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俊:乙肝的母婴传播与阻断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496206 上传时间:2018-07-29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庞俊:乙肝的母婴传播与阻断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庞俊:乙肝的母婴传播与阻断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庞俊:乙肝的母婴传播与阻断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庞俊:乙肝的母婴传播与阻断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庞俊:乙肝的母婴传播与阻断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庞俊:乙肝的母婴传播与阻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庞俊:乙肝的母婴传播与阻断(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与阻断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庞俊HBV母婴传播o通过孕育的过程,携带HBV的女性将HBV 传播给子女。主要包括宫前感染(相关研究 甚少,尚不能确证)、宫内感染、产时感染 和产后感染。o成为人群中新一轮的HBV储存库和传染源 。o目前由此导致的慢性HBV感染无法根。HBV母婴传播oWHO 2001年乙肝防治指南指出HBsAg 携带者中90是围产期感染。oHBeAg阳性母亲在围产期传染给新生儿的 危险性7090。oHBeAg阴性HBsAg阳性母亲在围产期传 染给新生儿的危险性520。HBV感染的危害o乙肝病毒感染的危害:慢性化,年龄越小, 形成持续性感染机会越大。围产期感染80

2、持续性携带。幼儿期感染(1-4岁)30一50持 续 性携带。正常成人感染 5以下持续性携带。HBV感染的危害oHBV持续感染的结局:60-70%无活动携带状态 慢性HBV感染 肝癌死亡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30-40% (代偿/失代偿)HBV对妊娠的影响o影响妊娠结局o是常见的高危妊娠之一,对母亲可致妊娠高 血压疾病、肝昏迷与剖宫产率增加、产后出 血、DIC甚至引起产妇死亡。o可致胎儿流产、早产、死胎和新生儿肝炎。慢性HBV感染在妊娠期间的变化o绝大多数妇女在妊娠期间没有肝炎恶化,肝 脏酶学指标通常是正常的。o但是也有HBsAg阳性的妊娠妇女发生肝炎 恶化或爆发性肝衰竭的报道。o是常见的高危妊娠之

3、一,后期易发生妊娠期 高血压疾病、胆汁淤积、产后出血、DIC 等。血清中乙肝标记物的临床意义oHBsAg阳性,目前感染,患者或病毒携带 者。o抗HBs阳性,曾感染或免疫,保护性抗体 。oHBeAg阳性,HBV复制,传染性强,转 为慢性肝炎者多。o抗HBe阳性,感染恢复期,传染性低,病 情趋于稳定。o抗HBc阳性,曾感染,病情趋于稳定。血清中乙肝标记物的临床意义oHBV DNA阳性,HBV复制,有传染性。oHBeAg阴性,HBV DNA 阳性血清中乙肝标记物的临床意义o乙型肝炎病毒携带:HBsAg阳性HBeAgI阳性HBVDNA阳性无乙型肝炎临床表现7080肝有病理改变,多为非特 异性病变和轻度

4、病变,20轻、重肝炎, 肝硬化;仅10肝组织正常。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o血液传播o母婴传播o性传播乙肝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o宫内传播(少见)o产时传播(主要的) o产后传播(喂养及密切接触)HBV宫内感染的机制o血源性:胎盘渗透(特别是孕晚期)。o细胞源性: HBV感染引起胎盘发育不良: 蜕膜细胞到绒毛膜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失去 了屏障保护作用。o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感染。HBV宫内感染的机制o生殖细胞感染:HBV感染者的卯泡和精细 胞中可检出HBV DNA。o胎儿期免疫耐受状态:Th0细胞向Th1细 胞分化障碍,CD4+Tb细胞数量的减少和 功能的降低是导致胎儿发生宫内感染。o与孕妇HBVDNA水平呈

5、正相关:宫内感染 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HBV宫内感染的诊断标准o脐血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即为 HBV宫内感染。o出生24h主动和被动免疫前股静脉血 HBsAg阳性和/或HBVDNA阳性即判断 为宫内感染。o目前报道宫内感染率差别较大: 5%15%和46.03%90.48%不等 。影响母婴传播的主要因素o母亲HBV感染状态:病毒高水平复制母亲HBVDNA1000MEg时,有25% -40%的阻断失败。o母亲HBeAg阳性HBV母婴阻断的重要时期o围生期是乙肝母婴传播的主要时期HBV的母婴阻断目前国家推荐的重要的预防措施:o新生儿及婴儿期乙肝疫苗: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确 定将普及儿

6、童乙肝疫苗接种作为我国控制 乙肝流行的主要策略。新生儿0、1、6月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 、长期预防HBV传播。HBV的母婴阻断中华肝病学会2005年12月颁布的慢性乙 肝防治指南推荐:o慢性HBsAg阳性携带母亲的新生儿o非活动性HBV携带母亲的新生儿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 HBV的母婴阻断o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HBIG,剂量 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10wg重 组酵母或20w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 乙型肝炎疫苗。o1个月后再注射第二针HBIG,并按程序( 0、1、6)接种乙肝疫苗。o新生儿注射部位:大腿前部外侧肌肉。HBV的母婴阻断o婴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产 生的血

