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复习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9542042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5.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高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高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高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高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复习(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授课人:肖献明专题复习 必修()高考回顾高考回顾1.(08宁夏卷)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 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2.(07海南卷)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 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3.(07广东卷)“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

2、叉耀眼盆 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 B民国 C清朝 D新中国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的变化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居室 建筑的变化 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 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20092009年考试大纲年考试大纲物 质 生 活 和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变化中的 男女服饰并行于世的 中西餐居室 建筑的演进习俗风尚的变革女子:旗袍改良 旗袍列宁装连衣 裙婚嫁习俗的变化 丧葬礼俗的变化 其他社会风俗男子:长跑马褂西 服中山装列宁装 “干部服”传统菜系传统“四合院”中西并行中西合璧繁琐 等级 迷信简

3、朴 文明保守呆 板、等 级森严开放 美观 适体更新过程发展特征传统工具近代以来从人力、畜力、到机械力平民化、普及化从引进技术到自制自研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先慢后快邮政通信事业电信事业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交 通 和 通 信 工 具 的 进 步交通工具邮电通信设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 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 “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 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 时,其见

4、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心风 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1)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革命思潮的推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及改革 开放的影响)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传入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3)影响: 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冲破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2)变迁的主要特征: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化向近代 化、现代化的趋进。高考回顾高考回顾1.(08宁夏卷)据记

5、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 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 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2.(0江苏卷)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 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 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2008年山东文综,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

6、本细胞。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 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 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 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 、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 人民的政治 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

7、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 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 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 家思想)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 的

8、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 ;民族危机的加深。(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 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 政策推动)。(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 2 分)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 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 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l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l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l政府政策的变化l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l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l领袖人物的影响 归纳:外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

9、变革引起 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专题拓展归纳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2.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4.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专题拓展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中国和 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2. 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 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的负 面影响和能源危机。专题拓展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

10、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 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 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专题拓展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 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 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 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 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 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

11、,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专题拓展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 撞时,应该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1)原因: 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2)概况: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 (20世纪上半 期)新中国成立后 十一届三 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 会至今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变化趋势:男子:长袍马褂西 装、中山装 女子:改良旗袍。宽松 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 统与现代并存男子:列宁装、干部服 、绿军装 女子:列宁装、连衣裙受政治因素影响, 与革命相关的服饰与革命相关的服饰 成为主流成为主流一、物质生活和社

12、会习俗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异彩纷呈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由封闭走向开放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半殖民 地半封 建社会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概况:经营、顾客、地点及中西餐的区别2.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西方人来华(2)西餐 :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 原因:3.居室建筑的演进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中西合璧(租界)全 欧式住宅(高级公寓、别墅式洋房) 4.习俗风尚的变革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思想观念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表现: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葬

13、殡仪馆、公墓、火葬(文明、简洁、卫生) 见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1.交通工具的更新交通工具的更新 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木船 近代交通工具 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 人力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19C19C中后期传入中国中后期传入中国- 20C20C初,出现在大街小巷初,出现在大街小巷-50-50年代后开始自己制造年代后开始自己制造)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电车(19061906)、公共汽车(19241924)、汽车、火车(19C19C 末末20C20C初)初)、轮船

14、(18651865)、飞机(20C2020C20年代初)年代初)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先慢后快; 种类:海陆空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 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2)政府的大力提倡; (3 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5 5)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 力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2.

15、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时间时间邮邮政通信事业业成就二次鸦鸦片战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电信事业发展电报、电话时间时间 电报发电报发 展成就1877年1906年1932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电报:电话:时间时间 成就1882年民国成立后20世纪纪80年代后截止2003年电话传入中国 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 用户各占一半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对人民、对社会生活产生 了那些影响?交通和通讯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 出行方式及思想观念,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 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信息的传 递,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