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扰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9437808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扰浅析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扰一节课怎么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本质上,课堂教学的具体呈现形式是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决定的。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们时不时会遭遇价值定位的困扰。一、自主建构与知识技能落实之抉择学生通过学习,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形成较为熟练的技能是我们衡量一节好课的重要尺度之一。可如果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建构新知,则可能会占用巩固知识技能的时间,导致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前不久,听了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课。执教老师从“订一份牛奶每个月要 28 元”的生活信息开始,启发学生提出“订一份牛奶一

2、年要多少钱”的问题。在列出 2812 的算式后,引导学生能否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巧妙地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提出2862、2834、28+28+28(12 个 28相加) 、2810+282 等计算方法。在学生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最后一种计算方法引出竖式,介绍竖式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这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之后是巩固练习,内化竖式计算的方法,但教学时间已所剩不多由于本课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后面练习时间不足,因而有一些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出现错误,没有过关。我们在潜意识里期望的教学效果是既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的过程,又使计算

3、的正确率达到令我们满意的水平。如果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教学目标又该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类似本课教学中的技能要求,是否可以理解为那是一个阶段以后的要求,在第一课时中,重点应是掌握计算的算理和算法,而计算技能的形成则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逐渐习得。二、 “数学味”与“生活化”之抉择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于是,情境创设就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情境创设得好,既可以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又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可如果一味地追求情境创设中的“生活化” ,有时则会适得其反,丢失学习材料的

4、“数学味” 。例如,在“平行与相交”一课中,一位教师创设了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情境。画面一:两辆汽车在交*的两条道路上行驶,快到路口时,车暂停。教师问:“此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心驾驶,否则即将相撞,因为这两条路是相交的。 )画面二:两辆汽车在即将相交的道路上行驶。教师问:“这两辆车会碰到一起吗?” (虽然这两条路暂不相交,但肯定还是相交的。 )画面三:两辆汽车在平行的两条车道上行驶。教师问:“这两辆车会碰到一起吗?” (不会,由此抽象出平行的概念。 )这样的情境设计,虽然找到了与学习内容相似的素材,但却不严谨。汽车在交*道上行驶就会相撞吗?在两条平行的车道上行驶就不会碰撞吗?而且,学生不方便

5、用数学语言表述他们见到的现象。如果换一种引入方式: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三幅情境图,然后提出要求:“请你根据这三幅图画出三组直线,看看两条直线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之后,再交流、比较、分类,引出相交与平行的概念。这样引入,便于操作,效率又高,学生容易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一句话,情境中的“数学味”更浓了。因此,我们要认真推敲,从最有利于揭示学习内容本质属性的角度创设情境。一节课怎么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本质上,课堂教学的具体呈现形式是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决定的。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们时不时会遭遇价值定位的困扰。一、自主建构与知识技能落实之抉择学生通过学习,扎实

6、地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形成较为熟练的技能是我们衡量一节好课的重要尺度之一。可如果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建构新知,则可能会占用巩固知识技能的时间,导致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前不久,听了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课。执教老师从“订一份牛奶每个月要 28 元”的生活信息开始,启发学生提出“订一份牛奶一年要多少钱”的问题。在列出 2812 的算式后,引导学生能否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巧妙地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提出2862、2834、28+28+28(12 个 28相加) 、2810+282 等计算方法。在学生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提

7、出的最后一种计算方法引出竖式,介绍竖式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这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之后是巩固练习,内化竖式计算的方法,但教学时间已所剩不多由于本课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后面练习时间不足,因而有一些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出现错误,没有过关。我们在潜意识里期望的教学效果是既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的过程,又使计算的正确率达到令我们满意的水平。如果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教学目标又该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类似本课教学中的技能要求,是否可以理解为那是一个阶段以后的要求,在第一课时中,重点应是掌握计算的算理和算法,而计算技能的形成则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逐渐习得。二、 “数学味”与“生活化”之抉择数学课

