谷精微的充分供 给,那么推拿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对气血进行影响的 呢? 推拿是通过健脾胃,促使人体气血的生成;同时通过疏 通经络加强肝的疏泻功能来促进气机的调畅,这样又加强 了气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促进或改善人体的生理循 环,使人体气血充盈而调畅。第四节:手法训练n手法流派众多,风格各异,技巧多样。但有 一个共同点,就是各家各派都把手法作为防 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手段。因此,手法的好 坏与熟练的程度就成为治疗疾病成败的关键 之一。n手法作为特定的技巧动作,要熟练地掌握其 技巧与功力,自有一定的难度。但必须进行 认真、刻苦地练习和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 尤其是对某些技巧难度较高、又较复杂的手 法,

11、如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更应该经 过长期反复的练习,才能运用自如,并取得 良好的治疗效果,可谓“一分功夫,一分疗 效”。所以要学好手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多看 、多问、多练。一、手法训练的注意事项手法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动作,必 须认真刻苦地训练,所以为了把手法 训练好,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 几个问题:1.思想集中:全神贯注按要领、要求练 习,“手到、眼到、心到”。2.顽强刻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持之以恒: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4.循序渐进:按手法要求逐渐提高。5.劳逸结合:冻冰三尺,非一日之寒。二、基本手法的训练 (一)米袋(沙袋)练习米袋的制作方法:准备一个长约26厘米,宽约

12、 20厘米的布袋,内装大米或黄沙(需洗净),一般装 至4/5量左右,然后将袋口缝合,另备大布袋作套 ,以便经常拆卸洗涤,保持米袋卫生。先扎紧中 间稍松最后改装海绵(为下一步人体操作打下基 础)。 (二)练习方法1.平卧式:把米袋平放在桌面上,根据各种手法 的动作要领及要求在米袋上练习。如摆动类手法。2.悬吊式:把一个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布 袋装满黄沙后,封口扎紧,空悬在木架上,沙袋的 调试,上端以平肩为宜,这种方法主要用来练习击 法、掌击法、指击法、搓法。三、人体操作训练人体操作训练查一门手法综合性的训练 方法,要求操作者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手法 在人体各部位的运用,并能正确地刺激各特 定的部位和穴位;要求操作者必须熟练手法 操作顺序及各手法之间的连接以及手法的变 换要动作协调自然。1.头面部操作:仰卧位、坐位。2.颈项部操作:患者取俯坐位,全身放松 ,呼吸自然,术者站于其后侧方。3.肩与上肢操作:端坐上腩外展。4.腰背部操作:俯卧位,全身放松,呼吸 自然,术者站于其侧方。5.胸腹部操作:俯卧位。6.下肢操作:俯卧位、仰卧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