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息与通货膨胀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953688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加息与通货膨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加息与通货膨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加息与通货膨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加息与通货膨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加息与通货膨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加息与通货膨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加息与通货膨胀1.利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利息理解为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2.通货膨胀的定义在西方的经济学教科书中,通常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强调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为考察对象,目的在于与股票、债券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区别。 (2)强调“货币价格” ,即每单位商品、服务用货币数量标出的价格,是要说明,通货膨胀分析中关注的是商品、服务与货币的关系,而不是商品、服务与商品、服务相互之间的对比关系。强调“总水平” 。说明这里关注的是普遍的物价水平波动,而不仅仅是地区性的或某类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波动。 (

2、4)关于“持续上涨” ,是强调通货膨胀并非偶然的价格跳动,而是一个“过程” ,并且这个过程具有上涨的趋向。3.利息和通货膨胀的关系。M=PQ,M:社会总资本,P:商品价格,Q:商品数量;当 Q 不变时,M 减小,P会相应该减小,从而达到降低价格的作用,从而抑制通胀!人们都是逐利的,提高利息,(1)会使一部分人比较利息与自己投资收益,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借贷的成本增加,减少投资,从面减少了投放到社会中的货币 M;(2)老百姓会减少消费,想多存点钱得到更多的收益,这个很好理解,这样也能减少市场中的货币 M;这样就减少了货币M 的供应,从而在 Q 不变的情况下,使 P 下降,达到价格下降的作用!通胀压力

3、加大和负利率加剧是加息的直接原因,加息也顺应了市场利率变化趋势正当清明小长假收官之时,央行再次挥出了加息利剑,自 4 月 6 日起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0.25 个百分点。“通胀压力加大和负利率加剧是加息的直接原因”,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受要素成本上升、农产品涨价、输入性通胀和流动性过剩等因素影响,我国通胀压力还在不断增大。“预计 3 月份 CPI 涨幅可能突破 5%。由于今年二季度物价翘尾因素在 2.5 个百分点以上,最高月份可能接近 4 个百分点,因此不排除 5 月或 6 月的 CPI 突破 6%。”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季报认为,中东和北非号称“世界油库

4、”,这个地区政治局势动荡将对世界石油供应及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加上国际资本借机大肆炒作,使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加大了我国输入性通胀预期。随着物价上涨,“负利率”不断加剧,居民储蓄难以保值增值,可能纷纷流出银行体系,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加息有利于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体现了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位置的决心。”连平说。另一方面,央行此前调控多采用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资金数量的收紧已内生性地推动资金价格的上升。“由于市场利率上扬,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加大。一些银行为吸收存款甚至不惜采取赠送现金、礼品和服务优惠等手段,变相提高存款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加息也

5、是顺应市场利率变化趋势的需要,有利于消除利率管制条件下的资源错配和无序竞争现象”,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经济较快增长为加息提供了前提基础,跨境资本流动的变化为加息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较快增长为加息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我国经济已从政策刺激下的快速回升转入稳定增长阶段,2010 年增长 10.3%,显著高于 9%左右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虽然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有所回落,但全年经济仍将保持在 9%以上”,连平说。跨境资本流动的变化为加息提供了有利条件。自去年四季度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加快复苏、贸易逆差收窄,以及新兴市场通胀上扬,国际资本呈现回流美国的趋势。“预计今年上半年还将保持这

6、种态势,这样可能会减少加息对热钱流入的吸引力”,郭田勇分析道。虽然市场普遍预期 4 月份可能加息,但选择在 CPI 等 3 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前加息,还是有点出人意料。连平认为,经济数据出来后市场往往会猜测分析,产生加息预期。现在出其不意、提前加息,造成既成事实,有助于减轻货币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避免其过度波动。专家认为,加息空间已较为有限,今年可能还有 1 次左右的加息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加息,也是去年以来的第四次加息。人们关心的是,未来还会继续加息吗?“利率上调空间已较为有限”,连平坦言,“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 3.25%,即使加到 3.5%左右,对经济的影响也不会很大。但如果一年期存

