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辨证刚要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49438172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辨证刚要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针灸治疗辨证刚要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针灸治疗辨证刚要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针灸治疗辨证刚要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针灸治疗辨证刚要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辨证刚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辨证刚要(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概论 第三节 针灸辨证论治 纲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内容v概述v八纲证治v脏腑证治v气血证治v经络证治教学目标与要求v了解针灸辨证纲要的概述。v掌握八纲证治。v掌握脏腑证治。v了解气血证治。v了解经络证治。一、概述v 针灸治病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脏腑 、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所见的各 种不同证候按脏腑疾患、经络证候和相应组织器官 病症的形式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作出正确的辨 证。v 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要将八纲、脏腑、气血、经络 的辨证方法综合运用,分析病性是属寒还是属热, 是属虚还是属实,是属阴还是属阳;确定病位是在 表还是在里,是在经还是在络,是在脏还是在腑。

2、 再确定治疗大法,配穴处方,按方施术,或针或灸 ,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以通其经 络,调其气血,使脏腑、气血、阴阳协调,经络流 畅,从而恢复“阴平阳秘”的状况。二、八纲证治v(一)表里证治v(二)寒热证治v(三)虚实证治v(四)阴阳证治二、八纲证治v定义: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证治 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 疾病性质、病位、正邪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进行 归纳,并用于针灸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八纲证治是各种辨证论治的总纲。在八纲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 表证、实证、热证为阳证,里证、虚证、寒证为阴

3、 证。(一)表里证治v表里是鉴别疾病病变部位的内外、深浅和病 情轻重、传变转化趋势的两个纲领。病变发 生在皮毛、肌腠、经络等浅表部位的属于表 ,病变发生在脏腑、气血、骨髓的属于里。 一般来说,表证病情相对较轻,里证病情相 对较重。表证转为里证,预示病情加重;里 证转为表证,说明病情好转。(二)寒热证治v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寒证是感受寒邪 、或体内阴气过盛、或体内阳虚所表现的病 证。其病位有在表者,也有在里者;病情有 属虚者,也有属实者。外感、内伤均可致病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体内阳气过盛、或体 内阴气不足所表现的病证,有表热、里热、 虚热、实热之分。(三)虚实证治v虚实是指机体正气强弱和邪

4、气盛衰而言。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邪气盛则实,精气 夺则虚。”故正气不足为“虚”,多因禀赋不足 、正气虚弱所致,或见于慢性病或重病之后 。邪气有余、亢盛为“实”,多见于急性病证, 一般体质强壮、病势较盛。(四)阴阳证治v阴阳是指病证的类别而论,大而言之可概括 整个疾病,小而言之可表示一个证候,一切 疾病的病理变化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偏盛偏衰 两大类,阴阳为八纲证治的总纲。结语v八纲辨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病变过程中的八类证 候。应该注意的是,由于病邪性质、受病部位的不 同,正邪盛衰的差异,临床上八纲所属证候往往是 相兼出现的。八纲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临床当 仔细分辨,灵活处理。对寒热相兼者当针灸

5、并用, 虚实夹杂者则宜补泻兼施。v在某种条件下,八纲的证候性质还可发生转化,如 表证转为里证,里证转为表证;寒证转为热证,热 证转为寒证;虚证转为实证,实证转为虚证;阴证 转为阳证,阳证转阴证等。 三、脏腑证治v(一)肺病证治v(二)大肠病证治v(三)脾病证治v(四)胃病证治v(五)心(包)病证治v(六)小肠病证治v(七)肾病证治v(八)膀胱病证治v(九)三焦病证治v(十)肝胆病证治三、脏腑证治v定义:脏腑证治是脏腑学说为基础,将四诊所 获得的脏腑病变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 分析,辨别脏腑病变所在的部位、性质以及 正邪的盛衰情况,作出诊断,制定相应的治 疗大法,进行治疗的一种辨证论治方法。(

6、一)肺病证治v肺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上连气道、咽喉, 开窍于鼻,合称肺系。其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 ;又主宣发肃降,能敷布水液,通调水道,而为水 之上源;又主治节,朝百脉,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 ;外合皮毛。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邪由口鼻或 皮毛而入,首先犯肺。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宣发 肃降功能失常,表现为主气司呼吸功能障碍和卫外 机能失职,以及水液代谢的部分病变。其常见症状 有咳嗽、气喘、吐痰、胸痛、咯血、鼻塞、流涕、 鼻衄、咽喉肿痛、失音等。(一)肺病证治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 “上肺”,足少阴肾经“入肺中”,足厥阴肝经“ 上注肺”,胃之大络“络肺”,肺经起于中焦, 与脾

