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9537090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85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及方式内容提要 一、“自然”的基本涵义 二、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三、自然界: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 有机体一、“自然”的基本涵义、“自然”的原始涵义:生长 在古希腊,聪慧的哲人凭借着敏锐深邃的直觉 ,认识到世界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 长发育着的有机体,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这 个有机体生长出来的。 在古代中国,“自然”的最初涵义亦是自己如此 、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意思。老子在道德 经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庄子等人对老子关于顺乎自然的思想特别加以 发挥。他还提出了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理由 :“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作为“存在”本身的自然:自 然物

2、之本性和根据“存在”之意义追究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间的所有 变化和运动都可以追溯到自然物 的本性。自己如此的事物,或自 然而然的事物,其存在的根据、 发展的动因必定是内在的,而不 是外在的,更不可能是外在力量 强加的。()古希腊哲学家的追问 留基伯(盛年公元前460年)和德谟克里特(前460- 370年)是最先对“存在”进行追问的古希腊哲学家。他 们提出,所谓“存在”与“非存在”即是“原子”与“虚空”。 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 本原。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永恒不生、不灭、不动,是可 感知世界的范型,可感知世界是模仿或分有理念世界 而派生的。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

3、以其“潜能与现实” 的实体学说来说明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试图把本质 与现象结合起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是一切事 物的主体或基础,它不依赖于其它东西而独立存在, 而其他东西,如数量、性质、关系等则属于主体并依 赖于主体。因此,实体是“第一存在”,是“完全意义的 存在”,而属性是“第二存在”、“不完全意义的存在”, 是“附属体”或“他物的有”。()近代哲学家的实体论 笛卡儿认为实体是能够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 物的一种事物。实体有三种:心灵、物体与上帝。 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在自身之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 西。他把这种实体称为“神”或“自然”。 莱布尼茨不仅把实体视为自身独立存在而不受

4、他物决定的 东西,而且认为实体的运动变化也出于自身的原因而不受 他物决定。 霍布斯认为物质实体是惟一的,它是具有广延(即长、宽 、高特性)的有形物体。 康德认为实体是永恒存在的,而变化只是实体的一种形式 。 黑格尔把实体作为“绝对精神”实现自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 阶段或环节,是尚在被限制的必然性的形式里的理念。 唯物主义哲学家马里奥本格则主张“实体一元论”,认为“ 只有一种实体,即物质。”(3)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存在论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Sein)不是任何现成的“存在者” (seiende)或实体,不管它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实体 。什么是真正的“存在”呢?海德格尔回答是“人的存在” 即

5、“此在”(asein)。他强调:人是与众不同的“存在 者”,因为他是以领悟自己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着的,相 反,人以外的那些“存在者”虽然也存在着,但它们并 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20世纪60年代,伽达默尔秉承海德格尔的诠释学存在 论转向,把诠释学进一步发展为哲学诠释学,提出了 著名的“理解本体论”的命题:“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 言。” 世界的存在必须进入语言、进入理解,才能得到 存在和意义的表现。、作为存在者之整体的“自然”: 自然物的集合 近代以来,欧洲的Nature(Natura)的意思才主要是指 存在者之整体,即指在集合的意义上自然物的总和或 聚集。 爱尔维修写道:“什么是自然,一切事物的

6、总和。” 霍尔巴赫也写道:“自然包括了我们所能认识的一切” ,“它是所有能作用于我们、并因此能和我们有利害关 系的一切事物的集合体”,“在它之外的东西不存在而 且也不能存在,因为在这个巨大的整体之外是什么也 不可能有的。” 费尔巴哈明确指出:“自然界是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 和存在物的总和”。 马克思提出对自然作“人本身的自然”和“人的周围的自 然”的理解,或者说是“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的 双重组合。恩格斯写道:“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 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 穆勒也认为“自然”有两个主要含义:“它或者指事物及 其所有属性的集合所构成的整个系统,或者指未受到 人的干

7、预的本然之物。” 石里克在自然哲学一书中指出:“所谓自然,我们 是指一切实在的东西,即一切在空间和时间上确定的 东西。” 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一书中表述过同样的观 点:“自然包括任何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总和”。、人类认识和改造的自然:人化自然 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 ,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 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 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 质的“人化自然”。5、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生命 共同体生态系统,是生物 系统和环境系统共 同组成自然整体。将自然的本质归结为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是一种 崭新的基于生态学的生态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认 为: (1)生态系统

8、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构 成的、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 活生生的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 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 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2)各种生物之间 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 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 (3)生态系统是具有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 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 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

