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9474449 上传时间:2018-07-28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性海绵状脑病(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传染病教研室09级 蒋伟 主要内容1.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概述 2. 朊病毒蛋白的分子学特征 3. 致病性朊病毒的复制与感染 4. 朊病毒病的防治策略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概述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朊软病毒病,是由朊病毒引起 的人和动物的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亚急性、渐进 性、致死性中枢系统变性疾病;机体感染后不发 热、不产生炎症、无特异性免疫应答;可分为散 发性、家族性和医源性3种类型;临床上呈现进行 性共济失调、震颤、姿态不稳、痴呆、知觉过敏 、行为反常等神经症状,病程发展缓慢,但全以 死亡告终;组织病理学病变局限于CNS,以神经 元空泡化、灰质海绵状病变、神经元丧失、神经 胶质和星状细胞

2、增生、病原因子PrPSC 蓄积和淀粉 样蛋白斑块为特征,病变通常两侧对称朊病毒病的疾病谱:目前已知由Prion蛋白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约有 30余种 ,统称Prion disease(朊病毒病,传染性蛋白病)其中包括 :人类朊病毒病:如库鲁(kuru)病、克雅病(ereutzfeldt Jakob disease,CJD)、吉斯综合征(gerstmann-straussler synd- rome,GSS)、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 insomnia,m ) 等;动物朊病毒病:如疯牛病(mad COW disease,MCD)、 绵羊瘙痒症 (scrapie of she

3、ep)、山羊瘙痒症(scrapie of goats) 、传染性水貂脑病(transmissible mink eneephalopathy, TME)、糜鹿慢性消瘦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CWD)、猫海绵脑病(feline spongiformencephalopathy,FSE)等。 病原本病的病原它是一种特殊的传染因子,它不 同于一般病毒,也不同于类病毒,它没有 核酸,而是一种特殊的糖的蛋白。进一步 研究发现许多正常动物的人的脑细胞及其 他细胞也有这类朊蛋白。朊病毒的致病机制 朊病毒蛋白的分子学特征这种具有感染性的因子主要由被称为 PrPC(c代表细胞 ce1

4、-lular)的蛋白质组成的,可以在细胞的膜上找到 。此 PrPC 正常结构为 4个螺旋结构,由于不明原因使其 中2个螺旋 结构异构为褶板样结构,变成具有感染性的因子 PrPSC (Sc 代表serapie)。PrPSC无法被正常的蛋白酶分解,堆积在脑组 织中,尤其是神经细胞,引起神经细胞凋零 (apoptosis)。 继而星状细胞移除凋零死亡的神经细胞,形成脑组织空洞 化。根据脑部受损的区域不同,发病的症状也不同,如果 感染小脑 ,则会引起运动机能的损害;如果感染大脑皮层,则会引起记忆下降。两类 PrP不同的分子学特性见(下 表 ) 。 项目PrPcPrPsc 属性良性,细胞表面的生理 性糖

5、蛋白恶性,致病性传染 因子来源20号染色体短臂PRNP基 因表达外来传染或PRNP基 因变异高级构象螺旋占43% 折叠占 3%螺旋占3% 折 叠占43% 蛋白酶K的作 用敏感(又称PrPsen),可 完全溶解抵抗(又称PrPsc) 仅部分消解(N端 ) 温和清洁剂 中全溶,呈单体PrPC或二 聚体,三聚体不溶,呈短杆状多 聚体或羊痒病相关 纤维致病性朊病毒的复制与感染致病性朊病毒的复制:外源性外源性PrPscPrPsc内源性PrPc 复杂的复杂的 二聚体二聚体以以PrPscPrPsc 为模版为模版 PrPscPrPsc 致病性朊病毒的感染PrPSC的侵袭扩散 人类 Prion蛋白引起的疾 病约

