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劳动力以技术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49534102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劳动力以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资本劳动力以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资本劳动力以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本劳动力以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资本劳动力以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本劳动力以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劳动力以技术(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资本、劳动力与技术o资本短缺、劳动力素质低下、生产技术落后是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共通问题。o本讲主要考察物质资本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 的作用;介绍人口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 探讨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技术进 步的涵义、类型及其技术选择的道路。o结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研究生产要素对经济 发展的影响。 1.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1.1 资本与资本形成o资本是指用于生产、扩大再生产及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 及其载体。现代经济学中,资本一般可区分为物质资本 和人力资本。o物质资本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消费品和投资 品的物品,如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建筑物、运输工具 等。一般来

2、说,物质资本是由投资形成的,并有较长的 使用期限。o人力资本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 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它可以用劳动者的数量与质 量的统一来表示。o资本形成就是为经济发展筹措所需资本的过程,包括发 展中国家经济起飞前初始资本的来源,储蓄转化为资本 ,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能力的过程。1.2 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 o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居民储蓄不足,外汇收入少 ,外资无可利用的情况下,职能通过减少或限制消费来增加储蓄 。通常农业剩余会成为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o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化所需得物质资本的方式,有两种基本类 型:行政干预型依据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运用行政手段实行

3、城乡隔离政策。利用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让农业为城市工业化 提供原始积累资金的同时,农村人口反而享受不到政府给予城市 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待遇。o这种方式可以较快地增强一国的综合国力。但是,损害农民的利 益,难以保证长期持续发展。o市场导向型在农业方面通过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和完善土地使 用制度,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市场导向的农产品流通体 制又保证了工农产品交换的合理比价。工农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3 储蓄与资本形成 o储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后的剩余。在供求 一致时,储蓄=投资。o储蓄的分类:储蓄包括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两大类。国外储蓄 又可

4、分为外国援助和外国私人储蓄,对接受国来说就是外债和 引进外资。国内储蓄主要由政府、企业和家庭的储蓄构成。储蓄税收减去财政支出后的余额。财政支出大于税收 时,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和增发通货的手段以增加储蓄。o企业储蓄企业的税后收益支付股息后的未分配利润。加快 折旧也是一种储蓄方式。o家庭储蓄家庭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支出后的余额。它可以 通过金融机构汇集起来,贷给企业和政府,转化为投资。o影响家庭储蓄的因素很多,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的状况、存款 利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家庭规模及人口年龄构成等。其 中,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的状况是最基本、最重要因素。1.4 资本形成作用的理论o罗森斯坦罗丹(P.N.R

5、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理论 发展中国家以农业为主,生产力和收入水平低,发展工业 是唯一出路;工业化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投资不达到 一定的规模是没有效果的。o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与此并不相符。o莱宾斯坦(H.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发展 中国家要想摆脱贫困落后的困境,首先必须保证足够高的投资 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 得到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为“临界最小努力”。o罗斯托(W.W.Rostow)的“起飞”理论经济成长的线性阶 段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可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 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

6、段。起飞阶段是 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经济起飞的三个条件 :1)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2)建立主导产业部门;3)要有 制度上的保证。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 1.5 实证分析国别(年度)劳动增长资本增长技术进步 百分 点百分 比百分 点百分 比百分 点百分 比中国(1952-1982) 前苏联(1965-1975) 美国(1946-1956) 日本(1952-1966) 韩国(1966-1976)3.08 1.91 0.63 1.45 2.5230 24 17 15 245.22 1.00 0.42 1.93 5.6551 13 12 20 541.87 5.03 2.60 6.1

7、1 2.2419 63 71 65 222.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2.1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o世界人口在20世纪末已经超过60亿。现在每年大约有 7800万新生人口,4/5在发展中国家。预计2050年世界 人口将达到100亿,而其中5/6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o人口增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并可扩大需 求,增加市场容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o但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是主要的。o第一,减缓或抵消人均收入的增长。o第二,加重了赡养负担,不利于经济发展。o第三,加大了就业压力。o第四,加大了社会基础设施和福利建设的负担。2.1.1 人口过渡理论o人口过渡理论描述了1

8、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 率的变化情况,试图阐释人口变动的原因和规律。o人口过渡理论认为人口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o第一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结果人口稳定或缓慢增长 。o第二阶段进入近代,收入提高,生活改善,导致死亡率下降 ,出生率上升,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o第三阶段进入现代化后生育观转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降 低,人口增长进入稳定的低水平状态。o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死亡率迅速下降,出生率居高不下,人口 自然增长率迅速上升。然而,第三阶段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 发生。o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始出现 出生率下降,进入了第三阶段。 2.1.2 马尔萨斯

