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社会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9479748 上传时间:2018-07-2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与社会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民族与社会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民族与社会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民族与社会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民族与社会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与社会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与社会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与社会 第十三讲. 影响族群关系变迁 的因素分析 马戎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 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2004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族群关系的变迁?族群关系的变化受到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各样因素的影 响,并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可以单独起决定性作用的。人 们一般常说,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族群关系变化中,常常是各种 内因与外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但是,当族群 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时,往往有一个积累矛盾并最终导致 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存在着造成这一变化的主 要因素,而且还有使这一主要矛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并 导致戏剧性转折的具体引发事件。所以,对于影响一个 多族群社会族群

2、关系的基础性因素和导致族群关系变化 的偶发性事件,必须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而不能孤立地 分析个别事件。 一. 表示族群关系状况的的连续统 美国学者辛普森(George Eaton Simpson)在1968年提出 了“把群体的互动结果视为一条连续的直线,完全隔离与完全同 化可视为处于这条直线的两端”的观点,他还指出,“在这两端 之间还存在下列情况:程度不同的非完全隔离状态;美国、加 拿大、瑞士诸国随处可见的多种文化共存现象,表面提倡机会 均等,但实际上不同民族群体间仍存在着文化与社会结构差别 的虚假整合;部分同化,个体同化和群体同化”(Simpson, 1968:438)。在我们分析族群关系时,

3、我们可以抽象地把两个族群之间 的关系状况看作一个连续统(continuum),在一端是两个族群 之间完全的融合,连各自独立的族群认同也完全消失;另一端 则是两个族群之间完全的隔绝与对立,不仅界限分明,而且彼 此的基本利益也处于严重冲突之中,而在这两个端点之间则分 布着各种程度不同的状态。 族群互动的结果如果两个族群交往互动的最后结果是完全融合, 也可分为两种情况:(1)单向同化(unilateral assimilation),一个族群完全放弃自己的信仰、文化 和行为方式而接受另一个族群的文化;(2)相互融 合(reciprocal fusion或integration),指两个或更多 的族群

4、在它们的文化之间互动和交融的基础上,最后 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文化(Vander Zanden,1963: 269)。如借用戈登的公式,第一种情况可以表述为 :A + B = A,第二种情况可以表述为:A + B = C。 戈登认为第二种情况在美国没有出现,但这并不能在 理论上完全否认这一可能性,而且在一些人口很少的 小国家,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案例。 在一个具体的族群关系分析的个案中,族群关系的状态往往处在 这个连续统两端之间的某一点上,随着时间的行进,它是在向着 哪一端变化呢?又有哪些因素在什么方向和速度上推动和影响族 群关系的移动呢?这些因素是在单独发生作用,还是相互交织在一起,作为“合力”影

5、响着族群关系的变化方向? 影响族群同化过程的因素辛普森所开列的影响族群同化过程的因 素包括:人口、生态、种族、结构、心理 和文化。他指出,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目前,人们还未找到能适用于在各种 类型的场合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比较分析 的有效模型”(Simpson,1968:438)。他认为, 在不同类型的社会场合中,影响族群关系 的主要因素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很难 归纳出一个带有普遍性、包括所有影响因 素的分析模型。 二英格尔关于影响族群认同的变量体系 美国学者英格尔(J. Milton Yinger)在1984 年提出了分析族群关系的一个变量体系,其中 包括了影响一个种族或族群成员认同程

6、度的14 个自变量,这个体系直接涉及的因变量是族群 成员身份认同的强化或弱化。但是毫无疑问, 族群成员身份认同的强化或弱化必然会对族群 之间的相互融合发挥负面或正面作用,所以我 们也可以把这个体系称之为影响族群关系的包 含14个因素的分析体系。这具体的14个自变量 或影响因素可参看表15-1。 14个变量的归纳概括我们把这14个变量在表的最右侧一栏里进行了归纳 概括,它们可以被大致分为六大类: (1)人口因素(相对规模,移民比例、迁移方式); (2)体质差异(种族因素), (3)文化差异(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的族群差异) ; (4)社会总体特征(阶级构成、社会流动、教育水平) ; (5)社会

7、的族群关系与政策(族群歧视、居住格局); (6)与母国关系(与母国之间的情感联系、人员往来) ,这一类主要是针对移民国家国情所提出的变量。 14个变量的运用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移民 与族群关系历史,各个变量的作用程 度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即使在同一个 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能会有 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处理族群关系的 不同的政策,所以在研究族群关系时 ,必须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具体 对象来参考使用这14个变量。 族群凝聚力的源泉英格尔讨论了使族群具有力量或凝聚力的源 泉(sources of ethnic strength),分析了文献中 提出的两类因素: 1。“原发基础的”(primor

8、dial),代表“纯粹的 文化”(genuine culture),它使得族群作为具 有共同祖先的“文化集合体”; 2。“利益的”(interest)这,代表“社会分层现 象”(stratification phenomena),而族群成员 的实际利益在今天的社会中逐渐成为在族群冲 突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族群凝聚力的源泉英格尔又提出了第三类因素: 3。“特征”因素(characterological factor),强 调每个个人的经历与倾向会影响族群成员之间 的凝聚力和族群的整体力量(Yinger,1986: 26-27)。群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态度将会 对周围的人群产生影响并可能

9、引发连锁反应, 所以必须受到重视。英格尔实际上是在前面两 个“群体因素”之外,又提出了一个解释和分析 个体行为差异的“个体因素”。 个人的“特征”因素在分析“特征”因素时,他提出要关注这样的现象 ,即一个人对于自己所属的族群出现“边缘化”时的感 觉,还有一个人对于国家和整体社会出现“边缘化”或“ 疏远化”时的感觉。这两种情况会导致不同后果:(1)当族群有一部分成员明显出现“边缘化”现 象而且这一现象呈蔓延趋势时,这个族群的内 部凝聚力就会开始瓦解。(2)当一些少数族群的成员对于主体社会和 多数族群主导的国家机器出现“疏远”的现象时 ,该族群的这些成员中的族群意识有可能会因 为彼此在“疏远”方面