6、 15的患者为遗传性的,其余为散发 性及医源性的。遗传性患者 Prion 蛋白基因 均有单一核酸的突变,这种突变体所制造 的 Prion蛋白在结构上不能形成稳定的螺旋 结构,它们是使这些患者发病的原因。但 散发性传染的患者 Prion蛋白基因并无异常 。 由于 PrPC为正常细胞的成分之一,宿主的 特异性免疫系统对它表现为天然的耐受态 ,既无体液免疫反应也无细胞免疫反应发 生。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PrPC在脑以外的组 织都有不同水平的表现,但并未发现 Pri-on 蛋白在神经组织系统及外周淋巴器官以外 的组织具有感染性的情况。 nPrPSC 的侵袭扩散方式刚开始主要是在淋巴网状 内皮细胞系统的复

7、制储存,科学家通过蛋白印迹 法、免疫金电镜法等实 验证实淋巴网状内皮细胞 系统即为 Pr 在外周的主要储存和复制场所。另外 PrF 可以通过神经轴突输送链,在神经轴突上面 扩散,这个结论是科学家通过对肠系膜神经节和 与网状内皮细胞相邻的交感神经末梢纤维的生理 分析得出的。最后,由于PrPSC可以血源性播散的 ,所以在英国规定在英国本土曾经接受过输血的 人是绝对不允许献血的。 朊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疯牛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临床上患牛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精 神异常。表现为神经质,焦虑不安,恐惧,神志 恍惚和烦躁不安;运动障碍。表现为共济失调 ,四肢伸展过度,后肢运动失调、震颤和易跌倒

8、,麻痹,起立困难或不能站立;感觉异常。对 触摸和声音过度敏感,挤奶时奶牛乱踢乱蹬,擦 痒。最后,牛因根本不能进食而死亡。 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脑组织神经 元出现数目减少,脑两侧灰质神经从对称性海绵 样病变和脑子神经核的神经元空泡化,一般在延 髓、小脑腹侧角处延髓、脑桥和中脑处的脑横切 面切片中较常出现,变化也较一致,尤其在延髓 的孤束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最严重。因此,维斯 等人建议在组织病理检查时,首先检查一张延髓 冠状维切片,若为不肯定结果,可再检查其它脑 区的切片。用此方法只检查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可确诊99.6。少数病例可见灶状的大脑淀 粉样变,脑组织中淀粉样核心周围有海绵

9、样变性形成的“花瓣”,组成雏菊花样病理斑。流行病学肉骨粉所致疯牛病的潜伏期为28年,平均 45年。牛开始发病的年龄通常为35岁, 迄今见到最年幼的病牛是22月龄,年龄最大 的是17岁,2岁以下和6岁以上的牛很少发病 。痒病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临床上以瘙痒与运动共济失调为临床特征 。病羊早期易惊,头颈抬起,行走时步态高举,头 颈或腹肋部肌肉发生频细震颤;发展期,病羊出 现瘙痒,用手抓搔其腰部,常发生伸颈、摆头、 咬唇或舔舌等反射。病羊常啃咬腹肋部、股部或 尾部;瘙痒部位多在臀部、腹部、尾根部、头顶 部和颈背侧,常常是两侧对称性的。病羊频频摩 擦,啃咬,蹬踢自身的发痒部位,造成大面积掉 毛和皮肤损

10、伤,甚至破溃出血。有时还会出现大 小便失禁。病羊体温正常,照常采食,但日渐消 瘦,常不能跳跃,遇沟坡、土堆、门槛时,反复跌倒;病期几周或几个月。病死率几达100。病理变化除尸体消瘦、掉毛、皮肤损伤外,内脏 器官缺乏明显可见的肉眼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显微变 化。病变出现在脑干的灰质中,可见神经节元的 树突和轴突内形成大空泡,其空泡数量比正常羊 多的多(正常羊脑在显微镜下一个视野大约只有 一个空泡)。大空泡在脑干和延脑中尤为多见; 星状胶质细胞增生,最终导致灰质的海绵状变性 。流行病学 不同品种、性别的羊均可发生痒病,主要 是2-5岁绵羊,易感性存在着明显品种间差 异,可在无