7、清免疫效价最好,能较好地阻断 HBV的母婴传播。HBV的母婴阻断o母婴传播阻断中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重组 酵母乙肝疫苗产生细胞免疫较早。国产乙肝 酵母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率达80.56- 92.59(87.8)。o乙肝疫苗接种是最基本的阻断办法HBV的母婴阻断o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后,随时间的推移, 抗HBs可阴转,但仍具有对HBsAg的特异 性免疫回忆反应,是再感染的有力免疫屏障 。o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可受益终生HBV的母婴阻断o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第一针乙肝疫苗 和HBlG注射时间越早越好。oHBlG注射第一针和第二针的间隔时间不宜 过长(不超过3周)。乙肝疫苗预防HBV母婴传播的作用

8、o198名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母亲仅HBsAg阳性的新生儿经全程免疫后 ,第1年抗-HBs阳性率达97.2,到第6年 抗-HBs阳性率仍达92.2。母亲HBeAg阳性的新生儿经乙肝免疫球蛋 白(HBIG)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第1年抗- HBs阳性率为74.4,第6年抗-HBs阳性率 为 66.0。乙肝疫苗的长期效果o疫苗接种后存在免疫记忆,暴露HBV后可 产生回忆性抗-HBs应答。o对疫苗有应答者中很少有HBV慢性感染。乙肝疫苗的保护率和加强免疫问题o一般认为国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保护时间可以达 到12年,从全国来讲不常规加强。o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应在全程接种以后复测 抗体,约有4.6

9、15的儿童不产生抗-HBs或 仅产生低滴度的抗-HBs(小于10 luL),即 没有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这些人群称为对乙肝 疫苗的无应答或弱应答者。不仅包括免疫功能抑 制者,也包括一些免疫功能正常者。o如乙肝表面抗体(抗一HBs)滴度过低或无,应进 行加强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o成分o作用机理o使用方法o禁忌症HBIG成分o利用自然感染HBV后产生的抗-HBs或注 射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一HBs的个体之血浆 制备而成的,针对HBv的特异性被动免疫 制剂。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的机理o抗HBs与HBsAg结合,使整个Dane颗粒 被机体清除,降低母血病毒颗粒,但 HBeAg存在于Dane颗粒外的游离

10、HBeAg和IgG HBeAg两种可溶形式, HBlG无法与之结合清除。o HBlG不能抑制HBV复制。HBlG使用禁忌症o禁忌症:超敏性体质,IgA缺乏。o使用后6周一3个月内可降低减毒活疫苗的 作用:如麻疹疫苗、风疹疫苗、流行性腮腺 炎疫苗、水痘疫苗。乙肝疫苗和HBlG的作用o乙肝疫苗系主动免疫,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持 续时间长,并有记忆性免疫反应,故可终 身受益。主要针对HBv母婴的产时、产后 传播。oHBIG系被动免疫,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持续 时间短,无记忆性免疫反应。主要针对 HBV母婴的产时传播及填补乙肝疫苗的早 期空白。乙肝疫苗和HBlG的作用o肌注HBIG23 h后,外周血内抗-HB

11、s 水平开始升高,25天达到高峰,其半衰 期平均为24天,对人体的保护时间平均为 3周。o有效性与新生儿母亲HBV传染性大小有关 。免疫效果o联合免疫双阳性母亲的婴儿感染率10。单阳性母亲的婴儿感染率4。o单用疫苗:双阳性母亲的婴儿感染率25。单阳性母亲的婴儿感染率10。免疫效果o免疫仅能有效控制母婴产时、产后的传播及 水平传播,不能阻断HBV宫内感染。分娩方式对HBV母婴传播无影响o剖宫产对新生儿免疫失败发生率无影响。o如果不能给预免疫预防(几率很小),选择剖宫 产也可以降低HBV母婴传播的机会。婴儿免疫后的监测o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尚不能达到100。o免疫是否成功需较长时间的观察。婴儿免疫后几种常见的化验结果o单项抗-HBs阳性是最理想的结果,抗- HBs100mlUml。o抗-HBs、抗-HBc二项均阳性为免疫成功 ,是母婴预防后最常见的结果;如一年后抗 -HBc不转阴,应查HBVDNAo抗-HBs、抗-HBc、抗-HBe三项阳性。 应查HBVDNA,如为阴性,表示预防有效 。o抗-HBs、HBsAg同时阳性,需延长监测 时间。控制乙肝流行的目标oWHO提出2010年在全球控制乙肝流行。o我国2002年己将新生儿乙肝免疫纳入计划 免疫,是我国控制乙肝流行的基本国策。o需23代人努力才能控制我国的高流行状 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