9、的人口论 o英国的马尔萨斯(R.T.Malthus)是第一个系统论述关于人口增长 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家,因而其理论具有广泛的影响。o他以“两个公理”为前提:第一,食物为人类所必须。第二,两 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人口增殖是自然现象,且有比土地生产生 活资料的能力大。o因此,他提出了三个命题: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 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 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o马尔萨斯的结论建立在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上,而这个规律发 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o20世纪50年代以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被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 人均收入停滞不前

10、的原因,产生了“人口陷阱理论”。按这一理 论,在发展中国家,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 口增长速度也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入水平又退回到原来的水平 。2.2 人力资本o人力资本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 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o亚当斯密(A.Smith)和马歇尔(A.Marshall)对人 力资本理论都有阐述,但是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是舒尔 茨(T.W.Schultz)提出的。o舒尔茨指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 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舒尔茨的理论,一是 扩大了资本的涵义,二是对现代经济增长做出了新的解 释。2.2.1 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o人力资本

11、的形成和物质资本一样也是通过投资类实现的。所 谓人力资本投资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一定的投入使之数 量和质量指标均有所改善,并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 一种投资行为。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主要有:o教育和培训包括各类学校的费用,职业培训、岗位培训 的费用。还包括因受教育而放弃工作所得的收入。o医疗保健包括凡可以影响劳动者的预期寿命、体力、精 力和耐久力的所有费用。o劳动者的流动和迁移包括国内流动和移民入境两种情况 。国内流动有助于解决地区间劳动力的余缺,提高人力资本 的使用效率;移民入境则可以节省保健甚至教育的费用。o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途径。 2.2.2 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

12、o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教育是培养劳动者道德价值观的最重要的手段。道 德价值观包括社会价值标准、个人价值标准、国家和世 界的价值标准、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2、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智力素质的最重要途径。劳动者 智力素质是指知识技能、熟练程度和智力水平。教育可 以把非熟练劳动力培训为熟练劳动力;教育可以把简单 劳动力培训为复杂的专门劳动力。3、教育是提高劳动者创新能力的基础。4、教育对劳动者健康素质也有较大影响。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 国家和地区小学入学率中学入学率大学入学率196019831960198319601983

13、 香港 韩国 新加坡 台湾 孟加拉 缅甸 印度 尼泊尔 巴基斯坦87 94 111 96 47 56 61 10 30106 103 113 100 62 91 85 73 4920 27 32 30 8 10 20 6 1168 89 69 87 19 23 34 22 164 5 6 3 1 1 3 1 112 24 12 11 4 5 9 5 2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实际GDP增长率(%) 国家和地区1960-1970 1970-19801980-19851986 香港 韩国 新加坡 台湾 孟加拉 缅甸 印度 尼泊尔 巴基斯坦10.1 9.5 9.2 9.6 - 2.8 3.9 2.2 -9.

14、8 8.2 9.3 9.7 5.8 4.2 3.2 2.0 5.64.2 7.5 6.0 6.1 3.9 5.2 5.4 3.9 6.38.7 11.4 1.9 9.9 5.2 3.7 5.0 4.2 7.22.3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压力o发展中国家过快的人口增长,加大了就业压力,失业和劳动力使 用的低效率普遍存在。o根据官方资料,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20世纪90年代平均大约在8- 9%,有的国家高达20%。如果把就业不足等隐蔽性失业包括进去, 失业率高达30%以上。o高失业率及就业不足并存是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基本特征。随着经 济结构转变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存在于农村的大量的隐蔽性失 业转为公开失业

15、,进一步激化就业矛盾。o和发达国家的周期性失业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失业具有普遍性和 持久性的特点。o发展中国家的失业人口年轻化。据统计,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青年 (15-24岁)失业率在30%以上。o在发展中国家,受过教育越多的人失业率越高。有资料显示,在 发展中国家,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失业率是2%,受过中等教育的人 失业率是9%,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是12%。o发展中国家的童工问题更为棘手。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发展中 国家大约有6亿14岁以下的童工。3.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o技术进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技术及 其有机结合的发展与革新。o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的 产出效率是实现经济持续增

16、长的主要途径。o技术进步还影响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关键性因 素技术进步决定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深化; 技术进步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推动力; 技术进步影响生产要素的变化。3.1 技术选择与经济发展o技术选择的实质是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是经济活 动中怎样生产的问题。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技术的可 行性,二是经济的合理性。o经济的合理性是指根据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和比较优势 ,选择低成本高效率的要素投入组合方式。而生产要素 的稀缺程度是由相对价格决定的。技术的选择和产生是 市场机制作用下自然发展的过程。o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受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影响,比较 优势的发挥有一定的问题。o人力资本的短缺也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的难度。3.1.1 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 o中间技术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E.F.Schumacher) 提出的。中间技术是指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 技术,是介于镰刀与拖拉机之间的技术。o中间技术易于推广,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 和就业问题。o中间技术理论不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