11、关联的绵羊间进行水平传播。 消化道很可能是自然感染痒病的门户,因 为可首先在患羊消化道的淋巴组织中查到 病原。25岁的成年绵羊最为易感,18个月 以下的幼龄绵羊很少表现临床症状。不同 品种和品系的绵羊,易感性不同。病羊是本病的传染源。痒病可经口腔或黏 膜感染,也可在子宫内以垂直方式传播, 直接感染胎儿。通常呈散发性流行,感染 羊群内只有少数羊发病,传播缓慢。羊群 一旦感染痒病,很难根除。首次发生痒病 的地区,发病率为520或高一些,病 死率极高,几乎100。在已受感染的羊群 中,以散发为主,常常只有个别动物发病 。 朊病毒病的防治策略1 朊病毒的预防:(1)朊病毒病在国际上已引起广泛重视, 在

12、 欧洲出现疯牛病以及新型变异型 CJD后, 欧美等国都相继成 立了国家的朊病毒病监 控机构,严密监视朊病毒病的发病流行 情 况,同时对有关的血液、组织、乳汁制品 ,进行严格检测和控制。(2)在我国进行朊病毒病的研究工作十分必 要,病毒所洪涛院士领导的朊病毒病课题 组在朊病毒研究方面,已获得了可喜的进 展,初步建立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对临床朊 病毒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3)呼吁筹建中国朊病毒病诊断、监控中心 。未来的中心将以病毒学研究所为核心, 联合广大的临床医院对我国朊病毒病的流 行、发病 、诊断进行研究,积累资料 ;为 我国的朊病毒病流行控制,以及国家一些 大政方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

13、。(4)尽快建全全国朊病毒病的协作网络,扩 大我国朊病毒研究的研究范围,提高研究和 防治水平。(5)对朊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的患者材料, 可包括血液、脑脊液以及脑组织标本。血液 进行自细胞分离、PrP基因型鉴定。(6)由于朊病毒病的特殊性 ,标本的采取比 较困难 ,尤其是脑组织的活检和尸检。(7)应注意朊病毒病消毒防护工作,制定可行的灭 活、处理程序,以有效地保护广大临床工作者及 患者家属。(8)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进出口贸易的日益增加, 朊病毒病的发病人数可能也会有所变化。应向广 大临床工作者介绍有关朊病毒病的相关知识,以 利于朊病毒病的诊断、防治工作。(9)各单位应努力争取经费,进行广泛的国内、

14、国 际合作。2 朊病毒的治疗:朊病毒病至今尚无有效疗法,90病例均在 1年内 死亡,故在朊病毒病治疗方面各国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目前已发现,蔗糖、海藻糖 、二甲基亚砜 、刚果红、多烯复合物 、分枝多胺等,在体内外 均有抑制PrPC转化为 PrPSC的活性 ,但大多难以透 过血脑屏障。利用能分解磷脂酰基肌醇的磷脂酶 可将 PrPSC从细胞膜表面除去;使用螯合剂可除去 PrPSC分子中的金属离子,改变基蛋白酶抗性和致 病性 。这些都颇具开发潜力。根据 PrP序列而人 工合成的一些单克隆抗体,如antiPrP219232、 Fab D18等,通过体内外试验也发现有抑制 PrPSC 与 PrPc 结合及转变的作用,有的还能清除机体中 原有的 PrPsc。但一般半衰期较短,透过血脑屏障 效率差。但是,最近的一项小鼠相关研究表明, 如果及早发现,朊病毒疾病或许可以得到治愈。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诊断方法一.动物传递实验 二.免疫学方法 1.组织印迹 2.斑点印迹 3.免疫印迹 4.免疫组化 5.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三.借助特殊仪器的检测方法 1.电镜法 2.毛细吸管SDS-凝胶电泳 3.荧光标记肽链的毛细管电泳免疫测定法 4.多光谱紫外荧光分析 5双色强荧光目标扫描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