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分析一、教材的主要变化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一长度单位一长度单位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我长高了三角的初步认识三角的初步认识四表内乘法(一)四表内乘法(一)五观察物体(一)五观察物体六表内乘法(二)六表内乘法(二)综合与实践量一量,比一比实践活动看一看,摆一摆七认识时间七统计八数学广角(搭配1)八数学广角(简单的搭配、逻辑推理)一、教材的主要变化¡增加内容 从一年级下册移来“认识时间” 单元 除“数学广角”和“总复习”外,其他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解决 问题”的内容 ¡减少的内容 原“统计”单元根据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第一学段只在每 个年级下册安排 原“倍的认识”移到三年级上册,学习完乘除法以后集中编 排 原来两个实践活动改为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调整的内容 “数学广角”等单元教学内容发生变化二、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一、内容与结构二、具体内容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建议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内容及结构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认识线段的认识解决问题具体内容分析内容教材例题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1 认识厘米认识厘米例2 用厘米量例3 认识的米认识的米例4 米与厘米的关系例5 认识线 段认识线 段例6 画线段例7 解决问题例8二、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内容与结构二、具体内容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建议内容与结构加 法减 法解决问题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解决问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Ø 不单独安排加减法估算教学,在练习中渗透。
具体内容分析内容教材例题主要变化加法两位数 加两位 数不进位加例1、例2例1改为两位数加一位 数,突出个位对齐 进位加例3算法要点分散,归纳 了较明确的算法 减法两位数 减两位 数不退位减例1、例2补充了整十数减两位 数的例题 退位减例3 解决问题 求比一个 数多(少)几的问题例4例题编 写体现解决问 题的过程 连加、连 减和加减 混合连加、连减例1、例2 加减混合例3、例4增加有小括号的例题 解决问题 (连续 两问 )例5删去加减法估算,改 为解决问题加 法Ø 不强求从十位加起Ø 突出对位的要求加 法Ø 算法要点分散Ø 不同类型进位加 法Ø 算法要点分散 Ø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Ø 方法交流Ø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减 法Ø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算法解决问题v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Ø 画图理解数量关系Ø 渗透线段图思想解决问题Ø 逐步抽象(数据很大,练习)Ø 为线段图作铺垫v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v 竖式写法解决问题v 连续两问Ø 两步计算作铺垫Ø 给出整理的线索Ø 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教学目标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式题。
2.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够正确灵活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包括含有小括号)3.能运用所学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情景图2.充分把握笔算加、减法的编排顺序及前后联系3.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4.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5.注意沟通口算与笔算的联系二、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一、内容与结构二、具体内容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建议内容与结构角的初步认识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认识角具体内容分析内容教材例题主要变化 认识 角认识角, 角各部分名 称、大小例1增加了角的大小 比较画角例2 认识 直角认识直角例3 画直角例4 认识锐 角和钝角例5新增内容 解决问题例6新增内容Ø 结合生活实例Ø 实际操作活动• 角的大小(活动角)• 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Ø 结合生活实例Ø 实际操作活动• 判定直角的方法• 画直角认识直角、 锐角和钝角Ø 新增Ø 借助直角比较• 判定方法• 进一步认识三角尺认识直角、 锐角和钝角Ø 实际操作Ø 推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Ø 开放锐角直角钝角2个30+30 30+4530+60 45+4590+30 60+45 90+45 60+60 90+60最后教材为“从 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 … ”v 练习:科学性、角的大小。
Ø 课件Ø 抽象Ø 比画Ø 描述科学性Ø 两个锐角Ø 判断方法Ø 借助直角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钝角和锐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教学建议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2.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3.注意在交流和讨论中使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