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540322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从近年来的古诗词鉴赏考题来看, 考查的点不外乎特定形象(意象)解读 、诗歌意境鉴赏、情感主旨提炼、表达 技巧分析、语言文字推敲五种。经分析 ,发现每一个点都有相应的答题模式可 以套入。现总结出各个点的答题模式如 下。 一、特定形象解读类 v【设问方式】v这种类型题目的常见设问方式,可分为两种 情况,一种是点明了鉴赏对象的,如“的寓 意是什么?”“诗中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你认为图景在作者心中的 含意是什么”等;另一种是未点明鉴赏对象的 ,如“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诗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等。一、特定形象解读类 v【万

2、能公式】特定形象解读=指出形象(有的题目可省略此项)+ 说明形象的具体特征+揭示形象内涵v【公式阐释】 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应包括三个要点: 1阅读诗歌,根据题目所指定的范围,找出相关的 诗歌形象。 2结合诗歌内容,对这一形象的特点或具体细节做 进一步的描写或说明,使之详细化。 3揭示形象的内涵,即读懂作者借这一形象所抒发 的感情、表达的志向、阐明的道理等,或是这一形 象的象征意义、社会内涵、时代内涵等。一、特定形象解读类 v【公式运用例析】 2008年安徽卷II: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

3、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小孤山是长江之中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地(要点二:进 一步说明这一形象),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 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 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要点三:揭示这 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和时代内涵)。二、诗歌意境鉴赏类 v【设问方式】这一类型的常见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 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等等。二、诗歌意境鉴赏类 v【万能公式】意境鉴赏=描绘了

4、什么样的客观形象图景+图景的特点+作者 在其中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v【公式阐释】如果说意境是“面”,那么意象(形象)则是“点”,一个大的 “面”是由一个个小的“点”组成,作者对意象(形象)的选取 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鉴赏意境,就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 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表现意境之“景”充分描摹出来。解答此 类题,应包括三个要点:1结合诗中的意象,展开适当的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 画面。2对这个图景画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常见的写法有:自然 清新、恬静美好、清旷冲淡、雄浑壮阔、雄奇伟丽、寂寞冷 清、苍凉萧瑟等等。3对上面的总结再进行外延的拓展,从

5、中分析出作者的思想 感情。二、诗歌意境鉴赏类 v【公式运用例析】 2008年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解答:诗的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 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要点一:结合“落晖”“嫩竹”“红 莲”“烟火”等意象,展开想象,描绘图景);这样一幅恬静美好的 景象(要点二:对这个图景做一个简要的总结),表现了诗人悠 然闲适的心情(要点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情感主旨提炼类 v【设问方式】常见的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6、情”,“ 该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等 。v【万能公式】根据题目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表达公式:第一种:情感主旨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 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第二种:情感主旨提炼=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 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v【公式阐释】 1、提炼情感的常用套语:“该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这 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志向”;“这首诗说明了道理”等 。 2、分析事实的方法: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阐述支持自己 观点的理由。 三、情感主旨提炼类 v【公式运用例析】 2008年全国卷II: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

7、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解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 炎凉的情绪(根据题意,先提炼作者情感)。诗的一、二两句写 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 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 ,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 对世态冷暖的感叹(根据题意,结合具体事实,对这一情感进行 深入分析)。四、表达技巧分析类 v【设问方式】1、未点明表现手法的。如:“这首诗用了怎样的 表现手法/表现技巧/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 发自己的情感的”。2、点明了表现手法的。如: “请从

8、虚实关系的 角度赏析这首诗”,“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 词作一赏析”等。v【万能公式】表达技巧分析=说出表达技巧类型+结合内容分析 说明+表达作用四、表达技巧分析类 v【公式阐释】首先要明确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的一些常见内涵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五种。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 、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 、白描、用典等。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 、设问、反问、顶针等。了解这些背景之后,答题时要注意以下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如题

9、目已点明了诗歌采用的手 法,此一要点则可省略。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作者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作 。3、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根据题目具 体要求,有时可以省略)。四、表达技巧分析类 v【公式运用例析】 2008年福建卷: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解答: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要点一:指出是何 种表现手法)。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 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 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 燕子对草堂书斋的

10、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要点二:作 者如何运用这种手法)。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 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 的喜悦和悠闲之情(要点三:这种手法如何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 五、语言文字推敲类v【设问方式】有两种常见的设问方式:1、未指定鉴赏字(词)。如:“这一联中最生动 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指定鉴赏字(词)。如:“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赏析诗中字的妙 处”,“ 字和字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 鉴赏型)”五、语言文字推敲类v【万能公式】语言文字推敲=字(词)含义+表现手法(如比喻、拟 人、拟物)+字(词)的表达作用。v【公式阐释】1、指

11、明哪个字用得好;比较鉴赏型则指出哪个字用得 更好。(根据情况可省略该步骤)2、采用了比喻、拟人、拟物等手法的字(词),须指 出采用的是哪一种表现手法,然后解释该字(词)在句 中的含义,并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加 以描述。3、说明在全诗中起到的特别的表达作用。如该字烘托 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五、语言文字推敲类v【公式运用例析】2008年全国卷I: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 写的好处。解答:“拳”和“退”(要点一:指出

12、用得好的字)。用“拳”字 ,是指“像拳一样”,使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 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则是用拟人手法生动 别致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要点二:回归原 句加以分析)。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 合的画面(要点三:说明其特别作用)。 五、语言文字推敲类v2006年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解答: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要点一:指 出用得好的字)。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 ,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 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要点二:回归原句加以分析),从 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 有机结合,耐人寻味。(要点三:说明其特别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