7、款利率达到 4%、贷款利率达到 7%,由于贷款资源十分稀缺,市场利率将上浮更多,这样一来,会显著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他表示,截至 2010 年上半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约为 7.66 万亿元,大幅加息会加大一些地方的偿还压力。同时,由于目前开发商获取资金十分困难,融资成本极为高昂,大幅加息会使中小开发商陷入困境。连平认为,分析加息空间,不妨将现在的情况与 2007 年作一比较。“2007 年,我国经济增速高达 14.3%,CPI 最高的月份超过 8%,房价飙升,股市创下 6124 点的历史纪录。相形之下,现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指标都低于 2007 年。2007 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最高

8、时加到 4.14%,现在又能高到哪去呢?”“我们预测,今年可能还有 1 次左右的加息,或在二季度,或在今年年底美国可能加息的时候”,连平表示。有投资者认为,加息不会改变市场突破 3000 点的步伐,也有人认为未来股市压力较大在 3 月里,上证综指几度上攻 3000 点整数关口,但均无功而返。小长假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两市走势较强,上证综指再次接近 3000 点。在这一时机加息,将会对股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投资者认为,从最近两次加息看,虽然对短期市场的波动造成一定影响,但基本上没有改变市场的运行节奏,加息对于市场心理层面的影响已经相对减弱。从市场大方向来看,指数重心逐步上移,市场热点也正由小盘

9、股和题材股向权重指标股过渡。如果地产、钢铁、煤炭等权重股能够持续走强,加息就不会改变市场突破 3000 点的步伐。而悲观者则认为,在 3 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前加息,说明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如果未来通胀超预期,相应的调控力度也可能超出预期,这无疑将给股市带来很大压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持续的加息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影响正逐步显现。中信建投分析师刘献军说,在加息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初级制造业受到的压力已不容忽视。虽然最近的 PMI 指数有所反弹,但能否改变回落趋势还有待观察。目前已披露年报上市公司库存的大幅度增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内在压力。因此,今后在加息工具的使用上,应该会考虑

10、到这些因素,以避免过度调控。东莞证券研究员费小平认为,当前国内通胀的压力主要是来自翘尾因素和输入性通胀,下半年应该会有所回落。目前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偏低,市场有估值向合理水平回归的要求。虽然资金面有一定压力,但总体流动性还是较为充裕的,市场的主要问题还是信心。如果蓝筹股能够企稳继续发力,大盘仍有机会再冲击 3000 点。不过,对于上升的高度也不宜过于乐观。 连续加息对楼市的影响将逐渐由量变到质变,楼市调控效果将更加明显央行再度加息后,5 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已经达到 6.8%,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 5 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达 4.7%。尽管从数据上看,房贷月供每月增加的数额不大,但连续加息对市场的影

11、响将逐渐由量变到质变,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将更加明显。以购房者贷款 100 万元,20 年等额本息还款计算,如果是购买首套房按基准利率,加息前月还款 7515 元,加息后月还款 7633 元,增加 118 元。如果是购买二套房,按 1.1 倍利率计算,加息前月还款 7909 元,加息后月还款 8043 元,增加 134 元。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前几次加息对楼市的直接影响都不明显,但在当前楼市调控不断从严的情况下,加息对楼市需求的抑制将更加明显。当前一线城市首套房首付基本上都已达到三成,并且贷款利率多为基准利率。二套房严格执行六成首付,贷款利率最低为 1.1 倍。在购房首付成本增加的同时,加息又增加

12、了持有成本。同时,新一轮楼市调控时间还短,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加息将使购房者的购房热情进一步降低。加息与调控政策的叠加效应将更加明显。相比严格的限购措施,目前支持购房者依然入市的主要原因就是通货膨胀及货币供应多,缺乏更好的投资渠道。第三轮调控更加严厉地打击了投资需求,而对于投资者来说,相比限购,加息将使得投资成本非常明显的上涨,对投资需求也将进一步抑制。由于持有成本在持续增加,已经购房的部分投资者有可能转售房源,二手房市场供应量将增加,议价空间将逐步加大。整个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将更加明显。此外,业内人士认为,公积金贷款将更受购房者青睐。目前公积金贷款基准利率与商业贷款差距达到了 2.1%。同样贷款 80 万元 20 年,商贷月供为 6106 元,而公积金为 5148元,20 年还贷总差距达到了 23 万元,预计选择公积金购房的比例将明显增加。李武2010 级金融一班 22 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