8、程标准(实验稿) 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于是,情境创设就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情境创设得好,既可以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又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可如果一味地追求情境创设中的“生活化” ,有时则会适得其反,丢失学习材料的“数学味” 。例如,在“平行与相交”一课中,一位教师创设了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情境。画面一:两辆汽车在交*的两条道路上行驶,快到路口时,车暂停。教师问:“此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心驾驶,否则即将相撞,因为这两条路是相交的。 )画面二:两辆汽车在即将相交的道路上行驶。教师问:“这两

9、辆车会碰到一起吗?” (虽然这两条路暂不相交,但肯定还是相交的。 )画面三:两辆汽车在平行的两条车道上行驶。教师问:“这两辆车会碰到一起吗?” (不会,由此抽象出平行的概念。 )这样的情境设计,虽然找到了与学习内容相似的素材,但却不严谨。汽车在交*道上行驶就会相撞吗?在两条平行的车道上行驶就不会碰撞吗?而且,学生不方便用数学语言表述他们见到的现象。如果换一种引入方式: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三幅情境图,然后提出要求:“请你根据这三幅图画出三组直线,看看两条直线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之后,再交流、比较、分类,引出相交与平行的概念。这样引入,便于操作,效率又高,学生容易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一句话,情

10、境中的“数学味”更浓了。因此,我们要认真推敲,从最有利于揭示学习内容本质属性的角度创设情境。一节课怎么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本质上,课堂教学的具体呈现形式是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决定的。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们时不时会遭遇价值定位的困扰。一、自主建构与知识技能落实之抉择学生通过学习,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形成较为熟练的技能是我们衡量一节好课的重要尺度之一。可如果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建构新知,则可能会占用巩固知识技能的时间,导致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前不久,听了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课。执教老师从“订一份牛奶每个月要 28 元”的

11、生活信息开始,启发学生提出“订一份牛奶一年要多少钱”的问题。在列出 2812 的算式后,引导学生能否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巧妙地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提出2862、2834、28+28+28(12 个 28相加) 、2810+282 等计算方法。在学生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最后一种计算方法引出竖式,介绍竖式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这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之后是巩固练习,内化竖式计算的方法,但教学时间已所剩不多由于本课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后面练习时间不足,因而有一些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出现错误,没有过关。我们在潜意识里期望的教学效

12、果是既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的过程,又使计算的正确率达到令我们满意的水平。如果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教学目标又该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类似本课教学中的技能要求,是否可以理解为那是一个阶段以后的要求,在第一课时中,重点应是掌握计算的算理和算法,而计算技能的形成则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逐渐习得。二、 “数学味”与“生活化”之抉择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于是,情境创设就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情境创设得好,既可以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又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可如果一味地追求情境创设中的“生活

13、化” ,有时则会适得其反,丢失学习材料的“数学味” 。例如,在“平行与相交”一课中,一位教师创设了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情境。画面一:两辆汽车在交*的两条道路上行驶,快到路口时,车暂停。教师问:“此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心驾驶,否则即将相撞,因为这两条路是相交的。 )画面二:两辆汽车在即将相交的道路上行驶。教师问:“这两辆车会碰到一起吗?” (虽然这两条路暂不相交,但肯定还是相交的。 )画面三:两辆汽车在平行的两条车道上行驶。教师问:“这两辆车会碰到一起吗?” (不会,由此抽象出平行的概念。 )这样的情境设计,虽然找到了与学习内容相似的素材,但却不严谨。汽车在交*道上行驶就会相撞吗?在两条平行的车道上行驶就不会碰撞吗?而且,学生不方便用数学语言表述他们见到的现象。如果换一种引入方式: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三幅情境图,然后提出要求:“请你根据这三幅图画出三组直线,看看两条直线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之后,再交流、比较、分类,引出相交与平行的概念。这样引入,便于操作,效率又高,学生容易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一句话,情境中的“数学味”更浓了。因此,我们要认真推敲,从最有利于揭示学习内容本质属性的角度创设情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