7、经交会于中府穴,故肺病的证治与大肠 、心、肾、肝、胃、脾的关系密切。(一)肺病证治v1.风寒束肺 v2.热邪壅肺v3.痰浊阻肺v4.肺气不足v5.肺阴不足(二)大肠病证治v大肠为传导之官,职司传送食物糟粕,使之 最终变化成形,排出体外。如肠道感受外邪 、或为饮食所伤,则其传导、变化功能失常 ,便会出现肠道和大便异常的病症,如腹痛 、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便血、肠痈、 痔疾、脱肛等。 (二)大肠病证治v灵枢本输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胃肠上下相连,故生理、病理方面也息息相 关。又手太阴经脉“络大肠”,足太阴之络“入 络肠胃”,故大肠的病理变化与肺、脾、胃、 小肠最为密切。根据“合治内腑”

8、的理论,治 疗取穴以以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二)大肠病证治v1大肠实证v2大肠虚证v3大肠湿热 v4大肠寒证v5大肠津亏(三)脾病证治v脾居中州,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代胃行其津液 ,其气以升为顺。主四肢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生命之本。脾又具有统血,开窍于口,其华在 唇的功能。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运化无权而致 消化功能失常以及水湿潴留,不能统血,清阳不升 等方面。其病变常见症状有腹胀、腹泻、便血、月 经过多、崩漏、身重肢冷、肌肤浮肿、肢软无力等 。(三)脾病证治v1脾气虚弱v2脾阳不足v3湿热困脾(四)胃病证治v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灵枢 海论),其性喜湿恶燥,以通降为顺

9、。胃 与脾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 之源。胃的病症主要与饮食有关,凡饮食不 洁(或不节)、饥饱失常、寒热不当、辛辣 不节等,都能影响胃的和降功能,出现脘腹 疼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呃逆、吐血、 便血等症。(四)胃病证治v胃与脾相表里,又“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灵枢本输),故胃的病症与脾、大肠、小 肠关系密切,还受到肝的影响。足厥阴肝经“ 挟胃”,当肝气郁结之时,常常会横逆犯胃, 而出现胃痛连及两胁等症。(四)胃病证治v1食积伤胃v2胃寒证v3胃热证v4胃阴不足(五)心(包)病证治v心居胸中,外有心包络裹护。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经脉通过目系与大脑相联系 。心

10、主神明、又主血脉,是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 体生命和精神思维活动的中心。心包居胸中,为心 之宫城,有护卫心脏的作用。在生理上代心行事, 病理上代心受邪,治疗上代心用穴。故心和心包的 病症以心脏、神志、血脉三方面为主。其病变常见 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昏迷、谵语、癫狂、吐 血、衄血、斑疹以及血液运行失调等。(五)心(包)病证治v1心气不足v2心血亏虚v3心火亢盛v4痰蒙心窍v5心脉瘀阻(六)小肠病证治v小肠为“受盛之官”,职司分清别浊。小肠与心 相表里,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 与大肠相连。其病理变化与心、脾、胃、大 肠关系密切。如心移热于小肠可发为尿血, 小肠有热上逆于心可出现口舌生疮;

11、若小肠 不能分清别浊,则导致清浊混淆,出现二便 失常。(六)小肠病证治v1小肠虚寒v2小肠实热v3小肠气滞(七)肾病证治v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藏精,又为命火所寄, 肾精为人体生殖与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命火是人 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肾又主水,主骨生髓,主 纳气,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既主水又藏命门真火 ,故称“水火之脏”,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 一般而言,肾病疾患以虚证为主,常表现为肾阴亏 虚、肾阳不足、肾不纳气、肾虚水泛等证候。肾病 的常见症状有腰膝酸软或疼痛、耳鸣耳聋、牙齿松 动、水肿、消渴、阳痿、遗精、喘息、五更泄泻等 。(七)肾病证治v1肾气不足v2肾阳不足v3肾阴亏虚v4