9、部分组成的 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 民”,在这个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 存在的权利,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 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 其它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 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 、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 三点重要的结论: 第一,人类关于“自然”概念的发展,与人类认识、改造 自然的能力的发展是一致的,因而“自然”的概念在每一 个历史阶段具有特定的涵义,从一个历史阶段到另一个 历史阶段,“自然”的涵义在演变着。 第二,“自然”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有 所不同;上面讨论的“自然”的每一种涵义,都作为

10、一种 约定俗成为人们所接受;我们不应仅仅突出某一方面的 涵义,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涵义。 第三,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通过实践、工业和技术活 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人化自然”。实践 、工业和技术是联系人和自然的中介,技术是通向认识 和改造自然的手段、途径,要理解和把握自然就不能不 涉及技术。二、自然界的物质形态l1、古代关于物质的唯物主义定义l2、16、17世纪的原子论复兴和关于物 质的实体观念l3、18世纪对于物质的机械唯物论理解l4、近代对于物质的具有自然科学唯物 主义倾向的理解l5、19和20世纪之交关于物质的辨证唯 物主义理解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的哲学范畴,这种

11、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它揭示了物质的根本性是客观实在性。爱因斯坦:“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 础。”是否承认这一命题是科学上划分实在论和 实证论的一个标准。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过程说明: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和持续研究的成果来证明的。 2、科学进步与人们对物质的唯物主义理解是互动的。 注意: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不等于物质形态,不 是具体物质,而是世界的共同的根本的属性。 同一层次的哲学范畴有:存在、实在、实存, BEING,DASIN。都带有形

12、而上的意味。 试比较下列说法: (1)“世界是物质的。”(哲学概念与命题) 这里的“物质”是哲学范畴,不是具体实物,而 是诸多事物的共有属性,是本质。按照辩证唯 物主义的观点,其规定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实在性。 (2)“某物质(如塑料)的比重(热) 是*”。(物理学命题) (3)“这种物质(例如,塑料分子)是 由氢、碳等元素组成的。”(化学命题) (4)“这种物质(例如,塑料)可以制 造人体器官。”(工程学/生物学) (5)“这种物质(塑料)难以降解,会 污染环境。”(环境科学) 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使用语境 。 如何概括和提炼出世界的根本属性呢? 归于金、木、水、火、土等具体

13、物质形 态?归于力、机器等物理、机械现象? 只能在由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组成的认 识活动框架内、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来阐发,即相对于人这个认识主体来 对认识对象作出规定。 这种哲学抽象概括方法的重要方法论启 示:1、紧密结合主体客体的关系认识 世界、认识科学。不要把科学认识成果 看作是脱离认识主体的、关于纯粹本体 的结论。否则,认识结论绝对化、统一 化,无法理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无法 理解不同观点并存。要始终在认识论领 域来把握(主观客观对立,主体客体统 一)。 2、世界的客观性及其可认识性是对认识 主体提出的要求(后面在“观察和实验” 时还要讲到),这已经是形而上学 (metaphysic

14、s, 即科学之上)的假定,是 信念,是方法论,超出实证科学知识本 身的范围。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相信有 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 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理所当然的 前提)这已经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基 础。 3、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层面:以往 倾向于忽视认识主体之间的差异性,求 得统一认识。其办法是求助于外在的客 观性取消掉(抽象掉)感觉上的差 异(这种差异是不可否认的),以外在 的客观性来保证人们认识的一致。 这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注意科学活动过 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问题:科学认识不 仅受到外在客观世界的制约(是否正确反 映了认识对象的性质、特点?认识过程; 当然这是根本),但是

15、还受到科学同行的 社会制约(还是社会过程)。极端的唯我 中心的唯心论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因为他不能让别人理解和接受。科学社会 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家共同体内部的 思想交流和相互影响(赫胥黎:文章要绕 过某人才能发表)。我们要重视成果的交 流和宣传。 后现代思潮反对普遍性、把人均质化:科 学技术是力量,实际上是一部分人支配另 一部分人的力量;是人类登上了月球,还 是某一个人登上了月球?外层空间属于全 人类吗?如何看待个人的独特性、如何对 待不同意见?在共同体的集体和谐和共识 与个人独立、在统一认识与保留不同意见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等 一系列关系之间保持张力。三、自然界:以

16、系统方式存在着 的有机体1、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 式 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 可分割的整体。 美藉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1972年发表的“普通系 统论的历史和现状”一文中,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 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 )的总体(集)”。 系统构成: 要素、结构、环境和功能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则主张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 称为“系统”,将“系统”表述为“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概念发展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确认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 的普遍形式。 “系统”(system)一词,源于古希腊 语“”,由两个希腊字 而成,表示“站在”“一起”(stand together)或“安置”“在一起”( place together)的意思。这个意思与 偶然堆积的意思相反,表示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