10、的感情共鸣而得到强化。族群化身和代表人物有的学者在研究历史进程时提出一个现象,即一些成为一 个族群化身和代表人物的,通常是外来者(outsiders)或支系 而不是这个族群的“正脉”,如法兰西皇帝拿破仑是科西嘉人, 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始人穆斯塔法(Kemal Ataturk,1881-1938 )是阿那托利亚人,美国黑人领袖贾维(Marcus Garvey, 1887-1940)是牙买加人,在这些人的性格中体现出其自身所属 小群体所受困扰的经历,而这在更大社会群体的许多成员当中 得到共鸣,并被他们拥护为领袖(Yinger,1986:27)。在各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其领袖 人物是

11、外来者或来自属国,如对于扩张沙皇俄国版图最热衷的 叶卡特琳娜二世是日耳曼人,二战中法国民族英雄戴高乐的祖 先来自比利时的佛兰芒族,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族群问题的 复杂性,以及在族群关系中,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身份认同感的最大化英格尔指出,在城市社会里,当出现下列三 种情况时,一个族群的身份认同感会达到最大 化:(1)成员们普遍认为强化族群意识会使他 们得到更多好的群体共享及个人的利益的时候 ;(2)当祖先文化的真实性和反映族群起源的 神话被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的时候;(3)当族群 中有相当数量的成员感到被政府“疏远化”的时 候(即感到自己在这个国家没有权力,并信任 政府,也不接受其价值

12、观和政策)。 身份认同感的最大化这三种情况使得族群的认同强化、族 群抗争的力量得到加强,族群关系变得疏 远甚至相互对抗。他画了一个三维坐标的 立体图,把这三个因素(1)基本归属感 (primordial attachments),(2)分享 的利益(shared interests),(3)与政府 的“疏离感”(alienation from state)作为 衡量城市社会族群力量的三个维度( Yinger,1986:28-29)。 衡量城市社会族群力量的三个维度讨论: 首先,这个思路所考虑的对象是少数族群,而不 是控制政府的占主导地位的族群,所以才存在着其成 员与政府“疏离”这个问题。其次,

13、族群传统文化的“强 化”现象可能存在各种诱因,有时政府或社区为了开发 旅游业会鼓励“寻根”和复制族群传统文化(建筑、庆 典仪式、服饰用品等),这种情况族群认同意识未必 会得到真正增强。第三,经济利益或政治权益之争并 不仅仅存在于族群之间,应当说更经常地出现了社会 阶级、阶层甚至区域之间,并以跨族群的政治团体为 其代言人。所以这三个因素可以影响族群关系的变化 ,但并不仅仅是反映族群关系、族群认同意识的因素 或变量。 三. 影响民族关系变化的各种因素 我们参考了有关族群关系研究的一些文献,这些研 究文献在不同程度上都涉及到影响族群关系变化的各 种因素,有的偏重于理论探讨和变量系统,有些偏重 于实证

14、研究,结合了族群关系变迁的具体案例进行了 深入的分析。我们前面各讲中也曾从宏观的角度谈到 过影响民族关系的各个变量,我们结合这些国内外的 研究文献和我们在实际社会调查中的感受,把文献中 论述较多而且我们在实践中也认为比较重要的影响族 群关系的主要因素在这里进行初步的归纳和讨论。在对这些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因素进行分类概括和 综合比较之后,可以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十三大类: 1. 体质因素:英格尔提到的“种族因素”。其他文献 中也把它称为“种族”因素(Simpson, 1997:411)。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种族 和亚种,不同族群在人的体貌(肤色、 毛发、头骨轮廓以及各种体格特征)的 差异,会影响各族群

15、之间的认同程度。 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澳洲及太平 洋岛屿居民以及阿拉伯人、印度人都有 非常明显可以相互区别的身体特征。 体质因素:在相互接触中,人们对于对方的态度和心理 会受到彼此体征差异的影响,他们会十分自然 地考虑:对方是不是“异类”?对方和自己在体 质差别之外是否也会在其他方面(价值观念、 行为规范等)有可能存在着认同?族群之间的 体质差别越小,彼此的“异类”感也就越低,中 国许多族群之间存在着比较和谐的关系,这与 同属一个种族是有关系的。美国的白人与黑人 虽然共处三百多年,但彼此界限分明,种族差 别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2. 人口因素 这里最重要的是指不同族群人口规模之 间的比例,也

16、就是人口的“相对规模”。在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总人口中 每个族群所占的比例,可以说是决定族群 关系最为重要的因素。这一因素无论是在 历史上凭靠武力夺取自然资源的时代,还 是今天凭靠选票的多少来决定权力分配的 时代,人口相对规模始终是影响族群关系 总体势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中除了相对人口规模之外,还可以 包括人口迁移的影响。在社会变迁的漫长过程 中,各个族群都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离开 或偏离其传统居住地,有的由于各种原因甚至 迁移到了万里之外。人口迁移导致族群之间的 相互接触,在接触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族 群在自然资源、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等方面的 相互竞争,这些竞争往往构成了族群交往的主 线。所以研究族群关系是必须考虑到迁移因素 的,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离开了对 人口迁移的研究,就完全无法理解美国的族群 关系的演变历程。3. 社会制度差异 这里有两重考虑:(一)在同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社会及其制度的 发展存在着不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