12、肾不纳气(八)膀胱病证治v膀胱为津液之腑,职司小便,为“州都之官”。 生理上,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产生气化 作用,掌管尿液的排泄。病理上,其病变主 要表现为排尿异常。如膀胱不约,则见溲数 ,遗尿;膀胱不利,则见癃闭,淋沥等症。 故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八)膀胱病证治v1膀胱虚寒v2膀胱湿热(九)三焦病证治v三焦为六腑之一,为上、中、下三焦的总称,有主 持诸气,司一身之气化的功能,疏调水道,参与机 体的水液代谢。上焦主宣发、敷布;中焦主受纳、 运化;下焦主分清分浊。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诸 如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水谷的消化吸收,水液的 气化代谢等,都依赖三焦气化作用

13、而维持正常活动 ,故三焦的气化功能实质上是指人体上、中、下三 焦所属脏器的整个气化作用。其病变机理关键在于 气化功能失司,水道通调不利,以致水湿潴留、泛 滥体内。其临床常见症状表现有肌肤肿胀、腹部胀 满、小便不利等。(九)三焦病证治v1三焦实热v2三焦虚寒(十)肝胆病证治v肝位于右肋下,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 恶抑郁,调节人体精神情志活动,主藏血,主筋, 开窍于目。在病理上,疏泄失常可致情志、消化功 能、妇女月经异常等,血不归藏,筋脉失养可致风 气内动及厥阴肝经不利、目疾、筋病、妇女月经异 常等。肝病多实,以气郁阳亢、风火上逆之证为主 。每由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病的常见临床 症状

14、有胁肋胀痛、少腹窜痛、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 ,嗳气呕逆,头痛眩晕,肢体拘挛、震颤,手足抽 搐,口眼 斜,目疾,妇人月经不调等。(十)肝胆病证治v胆附于肝,为六腑之一,储存胆汁,助胃之消化, 在肝的疏泄功能支配下得以调节。胆主决断,其性 刚强,胆气虚则见胆怯。胆与肝生理上关系密切, 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如肝郁可以影响胆汁的疏泄, 出现黄疸、口苦、呕吐苦水等症;胆汁的瘀结又可 导致肝失条达,出现头晕、目眩、胸胁疼痛、心烦 不眠、口苦等症。胆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口苦、发 黄、惊悸、失眠、胁痛、头痛、目眩等。(十)肝胆病证治v1肝气郁结 v2肝阳上亢v3肝火上炎v4肝风内动v5寒滞肝脉v6肝血不足v7胆火亢

15、盛v8肝胆湿热四、气血证治v(一)气病证治v(二)血病证治v(三)气血同病证治四、气血证治v定义:气血证治,是分析归纳气血的病理变化,对 气血病变所表现的不同证候进行辨证论治的 一种方法。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濡 养脏腑、灌注经络、抗御外邪、调节平衡的 重要作用。 (一)气病证治v气的病证一般分为虚、实两大类。“虚”指气之 不足,表现为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有 气虚、气陷之别。“实”指气之有余,表现为脏 腑组织功能亢进或太过,有气滞、气逆之异 。(一)气病证治v1气虚证治v2气陷证v3气滞证v4气逆证 (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肾不纳气)(二)血病证治v临床有关血的病证很多,但一般不外

16、乎血虚 、血瘀和出血三个方面v1血虚证v2血瘀证v3出血证:(1)气不摄血(2)血热妄行(3)阴虚火 旺(4)瘀血内积(三)气血同病证治v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 能摄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为气 舍,血为气之母,无形之气必须依附于有形 之血存在于体内,并依赖血的滋养。生理上 的密切关联,也导致病理上的气血同病。(三)气血同病证治v1气血两虚v2气虚血脱v3气随血脱v4气虚血瘀v6气滞血瘀v5血瘀血虚四、经络证治v(一)经络辨证四、经络证治v定义:经络证治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经 络的分布规律,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 能特性以及经络的异常反应,辨别经络病变 的部位和性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称 之为经络证治。经络证治多适用于体表部位的肌肉、关 节、组织、器官的病变。经络证治是针灸辨 证论证的核心。四、经络证治v经络病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经络病 证包括经络所属的脏腑病证在内,合称“脏腑 、经络病证”;狭义的经络病证则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